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需要怎樣的職業規劃?癌、叢林、次優化、中年危機

文|李少加(《進化式運營》作者)

1. 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這八字我們都不陌生。但這幾個字總給人一種隔著屏幕看記錄片的距離感——它屬於歷史、原始叢林、貧民窟,但不會是我們的生活。

我們常常自認為懂得很多。但在「了解」與「理解」之間,卻藏著一段深刻反思的深淵。

想像一部災難片:

一艘游輪不幸遇上海難,船上遊客幾乎葬身海底,只有兩個幸運的科學家抓著救生艇被洋流卷到了一個遠離航線的小島上暫時得救。

這兩個科學家把救生艇上的乾糧跟小島的資源評估了一下,發現只要把救生艇上的種子妥善種植,外加島上的果實、季節性降雨,能夠最低限度的「維持生命長期存活」——但是,只夠養活一人。

如果兩人一起使用現存資源,只能連「種子」一起消耗,最多半個月就會彈盡糧絕。他們評估了一下這個島的位置,半個月內獲救的機會幾乎為零。

他們必須決定:誰生誰死。

一邊是看得到的生機,一邊是必然的死亡。這兩位道德高尚的科學家結局會如何?

拋硬幣、猜拳、或者是計算比較下彼此的「生命價值」?

人類歷史中確實偶有類似情境,後來被搬到了小說、電影中。但真相我們不得而知。

但只要你曾遇上過超市節慶「全場五折」,看看人們拼搶商品時釋放出劍拔弩張的「敵意」,我相信你就不難想像那兩位科學家的結局:

兩人不擇手段的彼此廝殺,一個人殺了另一人,然後既沒埋掉也沒丟海里……

生存線以下時,道德就是個屁。

真實歷史記載中確實也有「易子而食」,不過本文不討論道德哲學。

下面,我們不妨把小島擴大幾倍,把倖存者人數、存糧也擴大幾倍,但同樣面臨只能永久養活部分,必須「犧牲」部分人的情況。但如果有幾個人有槍,反倒免去廝殺了——少數人決定其餘人的生死。

我們再把小島擴大幾億倍,資源擴大幾億倍,那麼這個小島就是地球,而海洋就是宇宙。在太空的尺度中,地球生態圈就是個資源有限的孤島,不過謝天謝地,我們的人口總量暫時還沒達到阻住地球自轉的地步,還不需要將多餘的人口抹掉。

宏大的數量雖然掩蓋了問題的尖銳性,但卻改變不了問題的實質。或者說,可以分解成幾個「社會博弈律」:

1.自然資源有限性

即「永動機」無法製造出來(熱力學第二定律)

2.人類社會要健康存續必須存在階級分化,每高一個層級,掌控的資源高出一個數量級

從生態自組織角度講這是合理的,想像下我們的肌肉細胞如果跟大腦神經元能夠調配同樣多的資源,身體會怎樣?

3.永續生存願景導致貪婪性

每個階級的人都爭取遠超自身需要的資源從而實現向上一個階級躍遷(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識)

4.宏觀尺度,為維持資源平衡,每當一部分人向上躍遷,就有相應部分人被擠向下層

5.出現資源危機時,生命從最底層階級開始逐步被「清除」

這才是「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真實含義。

它並非存在於野生世界中,我們每個人就活在其中,與之共舞。沒有人喜歡殘害生靈,殺戮生命。

但由於上述鐵律,「叢林法則」必須存在,否則整個文明會急劇膨脹導致全面崩潰

在探討我們個人在「叢林社會」的生存之道前,不妨先看清社會中最重要載體,企業的實質。

2. 次優化:癌、企業

順著上述思路,我們可以引出另一個定律:沒有任何物質實體可以永遠成長(資源有限)。

這也是資本主義的死穴,從上述「社會博弈律」可以推導,人類文明發展的終極目標應當是:尋求「優雅的存續狀態」,而不是「粗暴不限制的擴張」

但是,當下社會、企業的主流形態卻是資本思想血脈的延續。它的實質是什麼?

