大學設計專業的老師到底如何給學生打分?

首先,我知道老師專業知識紮實,再加上都是留洋回來,眼界角度經驗各個方面都比我們學生厲害。但設計是個這麼自我的東西,老師品評學生作品,甚至要把學生表現也分為優秀良好及格,我覺得有些時候挺難讓人服氣的。


請參考:

邱志傑——淺談藝考的實驗性改革【透明度:「美術鑒賞」評卷的方法與尺度】

誰都知道,多年來各種美術高考培訓機構駕輕就熟的「老三樣」:素描、色彩、速寫已經形成套路。但凡文化課不好考不上綜合性大學的中學生,靠著臨時突擊,靠著突擊背誦口訣掌握套路,混入一流美院的,大有人在。這樣的學生在卷面上無比熟練,進校後往往並沒有創造力。各大美院其實對此早有警惕,近年來也試圖在考題上翻新,避免被越來越專業化的考前班控制。但是招生報名人數龐大,有些試題是無奈的。當考生有9萬人的時候,30個人畫一個模特兒,就需要3000個模特兒,一個團的解放軍戰士。這是不現實的,連雕塑工廠趕製3000個石膏像都存在漏題的風險,於是寫生被取消,到處出現默寫題。默寫題更縱容了死記硬背的應試套路。今年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第一次爭取到了獨立本科招生的機會,而這套試題的出現,可能也是第一次狠狠閃了應試備考者一把。可喜的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460人來吃螃蟹,這無疑是一場勇敢者的盛宴。

我這次參加了兩個科目的閱卷,這個過程是生動愉快的,不斷有出人意外的表現激發興緻,閱卷過後仍然有揮之不去的回味。不過,在這裡我首先談談「美術鑒賞」評閱工作的程序以及個人的一些看法。

「美術鑒賞」考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可以死記硬背的知識題。指定了書目。其範圍基本基於、但略超出超出中學美術課本。這類題目有標準答案,其實任何人甚至計算機都可以統計。有難度的是作品賞析和藝術思考題。由有經驗的老教師根據行文來判斷一個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四百多份答卷,900餘篇短文,工作量巨大,兩天之內完成,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很快地探索工作方法,發明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機制。形成了有效的評判標準。

我們先解決公平問題和可操作性。首先測試我們五個不同老師之間的評判標準是否一致。我們先選了10份答卷,各自在紙條上寫下答案加以比照。結果發現,大部分是有共識的。絕對不會出現我給20分而他給9分的情況。而有些浮動的意見,這正是為什麼要由五個老師來打分的必要性。然後我們各自陳述溝通了自己的打分標準,達成共識。

最後,我們建立了一套工作機制:五個老師形成流水線,分別對一篇文章打分,平均分作為最終成績。隨著打分的進行,標準越來越明確。進度也越來越順暢。最終提前於規定時間完成了這項工作。

統一的原則標準不可動搖,而每個閱卷者又會有自己的評閱方法與尺度。也正是這樣,才豐富了總體標準的內涵,也更加體現出集體給出成績的公正性。在這裡稍微陳述一下我的方法與尺度

作品賞析題,比較梁楷畫的減筆畫《太白行吟圖》和羅丹的《巴爾扎克》。總分25分。

考生常見的錯誤是:胡謅一番藝術家和靈感的關係,胡謅說這兩個作品都是表現大作家,胡謅說東方藝術和西方藝術截然不同;胡謅一番藝術家要有個性,要敢於創新……等等,完全抓不住這兩件作品的關聯。這類的答卷,一般會在10以下。

有一批考卷居然都說這兩件是「包裹藝術」,最後都扯到了包裹藝術家克里斯托。另一批試卷則都說這兩件作品是「意象藝術」(這算是沾一點邊),這類試卷往往接連出現。我們推想他們來自同一個考前班,一群小夥伴一起來報名,作業的思想來源一致,並非自己的感悟。說「包裹藝術」的大概看過呂先生《造型原本》中相關「印象與概括」的一段文字便照本宣科,一點也沒有自己對於作品的感悟,甚至還有可能招來抄襲的嫌疑——幸虧他不是這個小組的成員。

為了加快進度,我自己在一張紙條上寫下了提醒:

凡出現簡約、概括、提煉、省略之類的辭彙的,就得15分以上,如果這類詞用的是「洗鍊」,而且居然引用了《二十四詩品》,那我會看在國學的面子上給加分的。凡出現傳神、取神遺貌、大虛大實、虛實相生、留白之類說法的,能得到20分以上

