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景山街道「百街千巷」談遺產保護的意義:守護我們來時的路

導讀:「遺產保護從來不是一件個人的事,而是一個群體的事。」我們就景山街道「百街千巷」環境整治項目採訪項目負責人閻照時,她說道,「景山項目其實只是我們踐行遺產保護基本原則和基本理想的基礎工作中一個特別小的點,但從這個項目中,我們能找到遺產保護的意義。」

受訪人:閻照,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遺產研究中心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所長

採訪人:少女W

Q、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景山街道「百街千巷」環境整治項目嗎?有什麼亮點是您覺得印象深刻的?

閻照:

「拆違以及封牆堵洞」之後,北京核心區很多街道都在做後續的修補、提升工作。我們負責的景山街道在北京中軸線附近,作為「文化精華區」有相應要求,所以這次的工作更多是從恢復街道風貌和衚衕氛圍的角度去做的。

項目區點陣圖

本次項目中,需整治衚衕共有58條,裡面有很多類似於毛主席故居、京師大學堂文化點之類的地方,所以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文化脈絡的梳理。這些地區的風貌歷史上是什麼樣的?這些街巷歷史格局(比如對比乾隆地圖的格局)有沒有改變?各個街巷和院子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

文化脈絡梳理

接著就是對每條衚衕進行規划上的定位,哪些街道是皇城風貌彰顯型,哪些是街區民生服務配套型,哪些是居民生活型等。

分類之後,那些對著、沿著景山的街巷,就需要做重點集中力量實現風貌提升,以傳統特色展示為主;而像沙灘北街、沙灘后街那樣的民生服務配套型街道,可能拆違和封堵之後,整個大片區都沒有一個商業服務點,所以我們就按照居民的500米生活居住範圍和15分鐘生活圈做了一系列業態分析,梳理出11類必備的生活服務業態,並把這些業態科學地安置在街道里,凸顯其作為承擔居民生活保障的服務職能;還有一種類型,比如三眼井,它是一條既有文化內涵,又生活型的居民小街巷,在恢復風貌的同時,也會根據居民的需求,在風貌、小的街巷環境方面做一些小的整改。比如,將封堵後的牆面依據衚衕傳統風貌特點修復街巷環境,結合傳統做法為居民解決殘疾人坡道以及出入口坡道防滑設計等問題。

效果圖

大家都知道規劃項目難的不是技術,而是落地。既然統一做了規劃,有些東西就必須按照規劃來施行,牆是這樣,門窗也是這樣。牆比較好處理,但是門窗就不好做了。以前居民買的房門大部分都是歐式的,影響風貌,按照以往的設計流程一般是我們統一設計好門窗然後施工隊統一安裝,後來發現這種方式不好管控,同時居民也會有意見。所以這一次,我們嘗試了一種新的互動方式:根據傳統風貌特點和房屋尺寸,設計了多種院門、屋門樣式和顏色讓居民挑選。

三種不同樣式的門,來源:北京東城

我們還專門定製了能內開內倒的窗戶,它的通風面積和採光面積都比傳統的推拉窗戶大,能防盜防晒防雨淋,比之前他們用的那種設欄杆的老窗戶要好很多,也同樣做了不同的樣式、顏色讓居民挑選。

定製門、窗戶效果

專門定製了入戶調查表和樣式選擇圖冊一戶一戶的做意見徵詢,做完立刻施工,這樣的效率很高,而且不是形式化,而確實是一步一步解決問題。如果居民還有別的要求,該為民服務就為民服務,施工隊能順搭幫忙做的,也給人家做做。

Q、這種項目有些什麼難度?

