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拍的鳴梁海戰中的和尚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佛教在亞洲國家中有多種類型?為什麼會這樣?
01-27
鳴梁海戰這部電影我還沒看,但我猜測題主說的是僧兵。
在壬辰戰爭中,朝鮮在全國共募得有武藝的僧兵8000人,由年過7旬的西山大師休靜統帥,在清州、平壤、開城之役中,戰鬥力較強的僧兵都作為朝鮮軍主力和日本軍血戰。
除了朝鮮之外,中國和日本都有僧兵。
日本僧兵是大寺院所蓄養的軍隊,又稱法師武者,本身不一定是僧人。一般由下層僧侶、寺院領地上的農民和地方無賴組成,和武士群體一樣在平安時代末期形成。勢力最旺盛時,日本著名的寺院,都擁有大量的莊園和數以千計的僧兵。那時候日本的皇室成員、地方大名大多喜好出家,更加使得大寺院的勢力如虎添翼。作為一股獨立於世俗世界的強大軍事勢力,幾百年來,僧兵在日本的皇權、貴族、教派之爭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強悍的戰鬥力不亞於武士。中國的僧兵最著名的是少林十三棍僧救秦王,在明代抗倭戰爭中也有僧兵的身影。
如果說到佛教在亞洲國家的類型,我想題主指的是不是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
佛教在亞洲的傳播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自北印度經中央亞細亞傳入中國、朝鮮、日本的佛教,及由尼泊爾、中國西藏傳入蒙古一帶。因其系由印度向北傳布,故十九世紀研究佛教之歐洲學者,稱其為北傳佛教或北方佛教。北傳佛教又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另一條由印度南傳到斯里蘭卡而後發展起來,現在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
日本的僧兵是大寺院所蓄養的軍隊,又稱法師武者,是由下層僧侶和寺院領地上的農民組成的,和武士群體一樣在平安時代末期形成。僧兵作為一股獨力的強大軍事勢力,幾百年來,在日本的皇權、貴族、教派之爭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強悍的戰鬥力不亞於武士。僧兵們的形象大致是這樣的:頭蒙白布腰配單刀,手執長柄的鋒利薙刀,橫行跋扈。直到戰國末期,「佛敵」織田信長一把火燒了僧兵的重鎮比睿山,加上此後的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持續以武力鎮壓,削減大寺寺領、沒收僧兵之兵器,才使僧兵根絕。 朝鮮的僧兵比較類似明朝僧兵,都是在國家須抵禦外侮時,政府臨時徵召有武藝的僧人組成軍隊,性質與日本寺院之擁兵自重迥然不同。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朝鮮在全國共募得僧兵8000,由年過7旬的西山大師休靜統帥,在清州、平壤、開城之役中,戰鬥力較強的僧兵都作為朝鮮軍主力和日本軍血戰。 明朝嘉靖年間的僧兵是在徵調客兵、鄉兵的大背景下開上戰場的。《明史兵志》載:「不隸軍籍……僧兵,有少林、伏牛、五台。」僧兵類似於鄉兵,聽當地軍事長官檄調,自為部伍。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犯杭州。「三司領僧兵四十人御之」,「大破倭寇」。這支僧兵隊伍首領為天真、天池二人,這是僧兵參加抗倭的第一次戰役。 關於這場戰役,鄭若曾《江南經略·僧兵首捷記》里記載了一段有趣的花絮:杭州之戰前,地方官員和將領曾對僧兵的武藝有所懷疑,於是在涌金門設計了一次比試。他們讓鹿園(招募僧兵的文官)邀請高僧一名赴宴,事先暗暗安排了八個武術教師埋伏。不久,鹿園帶著一名法號孤舟的僧人,毫無防備的揚揚而來。「八教師從旁躍出,各持棍亂擊孤舟。孤舟一無所備,以偏衫袖卻棍,一棍為袖所裹,信手奪之,反擊八人,八人應棍而倒。三司擊節嘆賞。」從此僧兵大為地方官員所欽佩和倚重。杭州之戰後,少林僧天員率「蘇州僧兵八十四名」、月空率「杭州僧兵一十八名」前來增援,在隨後的幾次戰役中,僧兵儼然成為抗倭的中流砥柱。
僧兵武藝高強,勇猛善戰,所以「官兵每臨陣,輒用為前鋒」。當然臨陣的僧兵不像電影中那樣穿著袈裟衣袂飄飄,而是身著盔甲,旗幟鮮明。
