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為什麼知名度遠不如維回苗藏等少數民族?
壯族就是壯族,是一個與漢族融合程度很高,認同中華文化並且對中華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南方農耕原住民。這就是壯族與漢族的特殊關係。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基本特徵。壯族有自己的語言,但壯語受漢語的影響程度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廣西電視台有壯語《廣西新聞》,外省漢族人聽了說:「你們的壯語我都聽懂一大半了!」為什麼?因為在官方新聞中,專用名稱出現頻率高。比如「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全國文明單位」、「東盟高峰論壇」等等,這些名詞在壯語中不用翻譯,全都是「借漢」,也就是直接說漢語。因此漢族人聽壯語,往往會聽懂很多辭彙,但是又不能完全聽懂,因為其中還有壯語辭彙。這種「借漢」的語言現象在壯族地區通俗來說叫做「夾漢」。
以前,壯族人「借漢」取決於周邊漢語方言。桂東南的壯族,是在壯語里夾帶粵語。桂西北的壯族,在壯語里夾帶西南官話。而今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基本上就是借普通話了。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漢語所佔的成分越來越多。有時在一些句子中,甚至漢語辭彙的比例大於壯語,讓人感覺不是「夾漢」,而是「夾壯」了。不過,即使漢語的成分很大,壯語的一些關鍵辭彙、語序、語調還是保留了下來,一個人是在說漢語還是壯語,壯族人還是很容易分辨的。
壯語不僅僅是大規模地借漢,其實漢語本身在壯族地區也是一種通用語言。由於壯族方言分支很多,口音各有差異,不同地方的壯族人走到一起,往往是無法用壯語交流的。這時他們就會使用漢語溝通。這種現象在廣西壯族人看來,完全不是什麼難堪的、難以啟齒的事情,而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在廣西壯族地區,就算是早去幾百年,完全不懂漢語的男人也很少。當時因為女性與外界交流的機會不如男性多,還有很多壯族女性完全不懂漢語。如今,通訊和媒體發達,社會交往頻繁,人員大量流動,在廣西壯族地區,不論男女完全不懂漢語的壯族人可謂鳳毛麟角了。就說前面提到的廣西電視台的壯語《廣西新聞》,由於使用的是武鳴縣的壯語,於是除了武鳴及鄰近的一些縣份,其他地方的壯族人就很難聽懂甚至是完全聽不懂,於是大部分壯族人其實一直都在看漢語的《廣西新聞》。
而漢字的在壯族地區的地位更特殊。歷來在壯族地區都是通用文字。雖然壯族有過方塊字的古壯文,那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借用漢字的形、音、義結構創造的方塊字,可以說只是漢字的一種補充。類似的情況現在依然在粵語文字中存在,表示粵語特殊發音的漢字,比如:乜、冇、佢、叻、甴曱等等。然而古壯文並不普及,只用於一些特殊的場合,如記錄山歌、咒語等,是一種相當「專業的」文字。在普通的壯族人的生活中,通用的就是漢字。如寫春聯、寫墓碑,寫家譜等等,都使用漢字。在壯族人與壯族人之間,簽訂合約、書寫訴狀、出示公告、來往信函等,也是通用漢字的。壯族人把這個現象叫做「講壯寫漢」。由於受漢字的影響太深,對於用拉丁字母創造出來的新壯文,壯族人反而覺得那玩意是一種外國文字。
壯族人借漢、懂漢、寫漢,這說明壯漢兩個民族有著緊密的聯繫。而更重要的,是壯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民族共同歷史的認同。
《後漢書·南蠻傳》記載:「凡交趾所統,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人如禽獸,長幼無別。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上述文字或有偏見或誇大的成分,但當時壯民族文化習俗比中原漢族落後,是不能否認的。漢王朝任命錫光為交趾太守,任延為九真太守,「於是教其耕稼,製為冠履,初設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壯族人民開始大量接受了漢民族帶來的中原文明。