要是能進一步分析其細微差異,如簡約的結果一則走向飄逸一則走向雄渾,又或者行文清晰,更帶有文采,則能得到接近25滿分的高分

下一道是藝術思考題「談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在語言形式上的變化」,分值25分

但凡只是列舉了傳統藝術是國油版雕,當代有裝置、行為、影像的,能得到10分。但凡講到多元、多樣的,得到15分。要是進一步講到科技的影響、合作、互動、觀眾的主動性等,再加5分。要是更進一步,講到社會問題意識或當代生活的關聯,再加2分。要是有人在面對這道題的時候,能來一句:當代之於傳統,不但有變化,其實也是有延續的,要獎勵。

一般考生試卷總是在以上那些點中摘一點來寫。最優秀的試卷是能夠分類:分別從媒材角度、作者創作方法角度、觀眾角度、體制角度加以分析。這類的試卷很少,但還是出現了。

另一道藝術思考題是「以親身經驗談對基礎美術教育的看法」,分值25分。

從試卷的情況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考前班的速成教育模式對考生思維方式的鉗制。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應試教育的普遍不滿。幾乎所有考生在答卷中都提到了考前班的速成式應試教育對他們創造力的扼殺,普遍地感到厭惡而無奈。可惜的是,一半以上的答題者僅僅停留在對考前班的聲討,有的甚至完全是控訴式的泄憤。凡是能進一步分析其原因的,原則上都能得到25分中的15分,也就是及格線以上凡是進一步談到中小學美術課程不被重視、教材問題、幼兒園教學的問題等等的,就能得到20分左右再進一步談到整個社會美育缺失、美術館系統的缺失等等因素的,則能得到22分以上了。

考前班的應試教育和基礎美術教育是很不一樣的概念,大多數的考生把前者完全等同於後者,這是這道題中最經常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因為比較有真情實感,這道題目基本上沒有完全不靠譜的答卷。但是要得高分,確實需要全面的見地

以上所說的只是我個人的評閱方法與尺度,每個評分老師之間的方法與尺度不盡相同,但有基本的共識,統一的原則定位。精彩的答卷總是讓不同的評分老師在互相不知情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給出高分。

順便提一句,最高分段的一批試卷,往往書法較好筆跡清晰,很少塗改和錯別字。而且,會把試卷的格子稿紙寫滿直到最後一行。甚少出現要求寫600字只寫300字的。說明這樣的考生在試題面前有很多話可說,而且理性地對寫作進行謀篇布局,經營了論述每個層次和角度的字數,表現非常從容淡定。

從這些寫作類型題的評分經驗來看,這樣的試卷是可以有效建立優劣評判標準的。我們相信每一份試卷得多少分,評分老師都是說得出所以然來的,客觀性為主導,絕非憑感覺和個人趣味來進行。

從我這次參加央美實驗藝術學院評卷的經驗來看,試題設計認真而合理。出題的教師事先準備了幾套試卷進行過測試,最後的試卷能夠有效地檢測考生的全面素養。這套試題設置了更能看出考生的藝術潛質的測試點。我深信,通過這次考試進來的學生,會比此前的學生有更好的表現。而且經過這次考試各類考前培訓機構和中學美術班也會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戰略增加美術史和人文素養的課程,最終受益的一定不止是實驗藝術學院本身,而會使國油版雕和設計等各專業普遍受益,它的意義將是全國性的

根據我個人的大學經驗,以及大學後參與一些與大學教育相關的經歷。我認為大部分藝術類大學教師在評判學生作品上,還是能夠有比較好的評價標準,基本上能公正評價。但是藝術、設計沒有比較完善、透明的量化標準。它的確有好壞之分,但是好壞的體系具體是如何的,還是需要到達一個高度後才能夠明晰。

老師的標準,學生不知道,這其實不是一個評分的問題,而是在大學專業教育中,課程作業、結課作業的「位置」問題。現在也存在這樣的一種情況,本科藝術里的學科課程,被割裂成一門一門的課,彼此之間聯繫比較弱。學科作業交了,這個事情也就過去了,有時候甚至老師都不會再和學生見一面。學生會怎麼想?我的成績為什麼是這個分數?而別人做出來的作品是怎麼樣的,他/她的分數又是多少分?實際上,每個學生有可能只知道自己的分,連別人的作品都沒有看過、也不知道別的學生是多少分。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改變這種局面。作為老師打分肯定有自己的標準,而學生們理解老師的標準,評析、討論彼此之間作品的可能性。好的大學能夠做到這一點,有些大學暫時還沒有做到。

