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為什麼知名度遠不如維回苗藏等少數民族?


簡單的說,兩個原因,細分的話還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第一大原因,壯族缺少自己的核心文化,核心文化可以是共同歷史、共同宗教、語言文字、也可以是基於地域的共同生產生活方式帶來的較多的民俗。

1、共同歷史:滿族、蒙古族、藏族為代表。歷史上曾經建立過強大的政權,有大量值得驕傲的民族人物。有較清晰的人口譜系。

2、共同宗教:回族、藏族、維吾爾族。擁有共同宗教的好處是,可以較為輕易的獲得一整套大的的完整的文化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抗大民族(主要是漢族)的強勢同化。但缺點是容易受到同一宗教的其他民族的「連累」,使之難以被大民族接受。

3、語言文字:藏族、維吾爾族。不用多說,語言都不通,好像生活在兩個世界,自然難以和漢族融合。

4、基於共同地域而形成的共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的一整套民俗:藏族、維吾爾族。不用多說了吧?居住地最集中,生產生活方式較傳統,文化習俗最突出。

那麼,按照以上四條來衡量,壯族:1,缺乏共同歷史,沒有曾經團結在一起的歷史時期,沒有標誌性的歷史人物(劉三姐算嗎?)。2,沒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只有少數較低級的民族文化,難以抵抗大民族文化的衝擊。3、語言文字內部不統一,較統一的倒是和漢族接近的部分。雖然有狀文,但不普及,僅有象徵意義。4、雖然有一定的聚居區,但內部卻被大山阻隔,反而與漢族地區交通更方便。農業生產與附近漢族差異不大。

所以,壯族以上四條(歷史、宗教、語言、地域)都不符合,自然難以形成核心文化。

第二,倖存者偏差

壯族因為身處相對偏遠的廣西山區,自然造成了一種「篩選」。能夠走出去的人,都是相對素質較高,受到一定教育的人。同時因為自身的民族文化較弱,所以能被「經常接觸」到的人,一般給人的感覺差異較小,素質尚可。而山區壯族,如其他答案所說,各種幾百人的械鬥往往被人忽略。

形成對比的是維吾爾族。至少一部分走出去的人,由於文化、語言、種族等因素,顯得非常「乍眼」。而被廣泛報道的負面新聞,如暴恐事件、切糕、盜伙等,則直接影響了維吾爾族的影響。

至於為什麼「走出去」的人群會有相反的印象效果,這是個有趣的問題,網友自己思考吧。可以參考美籍華人歷史形象的變化來考慮。

其實引申一下以上兩點,可以有更多有意思的思考:

1、完全符合第一大點四個內容的民族,全國只有一個:藏族。換句話說,從民族意識上說,藏族的民族意識是最強的。即使部分藏族自己還沒有感覺到。

有的人說,不對吧,感覺不到啊?那麼請考慮第二大點,倖存者偏差。

不多說了啊。

2、還有部分沒有提到的較小民族。符合第一大點四個小點的部分,存在感也較強:比如,彝族;比如,景頗族(雖然是殖民者為了分化國人而傳播的基督教,教科書第一句話「上帝,漢人來了,我怕!」);撒拉族等等。

3、朝鮮、傣族、京族、俄羅斯族等,大部分統一民族人口在國外,其民族認同比較特殊,這裡不展開講。當然,要聲明,這並不影響這些同胞的愛國熱情。

4、最值得研究的:回族。是我國所有民族裡面與漢族文化融合度最高的,語言文字、歷史經濟、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因素,幾乎與漢族完全相同。同時,也是幾乎是全國唯一的城市民族。大部分中國城市都有回族街區,幾乎可以說是大部分地區唯一能接觸的少數民族。

這就帶來了很奇特的一個現象,在今天的網路世界非常突出的表現出來:一方面是非常多漢族人都有回族朋友、同學、同事,可以完全無障礙的交流。另一方面,卻有存在一個幾乎只在網路上存在的,傳說中的扭曲版的怪異的群體。這種現象從傳播學、社會學等各角度都值得研究。

字數所限,不多說了。有空再寫。


首先是「苗族」與藏、維、回的知名度並不能同日而語

題主的問題其實可以擴展為:為什麼在中國的所有少數民族當中,有些民族的知名度極高,有的民族雖然人口也不少,但是默默無聞?