閻照:

專業不是問題,但是要讓這些人能夠達成共識,真的是個特別難的事。

比如,有些建築我們都已經定好屋頂、牆等的修復工藝或者門窗樣式,施工過程中實施得不對,我們就趕緊給街道溝通,街道再讓施工隊返工。其實對保護的重視程度和對風貌控制重要性的認識大家都有,但具體保護方法和手段的共識就得靠我們各方在具體實施階段一點點磨合以及我們的堅持。

整治前後對比圖,來源:北京東城

整個過程中,協調各個部門也是特別難的一件事,協調不好就是最大的浪費,協調好了就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和節約。

比如我們街巷環境提升工作中不僅僅是鋪地和街角綠地的改善,還涉及到管線入地、電信電錶歸置、植物配置、交通設施配套、多桿合一等工作,這些都對應不同的部門,雖然這些工作不在這次的工作範圍內,但我們也充分溝通協調,在區里和街道的支持下實現各相關方操作時序和要點的無縫對接。我們整合了規劃、建築、景觀三個專業共同工作,規劃負責宏觀層面的定位、歷史研究、設計原則、明確每個地方的設計重點以及各相關方和實施程序的統籌;建築處理建築風貌,鋪地、景觀節點、花池小品就由景觀出馬。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協作模式,也是清華同衡專業協同的優勢,從規划到建築再到景觀一次性解決,所以我們的工作推進很快,也得到了各方的認可。

景山項目某衚衕實施後效果

整治前後對比圖

Q、需要保護的老城和風貌遠不止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多偏遠的鄉縣也有很多類似的文化遺產需要保護,但可能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很多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壓力,您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閻照:

很著急,也很痛心,所以我們做了「火塘計劃」,到現在做了四年了。

這個項目的緣起,是我們在湖南做侗寨的申遺研究,但發現只有縣裡面重視這件事,到了鄉和村民這兒,他們對村落保護的事不太關心,甚至不知道有這事。我們身在北京,也沒辦法像地方院那樣天天待在那兒,所以就想有一個遺產教育和溝通的機制,把文化遺產的理念傳播給他們,告訴他們侗寨是很有底蘊的,完全可以跟故宮、長城媲美。之後就做了這個計劃,背著投影儀去宣講遺產保護,帶著志願者去學習當地的文化技藝。一方面志願者體驗到文化遺產的魅力,另一方面,地方通過這種活動,會提升他們的文化自豪感,逐漸讓他們自己形成這樣的意識,甚至我們還為當地培養幾個遺產保護的帶頭人,作為我們的在地「觸角」。

「火塘計劃」

有一次我們在一個申遺村寨聽墨師(就是當地的木匠)講工藝,現場有當地的縣長、鄉長、村長、墨師、寨老、款師,還有我們志願者。突然就有學生站起來問,我們家就是隔壁縣的一個寨子,也是個挺好看的苗寨,為什麼我們寨子沒有申遺?當時那個申遺村的人就特別自豪,說怎麼可能那麼容易申遺,我們和你們如何不一樣等等,我們就正好趁著這個點說,這就是你們的價值,你們村有夠世界遺產的價值,所以你們能申遺。聽了之後,自豪這倆字兒真的是寫在當地村民的臉上。

其實規劃本身就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所以公眾參與和前期的價值觀傳播非常必要,統一共識,協調好各相關利益方,在後續實施中形成行動的合力等等都是這些前期工作所帶來的益處。但現在我們發展的節奏太快,在各種項目和工作中有還能僥倖逃避這個必須付出的成本,或者說還沒有認識到這個成本的重要性,但總有一天,這些都會是我們不得不去付出的。

Q、做文化遺產保護這樣的項目需要注意些什麼?

閻照:

我在做項目時,經常會跟甲方/政府交流一個內容,就是文化遺產保護要關注的三個關係:

1、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關係

有人說「文化遺產保護」會影響到一部分人的個人利益,其實這從遺產的基本共識上是有說法的。

首先,文化遺產保護關乎公共利益比如世界遺產,它是為了全世界保留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遺產,它所關係到的是全世界範圍內所有人的公共利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係的是這個國家必須要傳承延續的珍貴遺產,這是國家人民的利益;省級、市級文保是指它至少在這個文化區域範圍內非常有代表的遺產,代表的是整個區域的公共利益。所以我們現在講的歷史街區、文物等等,這些遺產都是具有公共利益屬性的,在這個前提下,住在這裡的人也就需要犧牲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來保障這部分公共利益。但是,不論從世界遺產還是遺產保護體系來說,就需要有針對那些犧牲個人利益群體的補償機制以及保障機制,從而實現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

