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若柳絮因風起——《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4手稿》作為青年馬克思的主要作品之一,作為青年馬克思的思想巔峰,自出版以來就受到學界,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學界的廣泛關注。並由此衍生出「人道主義的馬克思」,甚至所謂「青年馬克思反對老年馬克思」等種種觀點。不可否認,《1844手稿》中的勞動異化論是馬克思經第一次轉變後的思想巔峰。但我們應當注意,一方面,馬克思雖然重點闡述了這一理論,但在《手稿》中,還有另外一條否定這一理論的邏輯線索。另一方面,《手稿》中的異化觀點歸根結底仍然是以歷史唯心主義為內核的,脫離物質生產的,非馬克思主義的,需要批判認識的觀點。只有把握了這兩方面,才能把握《1844手稿》在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地位,才能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

一、兩條邏輯的糾纏

在之前的文章人本主義現象學——《1844哲學經濟學手稿(第一手稿)》和雙重存在?——《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第二、三手稿)》中,我們已經闡述了《1844手稿》中的兩條邏輯的問題。這就是,來自費爾巴哈和赫斯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哲學和來自英法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社會唯物主義觀點所分別延伸出的方法論,及話語體系。前者雖然在傳統哲學解釋中一直被認定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方面的來源,但實際上,其只是起了一個引路人的作用。而真正導向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是後者,這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方面。

這裡不打算再通過原文來回顧馬克思是如何在文中展現這兩種邏輯的,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筆者在這裡做一個概述。

如前所述,受費爾巴哈和赫斯的影響,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轉向人本主義唯物主義。同時,受赫斯、恩格斯以及蒲魯東等人的影響,馬克思開始進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在《穆勒筆記》中,馬克思產生了勞動異化論的雛形觀點。在《1844手稿》中,馬克思在第一手稿的「異化勞動」一節完整闡述了其異化論觀點。其基本方法論,即是人學現象學。把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經濟關係作為現象,而把其後的人的關係作為本質。這一指認無疑是正確的,但馬克思在這裡以人本主義哲學的方式對人的關係進行了闡釋。他是先驗地將自由自覺的活動作為人的類本質,將勞動視作人的自我實現,在此基礎上,指認資本主義下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以至同人相異化。而共產主義(非原文的,而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則是這種異化的復歸,這樣就構成了本真的-異化的-異化的揚棄恢複本真的正反合邏輯鏈(第三手稿,「共產主義」)。這樣,馬克思就完成了其第一次對共產主義實現必然性的論證。

除了在人本主義框架下構建異化論及基於異化論的種種論說外,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無意識地展現了另一條邏輯——社會唯物主義的邏輯,即經濟關係決定了政治關係、社會意識等等。就顯式內容而言,馬克思是否定政治經濟學方法的。不同於恩格斯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通過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駁倒舊政治經濟學的思路,馬克思乾脆否定了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價值,認為政治經濟學的方法,默認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合理性(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支點,但馬克思在這裡限於水平並不能做到深刻批判),最終只能自相矛盾。他把解決這一問題的鑰匙歸於哲學,這便是他提出勞動異化論的初衷。但我們同時看到,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同時,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同時,最為重要的是,逐漸把握到了物質生產在社會歷史中的基礎性作用。但他的視域逐漸從倫理道德人學轉向物質生產經濟學後,他說出的話,也開始帶有了雙重的意義。既是費爾巴哈式的唯物主義主謂顛倒法,又是政治經濟學式的社會唯物主義。

我們看到,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藉助於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決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一個現實生活的任務,而哲學未能解決這個任務,正因為哲學把這僅僅看作理論的任務。

二、改造辯證法

這一部分是前文所未提及的,也是本文的重點之一。馬克思在《1844手稿》中專門辟出一部分來批判黑格爾,這是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部分。很明顯,馬克思在這裡並非故意想找黑格爾的茬,而是以破為立,通過批判黑格爾,說明自己的方法論,也就是要以其人學現象學替代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

要闡明新的思想,馬克思先引出了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是唯一對黑格爾辯證法採取嚴肅的、批判的態度的人;只有他在這個領域內作出了真正的發現,總之他真正克服了舊哲學。……

費爾巴哈的偉大功績在於:

(1)證明了哲學不過是變成思想的並且經過思考加以闡述的宗教,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另一種形式和存在方式;從而,哲學同樣應當受到譴責;

(2)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現實的科學,因為費爾巴哈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成了理論的基本原則;

(3)他把基於自身並且積極地以自身為基礎的肯定的東西同自稱是絕對的肯定的東西的那個否定的否定對立起來。

費爾巴哈這樣解釋了黑格爾辯證法(從而論證了要從肯定的東西即從感覺確定的東西出發):