我們腦子裡過一遍就會發現,知名度高的民族大致是這幾位:滿、蒙、回、維、藏。說知名度,那麼我們就要從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看,為什麼這幾個民族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印象比較深?

我們從中不難看出,這幾個民族要麼是曾經建立過強大的民族政權,比如滿、蒙(外蒙的問題屬於政治問題,不在這聊),包括藏族的吐蕃王朝,頻繁在影視作品上露臉,老百姓一看電視就看見他們,存在感自然就高了;要麼是宗教文化的獨立性,比如維、回的伊斯蘭教(藏傳佛教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滿大街的清真餐廳也在默默訴說著:我們和你們是不同的。而我覺得維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長相。這個民族的面相讓人一看就「不類己」,人口又多,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這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也位居(漢族以外)前十名,另外5個則是:壯、苗、彝、土家、侗。為了簡化稱呼,我暫且把前五個稱為「北五族」,後面五個稱為「南五族」。與北五族不同的是,人口不落下風的南五族,除了大家去雲、貴、桂等地旅遊的時候會想起他們,就是文藝晚會上出來唱個歌、跳個舞,除此之外南五族的存在感是非常低的

南五族之所以存在感低,我覺得除了他們不具備北五族的特點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被同化的比較早,早在北洋時期,國旗五色旗代表的含義就是: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這裡面就暗藏了一個重要的認知,漢人在心底里並沒有拿南方這些少數民族當外人,退一步說,至少不覺得需要做什麼「統戰工作」。而歷史上,在明朝時期,南五族雖然保留了高度的土司自治,但是各族土司大體上對朝廷的認同感還比較強,也比較在意朝廷冊封的官職,雲南雖然歷史上有過獨立政權,但云南民族成分非常複雜,而且大理國的存在感本身就很弱,這個政權在史書上著墨甚少,與中原王朝無甚往來,大家現在對它耳熟能詳主要是拜金庸先生所賜

說到金庸先生,我覺得《天龍八部》其實已經反映出了這個現象,大家看大理段氏的人行走於中原武林,是被武林同道們所認可的,「南帝」也屬於正派角色,中原武林人士並沒有覺得大理段氏是外人,而讀者和觀眾也並未認為不妥,我想,這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


衣服不夠華麗(瑤,苗),又沒有發展出特別有影響的宗教(藏傳佛教,回教),本身在歷史上與漢族的融合就比較好,交集比較多,加上壯族文字的散佚以及現代壯文拉丁化的影響。

而且又不鬧事,哪裡來的存在感?你看現在存在感比較高的幾個民族,回族是因為跟漢族雜居度高,藏族維吾爾族那都是境外敵對勢力爭取對象,其他廣西雲南一帶的少數民族都是跟著旅遊帶起來的,廣西老實說還是經濟不行嘛,人多也不管用。


會鬧的孩子有奶吃唄!

我大廣西天天和東南亞搞東盟博覽會,壓根就沒往內陸發展過,我們不叫窮,也不搞面子工程,反正我們就自己過自己的,你們愛啥地啥吧。

廣西十萬大山,交通不便,啥也沒有,自古流放官員就往桂林趕,玉林,狗肉節那個,古稱鬼門關,朝廷弱雞的官員們來了感嘆「一去一萬里,千人千不還」,啥意思,被流放到廣西,就尼瑪死定了呀。