癌。

都說「談癌色變」,在人們的一般認知里,癌總是跟「死亡」兩字關聯。但現實是,癌細胞之所以奪走生命,卻是因為癌細胞的「求生慾望」過強導致——為了自身生存概率最大化,忽視組織「各司其職」的命令,搶奪資源無限制的複製自身,直至將宿主(人體)徹底毀掉為止,諷刺的是,最終也毀掉了自己。

這在系統學中稱之為「次優化」:子系統為了私利(短期目標)而忽視了系統的整體目標,並犧牲整個系統的運作成本,最終破壞了大目標的實現。

在「癌」的例子中,人體是一個系統,細胞是其中的子系統。癌細胞為了謀求利益最大化而忘了它本應承擔的局部功能(健康細胞為了人體健康運作而協同合作),最終導致人體系統的大目標——生命存續、發展受到毀滅性打擊。

現實各類系統中「次優化」的例子數不勝數、多如牛毛。

比如,在以「高考」為目標的系統中,「偏科」行為就是一種「次優化」(學生通常會投入更多精力學習優勢科目,排斥劣勢科目);

又比如,在以「提升婚戀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的系統中,「節食減肥」行為也是一種「次優化」。

在眾多的「次優化」系統中,最典型卻又藏的最深的就是:企業。

如果將人類社會整體看作一個系統,那麼企業就是社會系統里的癌細胞

因為企業的目標即非提升社會宏觀幸福度,更不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健康延續。

企業的目標是什麼?

初中教材里就提到過:尋求利潤最大化。

但這個說法其實非常委婉,我們不妨換一種意思相同但更意味深長的表述:

企業的目標是侵吞一切

這話不是我說的,是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說的。

因此,如果人類文明想要延綿不絕,社會型企業是企業的必然轉型之路,這需要行政干預,社會範式的改變。難,卻必須執行。但這也不是我們能左右的。

那麼,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眾多企業之間會上演什麼劇情?

重蹈「社會博弈律」:不擇手段維持在金字塔頂層

現實中的企業充分驗證了這點:社交騰訊、電商阿里,在各自市場飽和之後,早已將觸角伸向各行各業了。就連一些處於起飛期的公司,都已經開始入侵跨界市場了——美團打車,滴滴外賣……

我們認清現實,對於個人職業規劃而言,如何應對?

3. 多數人必將面臨中年危機

人類是活在自己想像的故事中的動物,我們今天做決策永遠是基於對未來的假設。如果沒有對「叢林社會」實質的深刻認知(多數人的現狀),我們是如何看待未來的?

比如,如果你工作超過7年,應該有很深感悟:對於稍微上進點的人,在職業早期的工作生涯中,保證收入年均50%以上增長不算太難。

同時,隨著年齡增長,家庭開銷也初步向上攀升,但是,相對於指數級增長的收入,家庭開銷增加不算什麼,如下圖:

圖:前7年收入-支出增長圖

在這種背景之下,對這些年輕人做個「夢想訪談」,估計所有人都會高唱「我的未來不是夢」。房價算什麼,我們是中產新貴、消費升級、及時行樂……

但,情況很快會發生轉機。

上文說了,當今企業的目標依然是(不擇手段)的追求利潤最大化。那麼,一旦這些高薪員工的「價值產出」與「工資(企業成本)」之比低於競爭者時結果如何?

現實告訴我們答案了:降薪、變相裁員、招聘時的年齡歧視……先聲明下立場,不做價值判斷,我只能說,這些是「合理」的。

如果企業不這麼「狠」,最終會在殘酷的叢林競爭中被一窩端,溫水煮青蛙,結局更悲慘。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

所以,我們為生活編織的故事,就像鄧紫棋「泡沫」里唱的:

在雨下的泡沫,一觸就破。」

對絕大多數家庭存量資產有限的人,身體機能、思維適應力的衰老就是這場大雨,人人無法避免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永遠受限於近期視角,我們對未來的決策又是基於這種高度不可靠認知。最明智的做法是,盡量在制定目標時拉長下時光的尺度,務實一點,絕大多數人,面臨的未來情況將會是:

