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篆刻史:東漢官印的「三金一銀」

中國的印章發展到東漢時期,從東漢建武元年劉秀稱帝到延康元年曹丕代漢稱帝為止,經歷十二帝,共歷195年,劉秀立國,除三公之官不廢莽制外,一切典章制度皆復西漢規矩,印章制也應莽制而復漢家舊儀,重梳妝打扮釐定百官印信,但整個東漢時期並沒有像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太初元年(漢印里,這兩個年份很重要)一樣對印章做制度上的規定。

提到東漢印章,首先要提「三金一銀」,所謂「三金」指的是1954年陝西陽平關出土的「朔寧王太后璽」龜鈕金璽,1981年江蘇邗江甘泉出土的「廣陵王璽」龜鈕金璽,1784年日本九州志賀島出土的「漢委奴國王」蛇鈕金印。所謂的「一銀」指的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琅邪相印章」龜鈕銀印。

(朔寧王太后璽實物圖)

(朔寧王太后璽)

朔寧王名隗囂,是西漢末年反對王莽的義軍首領之一,東漢建武七年(公元31年)被當時割據政權首腦公孫述封為朔寧王,建武九年(公元33年)病逝。「朔寧王太后璽」是隗囂稱王時為其母鐫刻的。按《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載:建武十一年,公孫述為光武所滅,故此印當為公元31年至35年之遺物。此印製作精美,篆法純正,布局得體,同新莽印風接近,秀麗典雅,足見漢時西南地區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同時也有較高的藝術製作水平。

(廣陵王璽金印實物圖)

(廣陵王璽的印面)

收藏於南京博物院的廣陵王璽,由高純度黃金澆鑄而成,精巧玲瓏。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四字的印面2.3厘米見方,印台上趴著一隻憨態可掬的小烏龜,「身高」2厘米,身上鏨著六角形的龜背紋和圈形的魚子紋。廣陵王璽不僅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枚漢代劉姓諸侯王的印璽,還破解了日本延續近200年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真偽的懸案。

廣陵王璽堪稱漢印中的稀世珍品,它的重量只有100多克,但在中華文明史上卻有很重要的價值。

從藝術價值來說,漢代是中國印章制度的鼎盛時期,而廣陵王璽是漢印精品中的精品,可被視作文物斷代的標準器物。印文是篆書,但隸書的意味明顯,轉折和收筆很方正,字跡蒼勁古樸,端莊凝重。同時,它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漢代諸侯王的印章,在尺寸、重量和形制上都有嚴格規定,廣陵王璽的發現印證了典籍的記載。另外,它對「漢委奴國王」印的證實,以及作為中日交往最早的實物證據,起到了「證史」和「補史」的作用。

(漢委奴國王實物圖)

(漢委奴國王)

漢委奴國王這方金印在日本出土,一直為人懷疑,但廣陵王璽出土之後,配以相關文獻,證實了兩印的真實性,二印同為金質,大小相同,文字風格近似,連鈕上的鱗狀魚子紋格亦十分相似,甚至有人認為是同一工匠所造,兩印被稱為「姊妹金印」。

(琅邪相印章實物圖)

(琅邪相印章)

琅邪相印章為東漢初琅邪孝王親的國相所用印,鈕制極為精巧,龜腹下穿一環,以便佩帶。印面2.2×2.6cm,印台厚1.3cm。印銀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白文,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琅邪相印章」。印台較厚,龜紐覆圓甲,上施環級,龜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豎劃,為東漢時印文特點。與史籍所記之漢官印製相合。東漢時琅邪國為劉京封國,此印即劉京一系琅邪國之物。

之所以在這裡提到「三金一銀」,是因為我們認為,如果學習東漢印風,臨習這三方印,基本上代表了工穩一路的官印風格。在篆刻史上,這也是三方具有經典意義的漢印。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篆刻入門:「篆書」小傳
篆刻邊款月份別稱,邊款中常見的農曆十二個月份
漢印臨摹作業第114方,說說漢印中漢字筆畫與字形的方與圓
篆刻學習之漢印臨摹:「太醫丞印」與「夷道左尉」的作業輔導
漢印作業第103方:說說筆畫的收起筆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