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宅」「腐女子」真正的意思是?談談被中國人誤解的宅腐文化

要說起日本亞文化進入中國其實也並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不少80後、90後在童年時期便曾直接接觸過大量的相關作品。觀之近年的發展,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曾經那些對我們而言心照不宣猶如暗號一般的文化符號漸漸變得越來越大眾。

互聯網的發展功不可沒。隨著網路的普及,文化交流已經變成一件十分容易且普遍的事情。日本這個國家誕生的獨特亞文化也更廣泛且更深入地進入了我們的視線。而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亞文化概念」本身的含義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與原意形成鮮明的對比,日本亞文化在中國越來越「本土化」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最典型的兩點,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兩個日本亞文化概念——

宅 & 腐

「宅」是什麼?

「おたく(御宅)」,是指在1970年代在日本誕生的用以形容對於某些文化的愛好者的稱呼

「おたく」所包含的範圍其實很廣,不僅僅是對於喜歡漫畫、動畫、遊戲(即ACG)的群體才使用,偶像、科幻、特攝、演員、模型、鐵道、格鬥等等方面的興趣愛好者其實都可以用這個詞來稱呼。只不過現在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一說到這個詞更為熟知的形象就是用來特指ACG愛好者們,其他類型的宅們可能會加上一些修飾詞比如「偶像宅」、「鐵道宅」、「技術宅」等。

「おたく」一詞,隨著時代的變遷一直存在著爭議,即便到現在也無法明確地給它下一個定義。

1970年代後半~1980年代中期,日本動畫界中誕生了一批面向青少年的作品,掀起了動畫熱潮。《宇宙戰艦大和號》、《銀河鐵道999》、《魯邦三世》等動畫大熱,動畫產業在這個時期飛速發展。隨後,《機動戰士高達》登場,迅速成為了瘋狂痴迷動畫的青少年群體(當時這樣的人被稱作「アニメファン」)中的超人氣作品。由此為契機,1978年起很多動畫相關的雜誌相繼創刊、動畫相關專門店開業,一度成為社會現象。而對於那些過度沉迷動畫、包含了些許負面印象的人群,有人用帶有侮辱、否定意味的一個詞來稱呼他們——「おたく族(御宅族)」

到了泡沫經濟時代。動畫衍生製造工業隨著生產規模的投入與擴大化,願意在動畫產品上投入大量金錢、精力的人開始劇增。在此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有大量閑暇的時間以及用以購買娛樂產品的資金,個人用錄像帶、音響設備的購入量大幅上升,沉溺於此的人也逐漸增加。這個時期「おたく」一詞成為了特指這一類型的人的稱號。1985年隨著超級馬里奧兄弟系列的人氣爆發,「ゲームおたく(遊戲宅)」橫空出世,但由此沉迷於遊戲世界荒廢學業的兒童、學生不斷出現,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更甚的是,在1989年發生的「宮崎勤事件(東京?埼玉連續幼女誘拐殺人事件)」後,「おたく」這一形象更是引發輿論,一時之間社會對這一族群甚至是對動畫產業表達了強烈的不滿和反對,動畫產業受到巨大的打擊,「おたく」成為時代的禁忌

宮崎勤事件。是指1988年~1989年間,發生於日本東京都和埼玉縣,四名4~7歲的女童被誘拐後殺害的事件。案發後,在宮崎家中發現大量的色情動畫錄像帶,因此被認為色情動畫是導致宮崎犯罪的誘因。 當時,日本兒童性犯罪非常少見,因此日本人大多反映出來的是震驚和憤怒。許多人,尤其是教育家曾深深的反思。御宅族也因此遭到了白眼和歧視。

打破這個禁忌的是90年代後半期播出的動畫史上的經典神作《新世紀福音戰士(EVA)》

重學歷社會的崩潰、經濟的不景氣,對未來感到極度不安的當時的日本青少年們,這部作品對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之後,評論家岡田斗司夫(被稱為「宅王」)撰寫了《御宅學入門》一書,在該作的最後一章中他主張「御宅是日本文化的正統繼承人」。

2000年代。隨著DVD的普及,人們能夠花更便宜的價錢購買到影像製品。以往「おたく」熱衷購買錄影帶的這一行為,一般大眾也逐漸認同並自然參與其中。此外,個人用電腦、遊戲機也開始普及,這些以往只屬於特定人群的物品得到廣泛販售,因此曾經的電器街秋葉原也成為了漫畫、動畫、遊戲一條街。此外還誕生了很多描寫御宅族的書籍、影視作品,這一群體慢慢被人們認可和接受,「おたく」文化從復甦走向繁榮

進入互聯網時代,「おたく」文化也被更多地介紹和傳播到世界各地,不僅是在日本,在海外同樣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中文語境下的「宅」與「おたく」的區別

「おたく」文化進入到中國後,「宅」這個詞隨著媒體傳播和泛用在中文語境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偏差。分歧主要有以下兩種:

①「宅男」、「死宅」。

一般說到宅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某種極端的「宅男形象」(當然也有宅女)。而這種「宅男」的定義其實與日語原詞的意義有一些不同,中文中所說的「宅男」其實更接近於日語中的「引きこもり」「ニート」

「おたく」與「引きこもり」「ニート」的區別?