壯族人自「開化」以來,也和漢族人一樣,進學堂,混官場,求功名。雖然由於地域經濟條件和教學水平的制約,求得功名的人,成為文化大家的人,比不上中原漢族地區。但是也出了不少人物的。早在兩漢三國時期,壯族地區就已經有不少在學問上有成就的名人出現。科舉制度在壯族地區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廣西進士達二百七十餘人,其中有不少壯族士子。明清以後就更多了,有一個縣的縣誌記載,光是曾殿試出進士20名,其中壯族8名。
這一方面說明,壯族人民很早就認同漢族的文化,認同漢族的社會體系。他們把自己等同於漢族人,到漢族社會中謀生、當官是很正常的事。另一方面也說明,漢族人也認同壯族人,在學堂和官場,並沒有把壯族人另眼看待,沒有因為民族身份而設立任何人為的障礙。當然也沒有特殊的「民族政策」,比如沒有像今天一樣給壯族考生加分。
這講起來,似乎歷史上漢族統治階級給了壯族很高的待遇。其實不然。這僅僅是因為古代中國對於民族的劃分根本沒有今天這樣明晰,國家也沒有建立個人檔案制度,一個讀書的壯族人不會被打上一個跟隨一輩子的民族標籤。只要他會寫漢字會說漢語,就不會有人阻攔他去求得功名。另一方面,由於漢語本身的方言太多,操中央政府所在地語言的人們,把其他聽不懂的地方語言通通叫做土語。直到今天,很多中原地區的人也完全分不清壯語和粵語。在古代,壯族人被看成和南方其他本土人(包括本土漢族人)一樣,沒有區別,並非統治階級有什麼優待壯族的特殊「民族政策」。
史書記載,唐太宗在大宴百官時,曾令南方高涼郡壯族土官馮智戴賦詩,可見當時一些壯族首領的漢語及文學水平已相當高。廣西上林縣有兩塊唐代石刻碑文《大宅頌》和《智城碑》。作者韋敬辦、韋敬一系當地壯族首領。碑文誇飾自身文治武功的成就,讚頌大宅得天時地利人和之美。碑文用駢體文和詩寫成,詞藻華麗,對仗工整。反映了當時壯族的漢文學修養已經達到一定高度。
兩千多年過去,在壯族地區,不管社會上還是家庭里,道德倫理標準都和漢族一樣,遵循中華文明的傳統標準。不管是儒家道德規範,還是道家的自然法術,或是佛家的輪迴因果,都早早深深地紮根在壯族地區。特別是中國人特有的宗室文化、風水文化,壯族人早已已經完全接受。我們走進一個廣西山區的壯族農民人家,見到的中堂擺設,祖宗牌位、神仙牌位,與中原地區一個漢族農民家庭是沒有多大區別的。打開壯族人的族譜,都是漢字書寫,與漢族族譜看不出有何差別。在壯族地區,講起自己家族的源頭,往往都聲稱本族是華族名門之後。大多數壯族人說到自己的祖籍,都肯定地說是山東、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區。雖然真實性尚待考證,但不管是真是假,至少說明壯族人民祖祖輩輩對中華文化深厚的認同感。
雖然大多數人眼裡的少數民族就是穿古代衣服、愛跳舞唱歌、愛喝酒打架。其實55個少數民族之間的差異很大。由於人口較多,壯族與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回族等五個民族,「有幸」成立了民族自治區。但是壯族和西北這幾個宗教民族、游牧民族相比,情況大不一樣,與漢族的關係是大大的不同。
中國歷史上發生「民族問題」最多的,都是西北少數民族。但是,北邊一出事,南方壯族也往往同樣跟著受牽連。用一句壯族諺語來說,肚痛吃藥嘴巴苦。比如因為有了藏獨、疆獨,有些人就會聯想到會有「壯獨」。這種把其他少數民族的問題生硬套在壯族頭上,把壯族等同於其他少數民族,特別是等同於北方游牧、宗教民族的思維,是很不對的。
壯族就是壯族,是一個與漢族融合程度很高,認同中華文化並且對中華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南方農耕原住民。這就是壯族與漢族的特殊關係。
聽過不少非廣西籍的人說廣西壯族是最不排外的少數民族,相當的友好。唉,居然沒有知名度。。。。
漢化比較嚴重
我族同胞性格比較溫和,比較不哭不鬧
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一不信某教,二不造反,誰理你,沒人理就沒奶喝啊
不排外才是一個大民族應該有的氣度。
大學四年南寧求的學,宿舍壯族苗族都有。
苗族有苗蠱,壯族有劉三姐。但是人們對獵奇的東西往往更感興趣,即使年輕人亦是。
現在已經沒有地主,秀才這樣的階級了,劉三姐的歌更多的是在選秀舞台,或在旅遊景點中招攬客人。對其,年輕人已經越來越陌生了。但苗族苗蠱卻不會,單是衛斯理用其做為題材寫出來的小說就已經足夠吸引人了,更別說苗蠱一直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看到有人說服飾問題,我亦讚同。壯族的少數民族衣服的確沒有苗族好看,黑衣壯的那就更別提了,一身黑。