我們村,人民公社大鍊鋼鐵之初,山上還有老虎你敢信。

隔二十公里幾座山,都是壯族說的話都不一樣了。

看電影二戰時溫洲話讓日本人無法破譯,被稱為魔鬼語言,呵呵,你叫十個壯族人說的都不一樣你信不信。

廣西原來是國軍桂軍,土共翻身的時候沒有廣西派系,政治上就沒地位。後面不說了,反正教育經濟都落後,又是後媽養的,自己靠自己。

廣西就一個劉三姐和桂林山水甲天下。

劉三姐,誰還聽啊,音樂沒搞出來,張藝謀這老鱉,還搞得脫衣服洗澡,操了狗了。

桂林山水,就吹牛逼吧,桂林這破地方尼瑪,好意思叫一線城市,房子爛成那樣我就不說了。

廣西,說到底,部落意識,人口太多思想不統一,然後漢化嚴重,這樣。

部落意識就是小家族小村部的利益團體,為毛動不動幾百人干架就這個,想再多也不行了。

晚了,有時間再說。


廣西不同民族之間基本沒有什麼差異感,朋友或者同學不說,你壓根不知道他是什麼民族。作為一個廣西的壯族人感覺略尷尬,我高中同桌是個漢族小妞(看身份證才知道的)壯語說得比我好多了,我只會一些簡單壯語詞語。其實城市裡已經完全感覺不到什麼民族差異,同學朋友之間沒有明顯的民族劃分。村子或者山裡的村落還保留比較明顯的少數民族特色。但是他們也只是過一些少數民族特有的節日或者保持一些特有的婚喪嫁娶的習俗。雖然壯族是廣西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但是廣西的少數民族之間還有與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融合得很好。我不認為僅僅是壯族之類的少數民族被「漢化」,漢族其實也被「壯化」,大家一起過少數民族的節日,說壯語,吃少數民族的傳統食物。我覺得民族之間最和諧的相處莫過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過分強調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才容易導致不和諧。


因為壯族不砍吃豬肉的,也不偷不搶,不賣切糕,不殺人不強姦,沒啥存在感。


首先吐槽一番,有幾個答案說壯族人民性子比較溫和,沒啥攻擊性,這根本是扯淡,民風彪悍基本都是各個少數民族的標誌啊,溫和只是你們沒有在農村跟他們長時間做鄰居。村落之間的鬥爭可以上升到喊出血洗XX村XX鎮等口號的地步,幾百號人拿著管制刀具衝到鎮上,見人就砍的事不止一次了,沒報道而已。我初三那會兒有個同學周日晚上不來上課,一問才知道他們村被其他村堵住了,出不了門,他就在家準備汽油瓶,有人攻打進村就從樓上丟下來,初中以下不能出門,初中以上出門必帶管制刀具,以防被敵視村落暗算的地步。我們那宿舍當初就藏了幾根鋼管與兩把匕首,我還用鋼管追著別人跑了幾百米,原因就是那傻逼看我個子小打了我幾下把我頭弄破了,怒火起來二話不說先掏鋼管往他背上砸了一通,他沒敢還手直接跑了。

-------------------------------------------------分割線------------------------------------------------------

壯族人,一半漢族血統,父親壯族母親漢族,老家壯鄉武鳴,會說壯語,不會壯文。

知名度這東西,對於少數民族來講,往往是與本民族的人民為本民族所做的事情相掛鉤。參照天朝其他民族的發展歷程,無非就是:謀福祉、刷存在感、求認知與佈道義等,這些事情都需要一個前提:既民族人們對於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而認同與否,與民族文化的強大有著很大聯繫

對於少數民族老說,本民族文化如果想強大,與宗教結合是最好的辦法,可惜的是壯族除了民間傳說與考古遺迹發現過一些古代的原始部落式的自然迷信的信仰之外,沒有什麼宗教,就連研究壯族文化必須要知道的布洛陀,對於自己民族文化的詮釋,還有很多不清不楚的地方,更別說有很多壯族聚居的村落,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布洛陀,歸根到底,他只是存在與鄉野之間的民間傳說,還沒有達到一個宗教所應該有的水平,甚至連原始的宗教都談不上。

而最重要的一個點是,壯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現在我們看到的所謂拉丁壯文,不過是五十年代時期為了掃盲而衍生的政治產物,本質上是用拉丁文字為壯語注個音而已,但是語言的聲調在中國基本都是十里而異,誰會為了統一一個聲調而去學習一種與自己民族文化風馬牛不相及的語言?這跟小時候學英語標註:謝謝讀作三克油,沒問題是諾怕破倫之類的中式英語差不多。至於古代的方塊土俗字,本質上與拉丁壯文是一樣的,只不過文字從拉丁換成了漢字而已,例如貝儂=兄弟,麻染=回家,雖然上古時期由於由於民族的融合,也創造出一些被漢文化認可並採納的方塊壯字,但這也是漢化的結果,而不是本民族對於自己文化的覺醒,現在這些文字的傳承,除了一些縣誌與山歌,只有法事的道公手上有一些保存,部分口述部分手抄,並且融合了許多道教的文化,非常有趣,不是不可以去研究一番,不知道知乎上面有沒有這方面的大牛。而大部分的民眾,想要學習知識文化,依然選擇的是漢學。