引きこもり:長期閉門不出,拒絕接觸他人和社會的生活狀態,家裡蹲。社會問題之一。

ニート:不工作、不學習也不接受職業培訓的年輕人,啃老族。

從詞義上也能感受出一些區別了吧。「宅男」不一定是「おたく」,但極端的「おたく」可能會發展成為「宅男」(即「引きこもり」、「ニート」)。並不是所有的「おたく」都會誇張到這個程度,就連現充也可能是「おたく」。

日語中的「おたく」現在詞性比較中性,形象也在逐漸被大眾接受;而中文裡的「宅男」偏貶義,有一種與社會脫軌、有交流障礙的負面印象,不被大眾接受。

②廣義上的待在家裡,不出門。

這個說法就是純粹是從字面上理解的,只表達「待在家裡」這個狀態

有些人會很普通地對別人說「我是個宅男/女。」,一般這麼說的人多半是個純路人;或者爸媽為了追趕一把年輕人的潮流對放假待在家裡無事可做只能摳腳的兒女笑稱一句「宅男/女」。

說到底,「おたく」是一種對自我愛好、身份的認同。可能這種興趣愛好暫且不被人認可或接受,但不傷害別人,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有什麼錯呢?

「雖然阿宅們在世間是很難生存,但得告訴大家這並不是什麼羞恥的事情。任何興趣都很棒不是嗎?」

「腐」是什麼?

在2015年的大熱日劇《朝5晚9》中,女主角的同事兼好友作為一位典型的「腐女」引起了關注。

你中槍了嗎?

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頭一次接觸到腐女,想必大部分的人可能與我們劇中現充的十元女士一樣的反應↓

「腐女子(ふじょし)」,是指喜歡男性間同性愛作品的女性。日語的意思是「腐ってる女子(壞掉的女性)」,原本是腐女的自嘲稱呼。小部分喜歡BL的男性被稱為腐男(並且有部分還是直男),但基本上BL還是為腐女而存在的。

腐女最大特色就是——超強的妄想力。從動畫、漫畫、小說、影視作品中的人物,再到實際存在的演員、聲優、藝人;甚至是身邊的友人,擦肩而過的路人甲和路人乙;最後連刀叉之類的無機物等等,都能在腦內幻想出各種各樣的BL愛情故事。(當然也有隻腐二次元,或者只腐三次元的腐女。妄想程度也是依人而定。)

近年來,越來越多大肆描繪同性愛戀這一題材的同人或原創流行作品大規模生產並有龐大人數的擁躉,甚至「腐」作為一種欣賞尺度,似乎正從亞文化逐步融入主流文化。但是主流化的「腐」可能只算是腐文化的冰山一角,單純對同框的男男之情抱有好感便自稱「腐女」,也許會招致狂熱者的不滿。

日本文化下的「腐女子」關注的重點是——美。

耽美一詞最初有著豐富的內涵。是後來才延伸用於指代同性漫畫、小說等作品的,它和耽美主義(たんびしゅぎ),也稱唯美主義,19世紀後期英法興起的藝術思潮有關。唯美主義以康德哲學為理論基礎,認為美存在於純主觀的自由的愉悅中,不應夾雜利害關係,是在純粹的不藉助抽象思想概念的欣賞中獲得的。這一思潮影響了當時的日本文學、美術界,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等都是著名的耽美派作家。他們的作品都突出官能享受,在性與美的本能追求中,強調生的意義。(但要注意的是,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等人的小說中雖都多少有同性戀內容,卻也沒有局限於此,他們通過對性與情的描繪,表達自己對生的意義的觀點。)

腐文化中的同性之情與同志文學、同志電影所反映的兩者差異就在於創作者、創作目的和受眾的不同。同志文學、影片等作品是面向所有人的,有不少創作者本身就是同性戀者。他們的作品描繪了人的一種特別的生態與情感,力求真實,不會刻意美化。而亞文化中的「腐」更多面向女性,創作者也多是女性,為了消費男色、逃避現實生活、尋找情感寄託,亦或其他理由,女性追求的大多是一種理想,一種基於現實同時脫離現實的羈絆更強的戀愛關係。愛好和取向無關,有追崇腐文化的人對於同性戀者的生態並沒有正確的認識。