壯族口音類似泰語,所以學校裡選擇越語、泰語的多是壯族人。壯族人挺好相處的,苗族也是,我們四人幫裡,一人是壯族的,一人是苗族的,江西女生和我都是漢族的。過年回校時,宿舍裡就是3種來自不同民族的特色小吃,這感覺真是太棒了!廣西人超友好的好嗎,壯族也超友好的好嗎,可以算是中國最不排外的民族了好嗎,如果不是自己說,你根本不懂誰是什麼民族,我壯族,我同學漢族的壯話說得比我還好好嗎,可以說廣西的壯族已經被漢化了,也可以說廣西的漢族被壯化了,交流完全不提民族的一個地方,就是窮,太窮
作為一個只能聽懂大部分壯話也會說小部分壯話的壯族人表示,的確在別的省市,壯族遠沒有朝鮮族啊苗族啊來得有知名度,我們舍友還因為我比較胖,就說,不愧是壯族的啊!(默默的抹了一把辛酸淚)
因為我們安安穩穩過日子,努力奔小康。不打砸搶燒,不鬧獨立,沒有什麼禁忌,沒有什麼奇怪的傳說,風景也沒什麼獨特(當然啦,還是很美的),沒有什麼華麗的民族服飾,漢化程度很高(?_?)我們很安靜,挺好的啊。
壯漢本就一家。如要說區別,湖南漢人與湖北漢人也是有區別的。
當年創立壯族時是派人到各家去問你是哪個壯族還是漢族.....所以現在一下子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他的少民也有類似的情況。
聽話的孩子沒奶吃 會哭會鬧的才有奶吃
不信某教
跟切糕一樣刷存在感,估計得要那啥半條條命
漢化嚴重,少數民族意識淡薄,平等待人。
個人感覺有以下這幾點:1,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而且壯語口音也千差萬別,我能說我連其它縣(甚至同縣的其它一些地方)的同是壯族人都不能完全的用壯話交流嗎。這樣的話形成的影響力肯定不大。2,廣西經濟不夠發達,如果經濟發達的話分量重,就容易被提及。3,正因為經濟不發達,又沒有什麼文化輸出,沒有有影響力的歌曲電影等等這些,想高調也不行啊。4,我們不像某族那麼喜歡鬧事啊。
壯族古代屬於廣義的「三苗」,總體來說南方山民民族因為沒有統一的宗教和政權,是很難產生較大影響力。南方少民在解放前夕還處在土司或部落階段,雲貴是土司,廣西是土州,對中原都是依附關係,與北方的大族比起來,不具備獨立建政的能力。
南方少數民族缺乏政治能力,有了政治能力,你只有10萬人也能把一個大國攪的風起雲湧。因為在以前有能力的壯族人為了名正言順地統治中原,都把自己的民族給改了。比如洪秀全,孫文等。
因為歷史上老反中央,老被壓著。統治者不會在課本上寫有這些,所以沒什麼知名度,而且壯族我認為只是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一個稱呼罷了。他們說叫什麼,就是什麼。就像日本叫中國支那一樣,我是撩人,南蠻。
感覺題主把壯族跟維回蒙藏放在一塊說一方面是這五個有自治區。猶以維蒙藏自治區的面積是全國前三,稍微仔細點看過中國地圖的一定不會看不見。只是很多非少數民族地區的同學們不太分得清這三個而已啦(本人內蒙古的漢族,我的同學剛上大學給室友說自己是內蒙古的時候,就會聽到「哇你是內蒙古的啊,我去過拉薩,特別喜歡!」這種回答)。另外一方面是壯族是全國人口僅次於漢族的民族,或者叫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其他樓各答主已經說過不少了。我想補充一點北方少數民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區別。
像蒙古、維吾爾、柯爾克孜(吉爾吉斯)、哈薩克、烏茲別克、朝鮮、俄羅斯這些民族都跟某外國有關聯,有的還是鄰國的主體民族,所以雖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但天然跟外面有關聯。而雲桂黔地區的多數少數民族祖祖輩輩生活在那裡而且很久以前就穩定地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當然了會有天下大亂時候北方某一撥人躲避戰亂跑到西南山區定居,但那也只是從中原王朝的一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而已。)所以再怎麼跟漢族不一樣,也都最多是地方事務而已而不會涉外。這一個離心力沒有了以後就自然是一方面跟主體民族矛盾比較少另一方面不會被境外反動勢力盯上了做文章。
藏比較特殊,不提。
傣族京族也是臨近國主體民族,然而各方面原因導致離心力及離心力的潛力和前面提到的那些民族無法相提並論。
李寧就是壯族人
壯族自己的民族文化都丟失了,還談什麼影響力?壯族人太愚蠢!
推薦閱讀:
※韓流文化輸出已十年,是否出現了沉沒的前兆?是否審美疲勞了?
※有哪些流傳或提倡的美德或者優秀品質,實際上是有漏洞的?請舉例為證?
※居伊·德波:景觀就是人的一切社會生活被商品所殖民
※不好意思,我覺得小狼狗並不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