圖:拉長時間範圍,收入遠低於預期,支出還在上升

基於以上實質分析,我們可以探討下後續職業規劃的應對方案了,一個核心原則是:考慮的時間範圍越長,生存的機會越好

4.職業規劃:五大策略

1.偏安一隅:平庸式職業策略

*這裡的平庸不是貶義詞,是對特定狀態的描述

如果你對自己認知深刻,認為自己享受平淡的生活、簡單重複的工作。那麼,離開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轉移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這也符合國家政策的大方向。

此外,盡量不要錯過任何公務員、壟斷型國企(比如電網、三大運營商、四大銀行等)的應聘,但夕陽型國企不推薦。

體制內必然存在階梯、不公平、無可奈何,如果能平和的接受,就整體生活質量而言,肯定會遠高於在一線城市打拚的群體(高壓、競爭激烈、生活缺失)。

平庸式職業策略的優勢是(相對)舒適安逸,但這卻是以「未來競爭力的全面放棄」作為賭注。換句話說,如果出現「體制內裁員」(歷史多次上演過),生活瞬間會出現重大危機。

「少加點班」的讀者中就有一些體制內的朋友,慶幸的是,他們在安穩中能堅持進步,這不容易,也是非常有遠見的

2.押賭小概率策略:創業實現財務自由

世界上總有那麼一小簇人能遇上幸運之神的眷顧,年紀輕輕背景平平逮住一次機會成為人生贏家。

創業實現財務自由也是一種可以選擇的職業規劃。

大家應該會留意到我的措辭,「可以選擇」。

近年由於某些原因,社會浮躁外加媒體的瘋傳,在非常多年輕人心中塑造了「美麗的泡沫」,激發了全民創業發財的熱情。

但這是一個坎坷的選擇。

我有一個朋友在這方面非常有代表性:

他畢業工作一年之後就開始持續的創業之旅。我對他算是很了解,擁有一個優秀創業者的所有特性:個人能力強、能說會道、創新點子多、對事業有著不可思議的熱情、以及,破釜沉舟的勇氣。

結果怎樣?

連續創業三次都失敗了,欠了一屁股債。

當他最後準備放棄前夕,跟一群哥們吃飯訴苦,竟從中聊出了一個非常適合他的商機。然後,短短三年內,發財了。

他上個月找我吃飯,坦誠自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機遇。

順帶分享下他對外面那些「成功人士」分享「可複製的成功經驗」的看法,用他的話來說,兩個字:bullshit。

一個極具洞察力的智者確實能做到大致判斷未來的趨勢,但沒人能做到判斷一個具體的「機遇」什麼時候出現

早一年、晚一年,時機沒踩好,就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那些傳奇巨富,其實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我們不妨採用「高維視角」反觀下:

對於任何一個領域,每年都有大量「有勇有謀」的人創業,這樣,總會存在一個逮上機遇的那個人,他必然會成功。

所以,神話「一定會」發生,他就算不是馬雲也會是李雲、張雲。但卻可遇而不可求。

所以這種不計一切投入創業的職業選擇,就目前市場大環境,我不是特別鼓勵

除非你處於遊刃有餘的狀態,有冗餘財富,創業失敗了還能輕鬆找到高薪體面工作。

3.永續增長:選擇資源可積累的職業

這是我個人比較推薦的一種職業選擇。

前面談到過,中年危機的本質是個人市場價值增長的速度跟不上經濟需求的速度

這給到我們一個清晰的職業目標:你從事的職業必須能夠隨著工作時間、經驗的累積始終成線性增長。比如我們常說的,老中醫。

這些職業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屬於「社會關係型」職業,一類是技能「縱向延展性深」的職業。

「社會關係型」職業本質上是處理「信任成本高」的業務,即能夠持續接觸外部資源(人)並且能有機會給對方一定程度的認知你的崗位

舉個最典型例子,假設你工作中跟某公司的大客戶經理共事過,發覺這個人有誠信、有能力,那麼後續你有相應業務必然會優先推薦給他。想像下他在漫長的工作歲月中積累了上千個對他這樣評價的「你」,那麼,這個人以後無論做什麼業務,都能輕易獲得大量業務。