日本的BL漫畫、小說等作品雖繼承了耽美派的主要風格特徵,注重形式美,突出精神上的葛藤與官能上的享受,強調美(流行文化中的美更側重浪漫,美形),故事卻局限在了情感曲折和性描繪本身。

最簡單粗暴,卻也一針見血的說法:腐文化中的同性之情是被美化過的,而同志文學、同志電影反映的更多是真實。不過我們也不能否認,兩者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近年來在國內網路上有部分人高調自稱自己是「腐女」,其實這與日語中的「腐女子」本身的定義相比是存在微妙差異的。首先,對於男男愛的定義上可能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其次,在中文語境下的「腐女」,更多的是一種個性的展示和張揚

在日本,腐女是一個處於灰色地帶的圈子。無論是原創還是同人創作,即便是正規商業化,BL作品的確作為一種需求被允許存在。但是無論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還是喜愛這類作品的人,都默認一個規則就是不要太惹眼,不能過於高調

腐女對於「同性戀愛關係」的這種追求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是不被理解的。

BL這個概念在公開場合提出十分不合適

普通雜誌或者電視節目中「平時不喜歡BL的人使用的BL」,和「喜愛BL的人們所認為的BL」,兩者的意義是有很大差異的。對於BL愛好者來說,「絕不在公共場合提及BL」是一項鐵律順便一提,這裡所指的BL,相比於對BL有公開設定描述的「原創?商業BL」,更多地是指對動畫或漫畫作品進行加工過的「BL同人」(為與前者進行區別,有時稱其為YAOI)。

BL講述的都是在與原作不同的世界線中發生的事件,也就是說完全屬於「幻想」出來的內容。即便原作中包含帶有BL色彩的描繪,即便這種描繪是出於作者的本意,一旦被稱為BL,就會變成隨意幻想出來的不正式的設定。對於BL愛好者來說,在不喜歡BL的人也能看到的場合,把這種不正式的幻想內容公開提出來,是很不禮貌的。並且在BL愛好者們看來,這種做法就像是曝光了秘密一樣,也彷彿是自己拚命隱藏起來的遊樂園被人穿著鞋就踏進來了一樣,會使她們產生危機感和羞恥感。

通常情況下,BL就是表示「男性之間的戀愛」的詞語。所以很多時候,本身不喜歡BL的人,因為看到了動畫或漫畫里出現的,類似男性同伴之間過多的身體接觸,或過度的親密關係等「那樣的描繪」,便私自將其斷定為BL。

可對於真正喜歡BL的人來說,那些場面的描寫及其相關內容,終究也不過是「眾多幻想的素材的其中之一」而已,僅僅這種程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BL。以那樣的描寫作為素材,來幻想男性同伴之間的戀愛,這才是BL。譬如對於類似接吻或者擁抱這樣的情景,如果有人喜歡幻想BL情節,那麼對他來說就能感受到BL的存在。當然也有些人只把這理解為純粹的友情、師兄弟之間的情誼,或者搭檔之間的羈絆等等。這樣想來,如果那些不喜歡BL的人看到這樣的畫面,似乎他們是絕對不會聯想到BL的,然而,完全沒有交集的人物或在非特意設計的場景下,隨著不斷的幻想,也逐漸演變成BL情節了。恐怕這一點正是最大的差異吧。對於BL愛好者來說,BL並不是作品中明確展現出來的男性之間的親密畫面,而是要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理解和幻想從而產生的想像出來的內容。

現在連那些本來不喜歡BL的人,看到有關男性之間的那種親密的描寫,都會認為「這就是BL」,這種情況或許正是BL這個詞被廣泛使用導致的結果。即使是這樣,對使用BL這個詞公開地對作品進行說明這件事,其中的不恰當之處怎樣都無法消除。

もしあなたが何かを好きなら、誇りに思うべきだ。好きなもののせいであなたを見くびる人もいるだろうけど、落膽しないで、自分自身に誇りを持とう。僕らは彼らが思うような人間ではないし、それをみんなにわかってもらう必要もないんだから。

如果你熱愛某事,那麼請以此為豪。雖然會有因為你的喜好而瞧不起你的人,請不必氣餒,維持住自己的驕傲。我們不是他們所想像的人,這一點也不必告知他們。

無論是宅,還是腐,文化是在不斷交融中發展變化的,沒有絕對區分開的必要,更重要的是給予理解、包容和接納,無比期待它接下來會走向何方。

(本文為滬江原創,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當魔王和殭屍都能成為你慾望的傾瀉對象時,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這部表面致郁內在治癒的作品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向死而生!
男大18變,智爺變智子?
給我再來一打正太!——石原夏織採訪
你離出道成為漫畫家還差什麼?

TAG:日本 | 文化 | 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