我大學的時候,有一門課叫做圖案課。這個課本質上就是學四方連續、二方連續的。就是讓學生學會水粉平塗圖案。我當時覺得這種作業比較沒意思。再加上我耐心也比較有限,要平塗一個20cm的連續的牡丹花對當時浮躁的我是一種考驗。但是也不代表著我不喜歡這個學科。於是我就想辦法。我用ai做了一個花紋,在電腦裡面做四方連續,然後去學校外找了一個雕刻機,雕刻了一個模版,於是我就可以機械地複製一模一樣的花紋(而不用硫酸紙拓印了)。我覺得這樣太傻傻沒有想法了,所以我又做了一個小廣告。寫著「皇家性病診療」,藥到病除之類的。也是去找刻章的刻。最後用很厚的金色的、淡藍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噴漆之類的做了一個層層疊疊重複「皇家性病」的圖案。結果呢,這個老師比較傳統,給我打了一個85分。我的期望是95分。班上最高分的姑娘,用的是高年級的一個比較精緻的作業(借來),等於是騙了一個比較好的分數。在當時我是比較鬱悶的,覺得我的性病紋是超越牡丹花的。但是後來我也覺得,應該是我想要做的東西,不符合這個課程的基本要求。老師最後也不知道,我的水粉平塗基本功到底好不好。

交立構設計作業的時候(大一下),我去撿了很多廢氣的塑料女模特,把她們的下半身倒插了一個草地,然後拍了照片交上去的。後來由於學校領導覺得我有傷風化,就把模特們給請走了。但是這個學科我就得了最高分。相比之下,其他人都是折一些紙片之類的。這個算是幸運的情況,只能說,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你不可能讓所有人理解你的想法。但是,更可怕的是有時候自己的想法是比較蠢的,別人也難以get到自己的point。所以要自我反省。

上面的文章,寫的比較好——從老師的角度,他想要考察的能力其實他是心裡有數的,不是胡來,也糊弄不過去。下面的文字,寫了我學生經歷的幾個例子,給你提供一個參考。


基本上作業交了的,加個平時分,最後最屁都能得個及格。

老師看過那麼多設計作品都要看到吐了,已經很少有什麼作業還能夠給他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了,基本都是看個態度,看你是不是有在認真做。而且平時作業也都是些比較基礎的設計,沒有太多自己可以發揮的空間。設計這種東西大學裡基本都只是入個門,實踐性很強,需要多到外面見識見識。


哦,咱們說的是設計,不是美術,不是藝術,是設計。

老師打分的偶然性還是很強的。主要是本身設計的好壞就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主觀色彩還是非常濃厚的。潛規則什麼的拋開,就說比較常見的,舉幾個大學裡常見栗子。

一、老師本身打分不認真

首先來說,現在國內的老師很多都是重視科研、項目,不重視教學的。尤其是大牌的老師。這個應該也很多人有這種感覺吧。

從前我們有個教標誌設計的老師。大一選了他的課,整天跟我們說一堆玄乎的設計哲學的東西,說該怎麼學設計,做設計要懷著一種良善與純真的心態(真像邪教),然後等到大二的時候上他的課,又是講這些,後來聽了他講的研究生的課,還是扯這些良善與純真。

(湖大設計院畢業的你們應該知道是誰了)

但是看看我們學校官網上,他的履歷還是很豐富的,不僅是視覺傳達方向負責人,而且做過的項目一長條,似乎還是好評如潮。

我們私底下說他就是一個掛著我們學校的牌子的生意人。

哦,對了,重點,他的課的打分怎麼打?

他哪有空,都是扔給他的研究生打啦,說實話我的標誌設計水準有夠爛,而且那個課我真的受夠,聽了兩節之後我就沒去了(據說後來一個班就幾個人去?)。可是學姐是我的好朋友,她還是給了我一個不錯的分數。(仰天長笑)

二、有故事的設計更容易得高分

就是要讓老師全程跟進你的進程。

情景1:

你做了一稿,給老師看;

然後又重新做了第二稿,然後再給老師看;

再做了第三稿,給老師看;

最後你跟老師說。

「我最後做一稿,可能要超兩天deadline,我對我之前的都不滿意」

「好!同學你對自己的要求很高!」(默默點贊)

情景2:

我默默的做一稿,斃了;

我再默默的做一稿,斃了;

我再默默的做一稿,斃了;

我再默默的做一稿,喔!終於能看了,可惜過了兩天deadline。

前提是情景2的最後一稿是和情景1的那樣一樣好,你覺得老師會給誰的分數高?