民族人口的分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天朝基本的民族居住地都是大雜居小聚居的形式,這一個在廣西體現的淋漓盡致,我父親所在的壯族村落與母親所在的漢族村落相隔不到十公里,相互之間的通婚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而在我的那個小鎮,甚至有些村落是壯族與漢族一起居住的,大家唯一的區別基本就是漢族人會說客家話而已。

如此長期的與漢族融合,後果只有一個:被漢化。

以上一系列原因,讓壯族並沒有變成蒙藏維回之類的,有那麼高的自我認同感,所以沒鬧什麼大事,也沒啥知名度了。

還有一些細微的,比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之類的,你們別看電視報紙上面的扯淡了,那種華麗花哨的服飾除了旅遊區的接待人員與專門表演的演員之外,沒有一個壯族人會穿,年輕一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壯族人一輩子都沒穿過一次壯服。老一輩的,比如我奶奶會穿,但是那壯服跟民國時期的長衫長得差不多。

壯族是一個被漢化很嚴重的民族,你們老說天朝的回族藏族什麼的漢化很嚴重,替那些少數民族文化悲哀啊什麼的,那是因為真不了解壯族啊,有時候我甚至不認為我自己是壯族人,除了跟老家人講壯語,高考時候加7分,與回家吃糯米飯過三月三的時候,才有那麼一絲感覺。

暫時想到這麼多,有機會再寫。0416 早上

--------------------------------------------------------------分割線-----------------------------------------

0416下午 更新幾個評論的問題

1、關於窮山惡水出刁民與民族性格的問題:我從來不否認一個民族聚居的地理位置對於其這個民族的性格有著很大的影響,就像日本由於是一個島國,經常遭受地震海嘯之類的自然災害,所以性格裡面對於未來經常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識,而地中海那幾個安逸的要死的小國,生活無一不是懶散隨性的多。但是僅憑這一個原因就武斷的認為壯族人之所以尚武,就只是因為這裡是窮山惡水,這是不科學的。我相信理性的人都不會如此去分析。關於這方面的答案,網上已經有了太多,我就不一一去找出來複制粘貼了。

2、關於民族語言是否等於地方方言的問題:民族語言從來不會等於地方語言,提出這個論據的簡直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一種侮辱。這兩個東西最基本的差別,就是文化之間的差別,他們可以相互影響,相互借鑒,但是絕對不會互相等同。方言使用的主體是一個地理區域內的人,這裡面可以有漢族的,也可以有壯族的,甚至可以有外國人,只要你在那裡定居並生活。但是民族語言使用的主體只會是那個民族的人,無論這個民族的人相互之間距離有多少,他們的聲調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得面目全非,那種語言還是屬於民族語言。就比如倫敦腔、澳大利亞腔與美國腔,雖然口音差得已經很大,但是說的話都是英語,而不是澳大利亞語與美國語。

3、關於壯族文字的問題:上文我提到的古代方塊壯字,除了音譯的文字之外,還有一些自創的文字,有點像火星文,當更多的是音譯出來的,農村鄉下老人家遺留的山歌手抄、做法事的道公的念經手抄等等,就像這種

如果想具體了解,可以去百度一下布洛陀。但是,這些文字其實並沒有深入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沒有形成一個體系,大家去上學,學的還是漢學,並且這類文字隔地而異,出了縣,口音的變化導致這些文字的記載各不相同,也沒有什麼壯族倉頡之類的英雄人物出來統一過,極大阻礙了相互之間一起交流。所以,我並不認為壯族有文字,當然這句話武斷了點,可以這麼說:我並不認為壯族有一套完整的語言文字體系。

4、關於壯文學校的問題:廣西壯文學校/廣西民族中等專業學校-----自治區級重點中專這個就是那個學校的官網,現在的課程,除了一個學前教育(壯漢語方向)的專業,其餘的跟壯文化一點關係沒有,至於那些老師做的課題,沒研究過,不了解。我記得我小時候是有過壯文課的,但是到我那一屆就不安排了,本來挺失落,但是長大後發現所謂的壯文課不就是用拉丁文為壯話標註我就覺得噁心。