黑格爾從實體的異化出發(在邏輯上就是從無限的東西、抽象的普遍的東西出發),從絕對的和不變的抽象出發,就是說,說得更通俗些,他從宗教和神學出發。

第二,他揚棄了無限的東西,設定了現實的、感性的、實在的、有限的、特殊的東西(哲學,宗教和神學的揚棄)。

第三,他重新揚棄了肯定的東西,恢復了抽象、無限的東西。宗教和神學的恢復。

費爾巴哈是馬克思看來,率先突破黑格爾的思維,對黑格爾進行本質上的批判的人。在費爾巴哈看來,哲學就是人的本質的異化態,黑格爾哲學無非是另一種形態的宗教。而正確的方法,只能是從現實(注意,這裡的現實是感性直觀的物,不同於馬克思主義中的社會關係,因為馬克思主義中談及的社會關係是被遮蔽的)出發,對社會現象進行實在的解剖。雖然馬克思在這裡也提到了「社會關係」一詞,但這裡的社會關係,與其說是實在的「類」(套用人本主義話語),不如說是「類」的實在,其內涵仍然是一種抽象的人學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們代入辯證法的環節來看,費爾巴哈是試圖把宗教神學的彼岸世界(否定之否定)拉回到現實的此岸世界(直接的肯定),其表現為從抽象回到具體的感性實體上的過程。而黑格爾則把感性確定性(直接的肯定)批做虛假現象,由觀念本質出發,重新回到現實的抽象的具體,把否定之否定作為「真正的和唯一的肯定的東西」。而馬克思在這裡所肯定的,是費爾巴哈的思路。這決定了,馬克思在這裡對辯證法的改造,必然是正確而不深刻的。如果我們把視域僅僅放在自然物上,那麼局限於感性直觀尚不會有大問題,但一旦面對受到遮蔽的,不能直觀把握的資本主義社會現實,把否定之否定拉回直接的肯定的思路就註定無法把握本質。事實上,黑格爾的思路,才恰恰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顛倒現實的思辨化的深刻反映。而真正對辯證法的深刻改造,這是馬克思在《1857-1858手稿》中所實現的,決非簡單的費爾巴哈+黑格爾(甚至從此來看,根本無法想像這兩者如何相加)。可見,傳統哲學解釋中對唯物辯證法的解讀是何等的膚淺和粗糙,從而錯過了馬克思主義真正的思想結晶。

在此之後,馬克思直面黑格爾,展開了批判,其主要還是基於人學現象學的方法批判黑格爾現象學的唯心主義性質。這一塊,其中以人學批判黑格爾的內容,筆者個人認為並沒有更多的闡述必要性,因為這些內容我們已經闡明了其局限性。筆者更想把關注點放在一些有意思的點上。但鑒於水平原因,筆者實是無力深入解讀,只能做一些簡單評論。

黑格爾站在現代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他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他只看到勞動的積極的方面,而沒有看到它的消極的方面。勞動是外化範圍內或者作為外化的人的自為的生成。黑格爾唯一知道並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因此,黑格爾把一般說來構成哲學的本質的那個東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學看成勞動的本質;因此,同以往的哲學相反,他能把哲學的各個環節總括起來,並且把自己的哲學說成就是個哲學。其他哲學家做過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各個環節看作自我意識的以至抽象的自我意識的環節,黑格爾則認為是哲學本身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學是絕對的。

馬克思提到勞動的消極方面,就人學而言,沒有問題。但他所未認識到的是,這種勞動的消極方面是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密不可分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導致的。因此勞動的外化和異化是一體兩面,肯定外化,就必然肯定異化。只想肯定外化,卻否定異化,這是不現實的。而馬克思此時還未能深入剖析其中奧秘,因此不能理解為什麼黑格爾「沒有看到它的消極的方面」。

當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通過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現實的、對象性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己的對象時,這種設定並不是主體;它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因而這些本質力量的活動也必須是對象性的活動。對象性的存在物客觀地活動著,而只要它的本質規定中不包含對象性的東西,它就不能客觀地活動。它所以能創造或設定對象,只是因為它本身是被對象所設定的,因為它本來就是自然界。因此,並不是它在設定這一行動中從自己的「純粹的活動」轉而創造對象,而是它的對象性的產物僅僅證實了它的對象性活動,證實了它的活動是對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動。

我們在這裡看到,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既不同於唯心主義,也不同於唯物主義,同時又是把這二者結合的真理。我們同時也看到,只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行動。

馬克思在這裡是把自我意識還原為人,他以自然為基礎,唯物主義地說明了人創造世界的客觀性。而後一段則更加矚目,唯心主義在這裡代指黑格爾的哲學,唯物主義代指英法機械唯物主義。而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在這裡代指的是上一段中闡述的人的對象性的客觀活動。這裡的客觀活動,一旦脫離了抽象的人學邏輯,就會躍升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定之一——實踐!可見,馬克思在發展轉變過程中的突破是多維度的,決非簡單的唯心-唯物,形而上學-辯證法兩個對子所能闡釋。

三、正確認識《1844手稿》中的觀點

由此,我們就可以基本明白如何正確認識《1844手稿》中的觀點了。《1844手稿》從多方面來看,都是馬克思的一個不成熟的作品,這很可能也是他放棄出版的原因。其不成熟,可歸結為:唯物主義的不成熟——兩種唯物主義的復調;辯證法的不成熟——尚未締造唯物辯證法;政治經濟學的不成熟——沒有自己的政經理論。同時,由於這種不成熟,《手稿》中的諸多觀點或不正確,或不深刻,都達不到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水平。因此,絕不可將《手稿》的觀點看作是一種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脫離對實際的剖析和解蔽,空談倫理道德,理想激情,不僅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所證明,更為人類歷史所證明,是斷不可取的。

但我們也不能將《1844手稿》一棍子打死,扔進垃圾桶不看。《1844手稿》的不成熟,正體現了馬克思的轉變過程。正是這種不成熟,才能凸顯出馬克思第二次轉變的深刻,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這一全新理論的革命性。也只有理解了這種不成熟,才能更好地把握成熟。

白雪紛紛何所似?正若柳絮因風起。


感謝參與本次研讀的 @黛亞 @李同學 @新醅待雪 @陳白一 @呂惠卿 諸君,感謝 @空心菜 君審閱本文,感謝 @天盡頭有香丘 君對《1844手稿》中批判黑格爾部分的解讀及審閱本文。

參考文獻

《回到馬克思》第三版,張一兵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推薦閱讀:

康德批判哲學是如何形成的|楊祖陶
Fermat原理中的「最小時間原理」有嚴格證明嗎?
民主與烏托邦:記一次由哈貝馬斯所引發的對話
物的發生(試寫)
人類在不同階段,其本質是不同的。

TAG: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卡尔·马克思KarlMar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