三、設計本身真的沒有對錯

1.需求上預判無標準

之前我們上系統設計的課。因為上課人數很多,陣容相當強大,一個中國老師,兩個個韓國老師,一起幫我們看方案。基本上一個導師帶幾個Team,每節課Review我們的項目。

我們Team一共4個人嘛,當時我們把方案給了一個韓國C老師和一個中國Z老師看,C老師是我們這個Team的導師,Z老師主管這個課程的。然後C老師和Z老師給出的建議截然不同。C老師對我們的解決方案比較贊同,但是Z老師卻不看好。

然後我們組內就掀起了一場撕逼。後面的故事不講了。總之,不同的老師,甚至是同一個專業,都會對這個項目做出不同的判斷。當然,最後的分數其實是C老師打的,所以還不錯。

2.審美走火入魔

尤其是平面設計!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文藝審美」和「大眾審美」。真的有偏差!偏差還蠻大的!我們之前有個做平面設計的外教。雖然我們都從他的課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最後打分的時候卻和我們主流認為的分數差距甚遠。不過這個外教有點兒好,他不會因為跟一個人的交情比較好而給他打高分。比如說我,當時上課給他當翻譯,還是就那麼點兒分。。。。

後來那個老師設計的芙蓉杯年鑒也被他玩兒壞了,芙蓉杯大家應該知道,湖南省科技廳主持的。既然是政府主持,那就要有中(ling)國(dao)特(zhao)色(pian)嘛!工業設計獎的獲獎年鑒,不管產品渲染圖,還是領導照片,都被CMYK分色分了個遍。。。我是覺得蠻好看,不過。。。

能不能不那麼淘氣。。。╮(╯▽╰)╭

四、別的匪夷所思的影響因素

畢竟老師也是人,也會有偏好。

「這個學生學習真努力!」

「這個學生真有禮貌!」

「這個學生的手工做的真好!」

「這個學生穿衣好有品!」

「這個學生好可愛!」

你敢說這些對最後的打分沒有影響?

最後,我說的都是分數的影響因素,決定的還是你的設計水平啦。

設計水平高,研究生學姐也會覺得眼前一亮。

設計水平低,老師的審美再跑偏也不會看上你的作品。

學設計就是這樣。認了唄。


我發現很多答案跑偏了,都寫到怎麼拿高分了,本答案重點探討應該怎麼打分,不重點探討目前怎麼拿分。

大學設計專業打分,首先是大學課程打分。

在本科課程里,分數能夠完全還原學生知識掌握的並不是很多。

真才實學又態度良好的學生得高分是幾乎一定的事。為什麼說幾乎呢?因為總有那麼些奇葩老師出現......比如我自己的基礎攝影課,是我所有大一大二課程中唯一到課率100%的課,同時又是班級督導,因為有攝影基礎所以作業也經常被講評,最後平時分60考試分79,全班較低水準。後據說老師打分是隨機的。。。

然後還有相當一部分混日子的同學依舊能通過各種抱佛腳,掛名等形式獲得高分。

也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在一門課程上完全掌握課程知識,但是不按老師套路出牌,一樣不高分。還是比如我自己,裸考過四六級,但是大學英語掛科了,我自己練聽說,但是不願意上英語課而已。像我這種NOZUONODIE,低分是活該的,但它不能說明你沒學到什麼。

歸根結底,大學本科課程不過是一套打分體系,你只要完成了規定動作,分就會不低,至於按照預設方式完成還是投機,那老師管不著。而學校如果能把分數體系設置的更合理,就會減少投機可能。

然後說回設計。從上面講的賺分角度考慮,設計類課程其實投機可能性反而小得多。因為考察的並非依靠背誦理論的試卷,而是實作能力。所以除了團隊掛名和交別人的東西以外,沒什麼其他軟投機的辦法了。不過的確有個同學,幾乎純靠掛名蹭組四年把GPA拉到3.5(在我們學校等於均分85左右),是為神人。