南宋百姓有諺笑謔:「金兵有狼牙棒,我們有天靈蓋。」同是抗擊異族,倭寇有日本刀,僧兵有大鐵棍。僧兵作戰,清一色持鐵棍,長七尺,重三十斤,運轉便捷如竹杖。用棍,一是少林武術的傳統,二是明軍普遍裝備大棍、鐵棍,裝備方便。而且鐵棍是長武器、重兵器,尤其是鋒利日本刀的剋星。《雲間雜誌》載:「一賊舞雙刀而來,月空坐不動,將至,身忽躍起,從賊頂過,以鐵棍擊碎賊首。於是諸賊氣沮。」《上海掌故叢書·吳淞甲乙倭變志》載:「賊隊有巨人穿紅衣舞刀而來,領兵僧月空和尚遍視諸僧,皆失色。獨一僧名智囊,神色不動,即遣拒之。兵始交,智囊僧提鐵棍一築躍過紅衣倭左,隨一棍落,其一刀賊復滾轉。又躍過紅衣倭右,又落其一刀,倭應手斃矣。」 和其他鄉兵民兵作戰時亂鬨哄爭搶財物首級不同,僧兵紀律嚴明,臨陣無人爭搶包裹、爭取首級。以至明理的官員宣布「僧兵驍勇,不以首級論功」。 因為僧兵特殊的身份和高超的作戰技能,在當時充滿了神秘色彩。不論敵我,都認為他們有法術。僧兵臨戰,經常以靛青塗面,紅布蒙頭,倭寇看到「疑為神兵,膽已唬落。」另據《倭變事略》載:「賊戰,每搖白扇。僧識為『蝴蝶陣』,乃令軍中各簪一榴花,僧手撐一傘以行,但作採花狀。賊二大王者,望見僧,即若縛手然,蓋以術破之也。」搖扇和撐傘都是發信號,明明是僧兵精通陣法,破了倭寇的蝴蝶陣。但青天化日下,賊搖白扇,僧撐雨傘,這一幅多少有點詭異的畫面蒙住了時人,當成是類似封神演義上的法術之戰了。 僧兵參加的抗倭戰役,史籍記載的有杭州、翁家港、白沙灘、葉謝鎮、馬家浜、六里橋、巢門等六次。六次戰役的時間在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間,地點都是蘇杭滬一帶,這正是倭寇侵擾江浙地區最猖獗的時期,明朝地方軍隊倉促應戰,一敗再敗,僧兵的出現好比及時雨一樣。不過,戰事殘酷,僧兵數量本身就少,傷亡在所難免。顧炎武的《日知錄》中「少林僧兵」條記載到月空所率領的三十餘人在松江作戰,「持鐵棒擊殺俊寇甚眾,皆戰死。」對此,少林寺內有一萬曆碑文可以印證:「嘉靖時……倭寇等倡亂,本寺武僧屢經調遣,奮勇殺賊,多著死功……」鄭若曾對僧兵的功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倭變暴作,連戰敗三十七陣。天員一戰於翁家港,再戰於白沙灘,倭賊二百五十餘人,斬刈無遺。自時厥後,我民方知倭為可敵。而兵氣漸奮,捷音漸多,實天員一戰有以倡之也。其安中國之神氣,功豈小哉?
這叫僧兵,有些和尚真的很能打,單兵戰鬥力碾壓官軍,在中國,唐時就有僧兵義助秦王的傳說,明朝時期倭寇嚴重,倭寇除了怕戚家軍還怕和尚義兵,《明史兵志》載:「僧兵,有少林、伏牛、五台。」這些和尚義兵身著盔甲,喜用大鐵棍,戰鬥力強悍,秒殺戰五渣的官軍,每戰,輒為前鋒,《日知錄》中「少林僧兵」記載月空率領三十餘人在松江作戰,「持鐵棒擊殺倭寇甚眾,皆戰死。」少林寺內有一萬曆碑文載:「嘉靖時…倭寇等倡亂,本寺武僧屢經調遣,奮勇殺賊,多著死功…」這些捨身殺敵,保家衛國的僧兵多青史留名。除了中、朝有的和尚很能打,日本有的和尚也很能打,這就是日本各大寺院豢養的僧兵,不過中、朝的和尚義兵是保家衛國,而日本的僧兵則多是為害一方的惡僧,熟練掌握奸淫擄掠,殺人越貨的技能,他們依附各大寺院,武力之強以至日本戰國時代的各路「村長」沒有敢輕易招惹這些惡僧的,後來織田信長將阻礙他爭霸大爺的延曆寺僧兵剿滅,自此顯赫一時的日本僧兵才一蹶不振,日劇《信長協奏曲》對此有所展現,小栗旬演的信長哦。話說佛教傳播到的地方里,好像只有中日朝才出產這麼能戰鬥的和尚。呦,跑題了。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他可能是唐僧。剃光頭的不一定是和尚,他可能是士兵。
僧兵,歷史悠久。
僧兵,朝鮮半島的不是很了解,可參考明代抗倭僧兵、日本石山本願寺一向一揆、比叡山僧兵等等。僧兵在中國的勢力不強,這和中國的佛教地位以及政治體制有關,但在日本是很強大的勢力。至於東亞佛教不同的問題,按歷史成因來說十分複雜,可參考季羨林、湯用彤、任繼愈、楊曾文等學者的研究。按佛門的說法則很簡單,一句話:傳播地區眾生根機不同,佛法就以不同的方式渡人。
有些時候,和尚和牧師扮演的是政委的角色,沒錯,是政委。
推薦閱讀:
※應該如何理解佛教中所說的「求福報」和「求解脫」,兩者矛盾嗎?
※凡心既是煩心,不做凡人難道想做佛?
※虛空藏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或經歷嗎?
※對於我來說寺廟是一個清凈寡慾之地,該如何看待佛門之地充斥著金錢至上的氣息?
※我在海外居住14歲,覺得自己有佛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