我是壯族的,現在人在廣西,我同學什麼民族都有,漢族最多,但是我們之間什麼區別都沒有,我還會想我這民族到底是什麼,我根本感受不到~


我只能說:壯族是一個被製造的民族。建國前還沒有壯族這一概念,桂系大佬李宗仁連壯族什麼鬼都不知道。當年四川人差點也成為另一個民族了-.- -.- -.-


因為南方的少民被漢族當做自己人。

首先不同意題主把苗族與那幾個混在一起。首先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的存在感完全不一樣。如果不是當年苗族比較有錢,和漢人貿易積累了這麼多白銀,創造這麼多漂亮的衣服,存在感不會比土家族布依族高多少。

別的答主有說南方諸族是「諸夏」,不是「夷狄」,這個觀點我確實沒聽過,但是今天在這兒看到之後確實有切實的感覺。

三星堆是少數民族,大理國是少數民族,前幾個月申請到的世界文化遺產土司城也是少數民族。。。。平時有誰在意到這些東西實際上是具有民族屬性的嗎?

明朝末年的平播戰役,有土兵有漢兵,但是現在大家都把它當做地方割據而不是民族對立!!這就是南北少民在心理上的不同。

大山裡零零星星分布有幾村人,不管什麼民族,基本上相互之間都不相往來,不通婚,不說話,交流最多的就是大山裡賣鹽的。後來漢人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好,看不起其他民族,其他民族也羨慕漢人生活好,就到集鎮上做點交換之類的。

搶劫?械鬥?仇殺?拜託,人家做這些事都是以村或者鎮為單位的好不!!!又不是以民族為體系-_-||

兩村的矛盾哪會管你是苗人村和漢人村,還是兩個苗人村之間,兩個漢人村之間,別的村子根本不會插手的好不好-_-||雖然慘烈,但大家都是為了村子而不是民族啊喂!!!

民族就是語言,節日和吃飯穿衣的習慣而已,都是遵從中央政府統治的而已(實際上基本上靠自治,有事情村裡說了算,官家買木材也得給我錢啊)。我知道的歷史上的叛亂也大多是區域上的,是苗人帶著漢人一起叛,而不是民族意味的。

能吃上好飯,住進好房子,誰特么地還在乎什麼狗屁宗教民族啊。(話說,我一直覺得這種萬事都講求實用性的思維,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啊喂)

就像現在農村裡信幾天佛教信幾天基督教的漢族老人一樣,萬事講究有用。少民覺得漢人生活好,自然就變成漢人了,漢人覺得在苗人那兒有好處,變成苗人也很正常。

當年讀書班上一半少民戶口,不看身份證,不到討論加分的時候,大家從來沒有感覺到區別,就連回族都沒有現在網上說的那麼多破規矩(在教室里和漢族男盆友舌吻我會亂說∩__∩)。

所以,我一直認為南方少民是華夏文化在特定歷史時期和特定歷史原因造成的一種特殊分支,在文化和政治意味上都可以算作同一個國家的一部分。於是愉快地接受了政府推行的「中華民族」這一個概念。

至於新中國的民族識別政策。。。有多狗屎還用多說嗎?

利益相關:純漢化的苗族,高考加10分(同桌農村戶口加20,〒_〒)


1.壯族本民族的文字系統落後並且不作為日常交流使用導致民族文化遺失

壯語在1957年以前的文字系統是古壯字,是一種借用漢字的音、意和偏旁部首創造的一種文字系統。主要用於宗教人員記錄經書和山歌手記錄山歌等。1957年,在國家的關懷下,政府主持創造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書寫,並加上數個特殊字元去標示壯族特有的發音和音調的壯文方案。後由於壯文的特殊字元在當時的計算機水平來說,對壯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1981年政府制定修改後,最終形成了以26個拉丁字母書寫的《壯文方案(修訂案)》。——度娘

之所以把這個作為第一點是因為由於文字不流通,不推廣,導致了壯族歷史文化的記錄掌握在了少部分人手中,對於非布麽(相當於麽教的祭司)的壯族人,文化傳播只能口口相傳。

由於上古時代壯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加以記錄,歷代的漢文典籍也沒有任何記載,再加上壯族麽教過早衰落等原因,唯有歷代壯族布麽傳承保存下來的麽經手抄本,還可作為麽教存在的歷史明證和後人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料。但令人遺憾的是,過去由於「左」的思想影響,致使本來只殘存在偏僻地區壯族民間的麽經手抄本一概被視為「四舊」而屢遭搜繳焚燒,民族原始宗教研究也一直被視為「禁區」,所以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歷史上曾存在過的壯族麽教始終未予正視。