不公平性的確體現在主觀因素過多上。這點@沈天宇的答案已經有詳細例證和分析。

其實不止設計,所有人文藝術社科都存在這種問題。如果硬要給它們擬定一套標準化,無可置疑的打分規則,那就是高考語文,高考歷史,高考政治了。想必老師這樣打分的話,各位都會揭竿而起。

基於以上,給打分提點建議:

我認為,首先要按照你所要教授學生的設計流程與方法量化打分標準。

假如要你做一個設計,A老師告訴你一個月內交,B老師告訴你第一周要交調研報告,第二周要交需求分析報告,第三周要確定產品功能點並完成設計,第四周找目標用戶做測試。你會覺得哪個更有可操作性,學到了更多東西?

明顯後者。

所以如果按後者這麼設置,每一步都應該佔分數,你不擅長調研拍腦袋想方案?抱歉25分拜拜了......這樣也不可能保證沒有投機和主觀傾斜,但至少多次打分會一定程度修正主觀影響,同時加大投機成本。

你肯定會說設計方法還有千千萬呢是吧。但是老師在教授的東西是這門課程你需要學習的東西,只要這個方法本身不是謬誤,和有沒有其它東西並不矛盾。你選了人家的課,沒有學會,所以拿低分,難道不合理?

其次,要給學生低分和高分的充分反饋與理由。

好的東西大家的喜好可能各有不同,但爛的東西基本上始終是爛的東西。而反饋就像老師講卷,讓你知道你為什麼不好,把你講服,同時傳授了更多的知識。

現在很多老師,根本沒有講評的心思,打分不過是一道判斷題,無須解釋理由,這是很扯淡的。不過很遺憾,大多數高校的絕大多數老師都是如此。這是教學評估體系的問題。我所上過的課中,有那麼兩門課的老師,明明結課了,還會抽時間給學生加一堂,用於講評期末作業併當場告訴大家這些作業的大致分數段。雖然不見得每個作業都能做到有理有據講服所有人,但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最後我想說,如果題主和我以及不少答主一樣還是學生,謙遜一點是沒錯的。與其天天發現老師打分怎麼不公平,不如想想自己的設計是不是真的有夠牛逼。在設計學習階段,我們圖樣圖森破,還遠遠沒有資本來拿出一個看起來沒毛病的作品。

當然,這和我們討論這個問題不矛盾,這個問題也的確有討論的意義。


因為知乎嗶~的友善度策略,本人已經決定離開知乎,所有答案由@winter 開發的插件"更好的知乎"(wintercn/dog-fucked-zhihu · GitHub)刪除。winter全部的答案的備份可以在https://gist.github.com/wintercn/f3d349fd3daadc9e1bb1 找到


老師給學生的打分顯然只體現了老師的意見。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讓充分多的老師都來打分,但是這就涉及到了漲工資這種困難問題了。


設計不同造型藝術。其實是可以有打分標準的。

先說說我認為做的比較客觀打分的方法。

1.是否有實際意義(能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是否有所突破(與以往的同類型案例相比較是否有亮點)

3.造型是否美觀(形式問題)

4.用心程度(這個最能體會出來,從設計的深度可以看到學生是否用心。從調查現有,查閱資料到提出方案,到彙報講演。每一步如果說要做到極致是永遠做不完的)

5.是否有抄襲。

老師都是很厲害的人,無法瞞過去的。

這些都是硬指標。

另外有些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老師個人喜好,包括你跟老師的交流方式(這個是很重要的,有些同學自以為方案了不起,一點都不接受老師的意見,肯定不高分。),老師個人偏好等等。

個人以為這些也不算什麼不好的東西,畢竟以後設計師也是要跟甲方溝通的,你連老師都說服不了,你怎麼說服甲方??