遺產都是具有公共利益屬性的,在這個前提下,住在這裡的人也就需要犧牲一部分自己的利益來保障這部分公共利益。

目前在國內我們的相應機制還不夠完善,但在國外這種機制是非常清晰的。比如在德國,居住在歷史街區里,有一定風貌的建築要修繕,居民如果滿足政府對建築修繕的規制、工藝、材料、技術等等,政府是會對他進行一定的政策補貼的。涉及到街區風貌的核心要素,比如關係到建築結構、牆面、屋頂的修繕,就可能補貼到100%,對風貌稍微有一定影響的要素,可能就補貼50%或者30%等等。而這些補貼也並不是全由政府埋單,他們有非常多樣的資金保障機制,比如慈善基金、文化基金、各種稅收補助等等,是一個非常多元的組合方式,用一部分共同的利益來補償這部分人。

2、短期和長期的關係

比如這次承擔的快速恢復景山街道風貌的「百街千巷」環境整治項目,我們需要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係。短期是快速恢復好風貌,奠定一個基礎的衚衕環境和風貌,但是長期來說,需要一個好的管控體系,這個管控體系就是保障環境整治後面實現應該如何管,不僅僅屋頂、牆這些要素,更是整個院子、整條街巷,居民房屋修繕應該如何管理、有什麼標準、走什麼程序等等,這才是能夠長期保持風貌的長效機制。比如一個大爺想把他的房子改一改,他應該通過什麼途徑、什麼渠道去審批,審批的那個人知道應當用什麼標準來判斷他能否過審。目前北京編製的各種導則,就是實現長期管控的非常重要的保障之一。

景山街道項目某衚衕實施後效果

3、空間載體發展和文化軟實力的關係

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在保護這裡面的人,這些人對這個地方有了文化認同,就會以住在這裡為自豪,他們就代表這個地方的人的歷史,其實這是硬性和軟性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居住街區裡面的居民,他們對這些衚衕的前世今生如數家珍,這些都是他們生活的記憶,也是這些衚衕的記憶。還有很多老的手藝人、老工匠等等他們都是這些衚衕的活的文化。激發這些居民對衚衕文化的弘揚,讓他們成為衚衕的講解員和展示人也是彰顯咱們衚衕魅力非常重要的點。

這三點都非常關鍵,但該如何去滲透、落實,要花很長時間去研究的。所以我們也一直在通過一些方式去呼籲這些事。

Q、積累了這麼多年的遺產保護工作經驗,您有什麼感觸嗎?

閻照:

景山項目其實只是我們整個遺產保護工作體系中一個特別小的點,但這個項目是我們踐行遺產保護基本原則和基本理想的基礎工作。

遺產保護本身不是一個學科,不是一個獨立的東西,但它有很重要的意義。為什麼這些東西要保留,為什麼衚衕不能拆,為什麼要按照傳統的形制去保護,因為拆了之後未來的人可能,就不會知道過去還有這樣的居住模式,不知道老的四合院蘊藏著什麼樣的人居環境與智慧,不知道衚衕包含著什麼樣特色的社會組織模式和社區精神。

如果要最大程度地闡釋遺產保護的意義,我的導師劉克成當年說過的一段話我覺的非常恰當,大意是:

人類發展的進程就像在一個封閉的管道裡面行走,其實是沒有方向的,我們現在所說的發展和前進,只是我們所謂的「在往前走」,但是這個管道里具體的方向在哪,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努力地往前超、往前趕,但其實我們不能確定我們走的路是對的,如果有一天我們停下腳步了,回頭想看我們來的路在哪,想看看這個方向是否能夠糾正的時候,但發現根本找不到了,這會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而我們這群做遺產保護的人,就是在人類小步快跑的節奏過程中,盡量地去記錄它,保留它,讓它的每個節點都能有一個印記,一個能夠辨識我們走過來的歷程的印記,這樣也許某一天,在我們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們能回顧自己來時的路,從過去來找到突破困境的可能。

我們要去記錄和保留的就是這些基因,文化的基因。

文中配圖處特殊標註外均由閻照所長提供


推薦閱讀:

《蘭亭集序》還有可能找到么?
二戰期間,有哪些保護有形文化遺產(如古建築)的行動和案例?
把冷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拍進電影,你怎麼看?
如何評價洛陽?

TAG:文化遗产 | 城市规划 | 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