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2種方法,延長你的自信周期

文/晶美同學

YouCore主策劃 | 追求理性與感性平衡的女文青

1

我和鄰居家小妹妹前後腳出生只差4天,所以從小一塊讀書。

她學習特別好,班上次次排第一,而我的成績就一般了,往往十名開外。

所以對於剛上學那會兒記憶最深的就是,每次出成績回家時我都耷拉著頭,因為不進前三名就沒有獎狀。

直到小學三年級,我媽終於受不了鄰居好學生家時不時刮上門的西北風,她下決心要好好教育我。

說起來,她的方法不打不罵,而是給我讀書。

讀什麼呢?

「山區的小明因為家境貧困輟學了,他每天要把山上砍下來的竹子拖到山下賣。那麼辛苦之餘,他還堅持在每天讀50頁書。」

講到動情處我媽會把書里的配圖拿給我看。

那是小明赤著上半身滿頭大汗拖竹子的場景,當時對我的感染效果堪比現在的截圖認證。

小明哥哥實在太令人感動了,我也要像小明哥哥學習(當時還不知道有個詞叫勵志)。

所以我很快和我媽達成一致,每天放學回來後除了要完成老師留的作業外,要額外寫500個字。

我後來覺得就是這500個字極大地影響了我後面的讀書生涯。

因為在堅持了半個學期後,我第一次拿到了年級第一,回家都開始昂首挺胸。

這種積極的心態甚至影響了我體育課上的表現,你可以想像一個小胖子最終在400m的跑步比賽中跑到了第二名嗎。

我變得自信了。

自信是什麼呢?

對於年少的我來說,自信就是成功後的良性情緒,拿過第一名後就明白原來自己並不比別人差呀,原來自己也是能夠勝任某項事情的呀。

很多時候,你把許多「我能行」的經歷歸結起來就是自信。

2

這種良性情緒,其實就是班杜拉在《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

它是指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

而自信與否原本就是描述人在社會適應中的一種自然心境。

那種人們嘗試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去把握這個陌生世界時的忐忑不安的心理過程。

想想看,

我們遇事不會覺得驚慌,能夠泰然自處,非常有把握的最多情況莫過於基於自己現實的成績和表現吧:

我上次考試拿過第一名,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信心!

除了根據現實的成績和表現外,班杜拉提出人們還需要依靠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自我效能:

① 基於替代性經驗:隔壁老王創業成功後出任CEO贏取白富美,我頭腦比他靈光,也一定會創業成功噠!

② 言語說服:大家都覺得我口才好,不做銷售可惜了。嗯,我也這麼覺得!

③ 情緒與生理的影響 :小爺我最近心情好,做事事事順心,今天肯定能夠拿下甲方爸爸!

所以,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自信感,不妨試試下面這4條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① 你一定要讓自己反覆體驗成功,只有親自體驗過,你才會體驗到那種積極到極致的爽快感;

② 找到一個你學習的榜樣,如果他能做到,那麼你一定也能做到;

③ 多接觸那些正能量,會給正向反饋的人,當你聽到別人鼓勵說「你能夠做到」和「在完成……的第一步中,你做的非常好」時,你內心的想法和信念就開始轉向相信「我能夠做到」。

④ 多運動,鍛煉身體,別讓身體素質給你拉後腿。

3

當然,這並不僅僅是一個只靠良性情緒、自我效能感就能改變人生的故事。

因為這種情緒屬性的自信也有極大的盲目性,而且它並不總是帶來好的結果。

比如,同樣在小學三年級那年,我在美術課上就遭到了滑鐵盧。

當時學校舉辦繪畫比賽,要求每個班上都要舉薦兩名同學參加,那時我正自信感旺盛,覺得自己畫得就很不錯,所以就勇敢地自薦。

當學校把所有參選的畫作貼到了展示欄上,統一讓大家投票時,你可以想像我畫的大樹下面一票都沒有的尷尬。

情緒屬性的自信很快消散。

我一度再次陷入到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中。

有人問:人越長越大,自信卻越來越少,這是為什麼?

其實也沒為什麼,只是因為你的自信心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認知上。

而長大成熟後,你知道外面永遠有更加廣闊的認知,這樣就很難建立起自我效能感式的情緒自信了。

而且這種情緒自信,難以把控程度,稍有偏頗,就很容易讓人陷入自負或自卑的兩個極端。

情緒屬性的自信很快消散。

4

拋開受經驗、環境限制的自我效能感式的情緒自信,還有什麼辦法能夠構築更積極、更穩定的自信心理呢?

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Carol Dweck提出來的growth mindset概念中,或許有解。

Carol Dweck做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後,給了這樣的結論: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你是否擁有內在學習潛力(growth mindset)。

她發現,那些擁有內在學習潛力的人,徹徹底底地接受這個價值觀——「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培養出來的」。

他們積極、自信,但這種自信卻不是基於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而是相信通過努力自己終究能達到掌握的程度。

與之相對的是,

另外一部分人對努力的價值就沒那麼確信。

他們認為有些人一生下來邏輯就比較好,而另一些人基因裡面就帶有溝通能力強的因子,所以沒有通過努力練習加強能力的熱情。

而一旦失敗了,這恰好提示了他們,自己弱爆了。

就因為缺少了對努力產生價值的信念,這類人就更容易氣餒,也更容易放棄。

Carol Dweck最後總結說,你要有努力終究產生價值的自信,這才是一切自信的根本。

5

習慣性總結一下吧。

自信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基於自我效能感的良性情緒;另一種是「努力終究產生價值」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式的情緒自信往往會帶來很好的短期效應。

這種自信來源於已有的成功、周圍的情緒烘托等,它帶來的積極狀態會讓你做事情更加用心去做事,也更加容易去堅持。

但這種情緒屬性的自信,往往來得迅猛,若後續若不加大劑量,也消散得快。

而如果要擁有長期穩定的自信心理,你一定得建立「相信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培養出來的」信念。

但這不代表我們就需要放棄情緒自信,這兩種類型的自信如果能視不同的情況使用,會更有助於我們信心的樹立。

就比如你穿越回小時候,告訴正掙扎在60分邊緣的自己:「你要有努力終究產生價值的自信啊。」

他一定不聽。

這時候就需要情緒自信了,你要告訴他:隔壁狗蛋腦子不好使都能考80分,你比他聰明,考個90分還不很簡單。

於上,為本文。

---------------

感謝閱讀,想交流更多想法,歡迎加微信【youcore_6】(備註:知乎哈)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高個子的女生?
如何看別人說:「我的臉好大啊!」?
土登翁修堪布:「迷」之自信,要有正信,不能迷信
小輕的LIVE | 如何面對新年焦慮

TAG:自信 | 成长 |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