這背後就是因為社會上存在大量「高度信任成本」的事情,與能力無關

比如,你要招聘一個高級崗位,你是選擇一個簡歷漂亮的候選人呢?還是選擇一個好朋友推薦的,確認靠譜且適合的候選人?我們都會選擇後者,與能力無關,與信任有關。

這類崗位典型的有:大客戶經理、銷售、渠道供應鏈、商務公關、媒體人等等會持續與外部有一定資源的群體打交道的崗位。

但諸如電話客服、櫃檯服務等則不屬於。雖然他們接觸的人多,但這些人大都稱不上「資源」更難以深刻認識你。

獲得「信任力」的大前提還是你必須是有能力、將信用、做事踏實靠譜

另外需注意一點,如果社會形態改變,社會契約大於信任成本,那麼會極大減弱以上崗位的價值(典型如西方國家)。

另一類則屬於「縱向延展性深」的職業。

典型有:中醫、教育、實用價值大的科研領域、具有市場價值的文藝創作、跨產業研究等。

4.萬金油:具備產業遷徙能力的職業

典型的崗位有:市場營銷、運營、推廣、產品、UI等等。畢竟,無論是任何新興的產業,都需要這些崗位向用戶(客戶)傳遞產品的價值、提升產品的人性程度。

研發不完全屬於這一類,許多研發崗位的核心關鍵是對業務熟悉,這個換個產業優勢就不大了。

那麼這類職業選擇是否就沒有風險?不是,「萬金油」崗位的優勢可謂跟劣勢是共生的。

正因為「萬金油」,所以從業者廣,很容易供過於求,競爭激烈。因而此類職業的朋友務必做好「終身高強度學習」的打算。

5.冗餘時間:多元化技能

那麼,如果你的職業都不具備以上特性(這些職業很多),那怎麼辦?

我個人建議,退而求其次,至少要選擇一份能保證「業餘時間」的職業,意味著能夠有餘力涉獵全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為轉型做準備。

6.最後提一點:灰色產業(或者鑽思維漏洞、法律空子)

這些產業很多,確實不少人能藉此牟取暴利。但是,有些飯不是人人能吃的。他們背後需要付出的代價,常人未必願意

最後總結下:

以上選擇都是「相對」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優勢,務必將個人的獨特性跟上述的職業相對優勢結合起來。

就好比「可積累社會關係型」的職業,我相當認可,但我知道自己並不擅長此道,所以不會作為自己的選項。

5. 尾聲:成人童話

據說遠古時代,所有動物都平等的擁有三十年壽命。

驢說,我天天累死累活,不想要那麼長命,請神收回十五年;

狗看見了也說,我天天看家吃剩飯,沒什麼意思,也請收回十年;

猴子想了想,我天天給人刷戲,逗人開心,也累了,也請神收回十幾年;

唯有人類被神創造出來沒有任何任務,於是人說,我想活的越久越好。

神說,「那這樣吧,這些動物多餘的壽命都送你好了。」

於是,人類頭三十年活自己的壽命,快樂無憂而傲慢;接下來二十五年活的是驢、狗的壽命,累死累活、保家扛壓;剩下的就是猴的壽命,哄哄孫輩,甚至到最後返老還童,無所顧忌。

這個成人童話的隱喻很明顯:

所有人從青少年走向成年都需要接受社會角色的轉變。少年夢想破滅,成年世界重構。

因此,我們未來的職業選擇,就要如上述一般長遠考慮,「認清現實」。除此之外,「幽默面對」或許就是在漫長的成年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盾牌了。

結束全文前,需提醒下,以上職業觀點成立需要一個大前提:即社會範式依然處於「商業社會」

但可以斷定,「商業社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次優化」目標(癌),它終將消失(但需要漫長的時光),否則人類文明也就差不多要完了。

如果我們能順利過渡到「生態型社會」,也許三、五十年,也許一、兩百年(屆時的企業將是社會型企業)……

到那時,當別人問為什麼選擇一份職業時,我們會拍著胸脯說:

「因為我喜歡。」

本文由作者李少加原創首發於公眾號(少加點班),授權轉載請於公眾號聯繫


推薦閱讀:

破除計科專業神話!計算機遠非完美專業
你被社會認同感綁架了嗎?-由《黑鏡》聯想到數字遊民生活方式
14年工作經驗15份不同職業
所謂「全棧產品經理」,可能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TAG:职业规划 | 中年危机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