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臨危不懼的故事,獲益匪淺

書舟中作字

蘇軾

將至曲江,船上灘欹側,撐者百指,篙聲石聲犖然。回顧皆濤瀨,士無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變亦多矣,置筆而起,終不能一事,孰與且作字乎?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長期遭受貶謫的蘇東坡終於否極泰來,從海南島獲赦北還,這段文字記載在他渡海之時。

好事多磨,這一天,船隻突然觸灘傾斜,船上的人頓時手忙腳亂起來,十個船夫一起撐篙才控制住船勢,船篙撞擊著石頭,發出很大的響聲,船四周全是滾滾波濤,嚇得眾人面無血色。

而東坡卻自顧自地寫字,一點都沒受到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呢?

他自己回答說:「我這輩子經歷的變故太多了,況且,此時,就算我停下筆來,又能做什麼呢?還不如一心一意地寫字呢!

讀完後,第一時間映入腦海的是東坡另一篇文章《留侯論》中的名句——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時的東坡便是這樣的大勇之人!

東坡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捲入黨爭漩渦中,烏台詩案,九死一生,最終被貶黃州。

晚年又因政敵加害,越貶越遠,從偏遠的惠州一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用他自己的話說叫「九死南荒」。

他的一生可謂顛沛流離,飽嘗宦海風波。

所以,在他看來,現在自然界的這些個風波倒是小巫見大巫,一點都不兇險可怕了。

是無盡的風霜,使他不斷沉澱,最終達到了他自己年輕時提出的理想人生目標(《留侯論》為嘉佑五年蘇軾23歲時所寫)。

另外,我想,東坡先生透過這篇文章,更是想告訴我們一些寶貴的人生哲理:

身處挫折、險境當中時,煩惱抱怨,張皇失措,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徒然自擾而已。倒不如泰然自若,等閑視之,任濤生濤滅雲捲雲舒的好。

所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值得一提的是,東坡這種廣闊的胸襟、大無畏的氣概,其前人後人中也是不乏其例的。

如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就記載東晉著名政治家謝安有一次與好朋友一起泛舟大海,突然風起浪涌,朋友們都驚恐失色,提議掉頭回家,謝安卻興緻勃勃,吟嘯自若,一點都沒有害怕的樣子

後來風浪更大了,大家都叫嚷騷動,根本坐不下來,謝安這才慢條斯理地提出返程,大家都喜出望外,馬上響應。

這件事讓人們看到了謝安的雅量,認為他完全能夠鎮撫朝廷內外,安定國家。

果然,後來東山再起的謝安挫敗桓溫篡晉的意圖,淝水之戰又以少勝多,成為東晉的中流砥柱,一點都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原文: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涌,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閑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云:「如此,將無歸?」眾人即承響而回。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世說新語·雅量》

而另一則軼事就與東坡先生如出一轍了:

著名書法家王蘧常先生在自己書法集的自序中回憶起亂世中的一次兇險經歷——

軍人內訌,入吾邑,家人不及避,槍聲自遠至,火街市,四齣劫掠,家人皆惶惶不安,予時方以篆寫《尚書》二十九篇,仍不輟,家人竊罵,余曰:『與其驚懼不可終日,不如安心畢吾書。』因驚懼無裨於事也,終無恙。」

正是有這樣不凡的氣度及「不惑於外誘,不懼於外擾,專一而已」「耳無他聞,目無他見,惟一心瑩然,照於紙墨」的專心致志,先生終成書法界一代大家。

靜觀危局,處變不驚。

三位先賢樂觀曠達、超然洒脫的人生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一個努力又認真的微信公眾號:xatsjac

品味傳統文化之美,

為您,千千萬萬遍。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知乎書店上線,我們為你準備了兩份禮物
《自卑與超越》阿弗雷德·阿德勒
五十歲的少年
送什麼禮物給想像力豐富、熱愛寫小說的少年兒童呢?
讀書群優秀作品 | 王瑋楠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

TAG:文学 | 诗词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