由於歷史的原因,壯族從未產生過本民族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壯族地區沒有建立統一的民族政權,缺少政治權力機構的推行和保護,致使麽教停留在原始宗教和人為宗教的中間過渡階段,徘徊在神學宗教的門檻,直至最後走向衰落。之後在歷史發展中壯族人的信仰漸漸被中原正統教派(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取代,麽教古籍就漸漸淡出了大部分壯族人的視野,導致了原本較為系統的民族文化出現遺失。

2.本民族的高度漢化

壯族從先秦時代就已經算是併入了華夏,開始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加上本身發展程度較為落後,自身文化不能對外輸出,只能被迫接受來自中原地區更先進的文化輸入,導致壯族人雖然氏族不同於漢人,但是受到的文化熏陶和生活習慣卻一直在向漢文化靠攏,久而久之壯族人和漢人幾乎無異。

3.城市化和鄉村化沒有良性的過渡,兩極分化較嚴重

只拿廣西而言,南寧、桂林、柳州這樣的大城市在城市發展、教育等方面都遙遙領先於自治區內其他地區。本身壯族的文化就沒有很強的影響力,在高度城市化的地區更難以普及古老民族相對落後的傳統文化。而文化的對外傳播最普遍的方式之一是基於人口流動傳播,走出廣西去到一線城市讀書工作生活的人大部分來自廣西的城市,對本民族文化本身就不了解,更談不上傳播了。

而廣西的鄉村很多地方的民風民俗都保存得很好,但是受限於經濟、教育等資源的分配,缺少高效的傳播方式,這種天平的一邊倒直接導致了壯族的存在感不高。

(作為一個生在城市的壯族人,連壯話都聽不懂,甚是慚愧……)

4.壯族對於統治階級來講並沒有危險性

壯族雖然聚居在南蠻地區,民風彪悍,但是就地形和資源的先天條件並不差,自然經濟時代過著優哉游哉的日子也並不需要老是對外燒殺搶掠。而本身民族人口就很多,沒有很深的矛盾要起義啊造反啊什麼的是件很困難的事(印象中除了太平天國這種就沒了……),畢竟大家都有吃有穿,又沒有和主流思想文化的衝突,幹嘛要閑著沒事去和外族人捅刀子。當然啦,民風彪悍這種事也體現在一言不合就會打架鬥毆之類的事情上,這種民風也在一些地區保留至今,時不時還能看到新聞說哪個縣幾十個小孩子拿西瓜刀互砍……

而老話說得好:會叫的幼鳥有蟲吃。一個不需要太多政策傾斜就能服服帖帖的民族在政權面前是沒什麼曝光度的。所以以壯族或者壯區作為一個群體受到的關注度相對於其他民族來說就會很少,加上實在沒什麼料可以挖,媒體的曝光度也很低。

P.S.據說寧夏的回族不鬧事就能拿錢,類似這種事情壯族同胞就只能眼紅了。

P.P.S.我們三月三放四天!口亨!

總而言之呢,壯族為知名度遠不如維回苗藏等少數民族肯定不是由單一的原因導致的,從古至今各個層面造成的影響疊加起來才會有了今天這個結果,我也就想到哪寫到哪了,更深層的東西因為不是研究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也不好妄言,若以上有疏漏錯誤還請各位指正哈!

作為新時代的壯族人,應該把傳播民族文化視為己任,大家乾巴爹喲!

?(???????)?

參考文獻

《壯族民間麽教與布洛陀文化》——黃桂秋

《廣西壯族傳統聚落及民居研究》——趙冶


歷史學家唐德剛在美國為李宗仁寫回憶錄的時候常常去李家做客。講到大陸的民族劃分,說廣西現在是一個壯族自治區。廣西土生土長的李大將軍回答說:

「什麼是壯族?」


1. 壯,瑤,苗是諸夏,而不是夷狄

---------------------------------------------------------------

因為壯族長期和漢族混居,是一個和漢族具有同樣文明的民族。

經過數千年的融合,壯和瑤,苗一樣是諸夏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夷狄了。

如果不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分割分化中華,把中華分割出來幾個民族的話。壯,瑤,苗本來早就融入了中華民族。