——

如果大家有興趣,會貼上近期我們的作業,詳細說明。


先說下,設計不自我,也絕不該自我,只是在學校里的作業多是模擬。

負責任的告訴你,現在很多老師自己都沒學明白,更別指望他能給你個客觀的評價。


以我的經驗,六成看臉,三成看心情,最後一成看用心程度。

很普通的二本大學,二級美院。


雖然說是藝術獨立院校,但我們學校產品設計的老師有一部分都不是工業設計專業的。作業評分情況有時讓人覺得可笑。 有時候直接在網上照搬的設計往往得分還不錯,自己苦思冥想的只是剛過及格線而已。設計本就是私人的,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保持你自己的獨特性,在合理性的同時天馬行空下去。


本來打分就是一位老師很個人的事情。他可能是按喜好來評分,可能是按作品構思到做工的精細來評分,更有可能是綜合考勤和作業來評。在此我僅以自己身為學生知曉的老師打分方式提供你了解

首先我們學院規定的打分方式是這樣:在一個班級內,85分以上的同學佔全班人數的30%;75以下佔全班的30%;其餘全為75-85分之間。如果超出人數限制,成績是無法錄入系統的。

舉幾個栗子
1.素描人體的老師,從來不考勤,他傲嬌的認為課堂人數不需要用考勤來維持,打分也是規規矩矩的按你作業的水平來。倒也公平

2. 某專業課老師基本不看作品, 先給為自己的展覽作品幫忙的學生打高分. 其餘學生基本分數一致,保持在75-85區間 , 個別從來不來上課的則75以下.

3.某專業課老師, 特別愛打高分,覺得同學們辛辛苦苦的作品值得應有的分數。個別作品甚至打到了99的高分。

綜合以上嚕


符合基本要求的我都會給個合適的平均分,在此基礎上有特色有想法有技術的會加分,態度不好的減分,態度和水平,至少有一個,因為這倆都沒有的註定成不了才。

想法/思維是可以體現在作品中的,這也是重點,按一個合格的老師的經驗是完全可以知曉他是怎麼想的,前因後果如何,當然這個需要和學生溝通,如果真的是個常人無法理解的曠世奇才,一個平庸的老師也無法阻止他的腳步。見到一個想法奇葩的同學恨不得給他加到120分。

不服氣的話就做件更牛逼的打老師臉,至少我的大學同窗都是這麼乾的。所以水平不足的老師們就會搬出殺手鐧——考勤!hahaha管不住你的學習還管不住你的肉體么?有大批牛人的成績就摔在硬性指標上了,雖然他的作品可以拿到優秀的級別。

是的學生們就這樣被迫給一些老師的虛榮心買單,而這一切卻和藝術或者設計教育沒有一絲關係。跑題了。


平時作業和一個同學同時獲獎。那個同學91分 。我和另外一個最後交作業時候瞎糊弄都不怎麼上課的同學分數一樣82分。大學設計系老師就是這麼給分的 完全看心情咯 呵呵。


我們老師說過,大概意思是這樣的:

既然是設計,畢業之後就是要做設計的。那麼就必不可免地要面對客戶。很明顯,符合客戶要求的,對於客戶來說就是好的設計。往往老師就是充當一個客戶,那麼我們應該要知道他喜歡什麼樣的作品,然後我們做出來。

老師打的分,就是你的作品符合了多少他的期望值。


看心情 看關係

有一次我很苦惱我很認真的一個作業被老師給了極低的分,我就打電話給老師問她原因,讓她幫我分析一下我的作業。她跟我講了一大段理論,什麼顏色搭配不夠好啊什麼地方設計不夠好啊,最後!她問我!學號是多少!她去看看我的作業 _(:з」∠)_


說實話我認為任何設計或者美術類專業的大學,我真的覺得老師是根據關係,或者你本身作品就很出色的打分,就這兩種


刷臉也要靠出勤率來刷啊。

看關係也要平時跟著老師認真做和專業課相關的項目才能看的了關係啊。

修改了十遍也比不上別人初稿就做的很美的設計,那也是花了幾個通宵查了多少資料一點一點做成的啊。

明明念大學是用來學習成長的,又不是比稿。

對待作業的用心程度和對待學業的努力程度才是評分標準吧。


放著我來答!!

我們某位年輕專業課老師一學期教兩門,打分則是通過他隨機抽籤的方式決定的,並且同一個人的兩門課完全一樣分。也就是說,有些很認真的同學只有70分(而且兩門都70,一下子拉開學業差距),而有些沒交大作業的同學卻有88分。因為他的極其不負責任和上課從來不出現,我們都親切滴叫他「水寶寶」。很好奇他這種教學風格怎麼還沒被辭退,只能說校徽是他設計的....

答主相關:某211理工大學 工業設計系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大學教師?
為什麼大學的老師都這麼愛扯?
沒有很高的學術和人生追求,我還應該讀經濟博士嗎?
在大學,老師的作用大不大?

TAG:設計 | 教育 | 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