明末滿洲入關中華危難之際,壯,瑤,苗族和漢人一起抵抗到了最後。而南明最後的抵抗基地就在廣西,壯,瑤,苗和漢是用鮮血凝聚起來的一個完整的民族。

洪秀全起勢的時候,也有相當多的壯,瑤,苗族義士參加,為推翻滿清統治而奮鬥過。說壯族不像滿洲or切糕族會搞事,根本就是胡說(胡人之說),看人民英雄紀念碑第一塊就是壯族的集聚地——金田。豈止是搞事,簡直就是殺盡天下滿韃的氣勢。可以說金田、壯族就是因為血性而敢於搞事而獲成為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第一塊浮雕的。

辛亥革命,也有廣西的勢力,孫中山在廣西發動了數次武裝反清,革命先驅黃明堂就是壯族人。當時的革命義士目標只有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根本沒有分彼中華,我中華。

而最重要的廣西不僅是太平天國金田起義、清末驅除韃虜革命的發源地,也是抵抗日本重要的戰場。國民黨廣西當局在盧溝橋事變後,就進行了全省抗戰動員,徵集兵員,擴編部隊,在短短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就組成了四個軍,其中有大量的壯族子弟。除一部分留守廣西外,其餘大部隨即開赴抗戰第一線,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等,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同時也付出了重大的犧牲。日軍在廣西戰爭也對壯族人民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和屠殺。

廣西的壯,瑤,苗族和漢族一起為捍衛中華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和犧牲。和滿蒙藏回4族不同,廣西的壯,瑤,苗族,以及其他不應該被分化的民族,本來就是中華。

2. 壯,瑤,苗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原因

---------------------------------------------------------------

然而正因為壯,瑤,苗族和漢族濃於血的兄弟感情,造成了壯,瑤,苗相比於滿蒙藏回在政策稅收上受到了和漢人相同的不公正的待遇。

今天某國的媒體大肆編造渲染東北抗日的故事,說東北抗日為中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真tmd的蝦扯蛋),甚至把溥儀塑造成抗日英雄,但對真正在抗日戰爭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壯族同胞卻隻字不提。所謂的存在感就是這樣造成的。廣西的中華民族就是這樣被壓迫歧視的。

事實上甚至回族也是為抵禦日本侵略而湧現了無數英雄人物,但是今天大家在媒體上看到的究竟是什麼?在知乎上,天天有人挑撥漢族和回族之間的矛盾,污衊辱罵伊斯蘭,我們難道還不能看清誰是幕後陰謀的操縱者么?

抗日戰爭中勾結日本的是滿蒙二族,處心積慮的想重新奴役中華的也是滿蒙二族。但從各種跡象表明中國又被某些勢力重新掌控了。某勢力不僅在政策上壓迫中華,並想盡方法分割分化本來已經凝聚的中華民族。分割調撥諸夏,為漢人四處樹敵以最終實現砍斷漢人的手足兄弟陰險目的。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49年以來,某國的政策一直傾向於抗日戰爭中的不抵抗地區。東北、華北一直是某國的重點項目的投資熱點。而抵抗地區,卻遲遲得不到經濟發展,相反在稅收和計劃生育上,卻一直受到重點考慮。

我們還不能說,天下又重新被某勢力控制了么?看某勢力,處心積慮的採用針中華的計劃生育(壯族也在內),降低教育投入(特別是中華地區的教育投入,你可以把廣西的大學和教育資源和東北比較一下),以環境為代價破壞子孫後代的生存條件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些陰損的招法,不都是以滅絕中華未來的為目的么?

今天壯族還會和漢人一起,為中華的生存權而反抗么?估計比反抗滿洲壓迫的時候要困難許多了吧?這、就是某勢力陰謀之所在。

舉目天下腥臊遍野,中華不再。

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知乎萬歲,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好,修改完了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不哭不鬧的孩子被譽為懂事,

不向上哭鬧是因為區內的事還沒解決完,哪有空去理大人?

我是壯族的


可能壯族不像另外幾個那樣,喜歡搞個大新聞,把TG批判一番。


身為壯族,除了回老家偶爾蹦幾句壯話外;自己都沒發現和漢族有什麼區別;你要問我民族習慣,可能還需要諮詢一下當地漢族人民和度娘[微笑]…大多數壯族被漢化得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怎麼會有什麼名族特色,怎麼會有存在感。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