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如果不死,能封十大元帅么?


能。

证据是周恩来在授衔时对陈毅说了一句话:“如果希夷不死,你们新四军就有俩个元帅了”

其实陈毅封帅也很能说明问题。

授衔有一个原则:转入政府工作者不授衔,因此毛、周、邓等均排除在外。

但凡事总有例外:如新四军的陈毅,东北抗联的周保中等,均已转入政府工作,如果他们不授衔,那身为中共俩大抗日正规军之一的新四军可就没了元帅,东北抗联也无了将军了。。。

一些文献称历史上评衔委员会初定九元帅名额,对陈毅有些犹豫,只因陈已转入政府工作,据说是周总理亲自打招呼,元帅才定十位。

所以,若叶挺活到建国后,其实我很怀疑陈老总还是否会授衔。

因为身为新四军军长,元帅必有其一席,叶挺若在,必授元帅。

不好意思,经评论中有人提示,上网一查发现周保中55年并未授衔,在这补充更正一下。以前我一直以为周保中是中将。。。。或许我记错了?


很多人都在强答啊。历史不容假设,要是这样的话,伍中豪能不能是元帅,左权能不能是元帅,项英能不能是元帅?凭啥就叶挺不死啊。其他人就不能不死。所以说啊、没意义。

但是,题主假设了,我就来说一下,叶挺第一次授衔的时候很大概率是元帅,但是肯定很靠后,绝不会靠前。元帅理由有这么几点:首先,新四军要代表,陈毅到地方工作,粟裕坚决辞帅。基本上就是叶挺了。第二,资历老啊,南昌起义领导者之一,广州起义领导者之一。靠后的原因有这么几点:一就是大家说的对革命信仰不坚定,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的批评指责就脱党啊。二,就是没有参加土地革命战争,包括长征,南方游击战争,可以这么说他去新四军捡现成的,大家不都不服啊。三,他被国民党逮捕过,虽然坚贞不屈,但总归是个污点。

所以说,叶挺活着,应该是个倒数的十大元帅。


不可能。

理由是:在真正的建军过程中,他的作用没那么大。

叶挺独立团固然参加南昌起义,可是周士第也参加了,而周士第也就是个上将。

真正的建军不是从八一开始的,是从朱毛井冈山会师开始的。把军队比喻成一个人的话,毛给了中共军队灵魂,可是肉体是朱德带去的。

这就是为什么朱德成了第一元帅的原因。

没有毛,中共军队就会和南昌起义主力部队一样,很快被击溃、打散,或者和蔡廷锴一样,回落到一只普通军阀部队;可是没有朱带来的几百正规军、几十个专业军官做种子,毛带去的几百号农民军很快就会被各色军阀消灭。

八一和秋收、广州以及其他地方的起义地位差不多,对后来的军队建设并无太大意义。

叶挺如果不死的话,他的待遇上限就是周士弟了,不可能当元帅。主动退党是他一生抹不掉的黑点,周士弟还只是脱党。新四军军长是国共妥协的结果,他实际上镇不住场子。

而且,叶任新四军军长期间,对老红军出身的人下手挺狠。高敬亭就是叶挺处死的。


当然了,毛周评价他——党的第一个总司令,人民军队的创造者——除了朱德谁能和他相比?有人扯什么脱党,黑历史算不算黑还不是组织一句话的事,别说脱党,有些人还为了出大牢写了自白书,严格的说还不就是死叛徒一群,还不是照样被重用,叶挺坚贞不屈,比很多人都更有资格称共产主义战士。


一个退过党的人还想评元帅?


不可能,原因如下

55年授衔元帅基本上是依据54年的中央军委名单定的,其中成员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除了邓小平都授予了元帅军衔,即使按最初的名单,还多了没有军队职务的周恩来和刘少奇,这两人虽然没有军队职务,但至少是TG最高级的领导人,且对人民军队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但因为主席主动不要军衔,这两人和其他到地方工作的人都没有授衔。

54年9月之前的第一届中央政府有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这么个机构,除主席外有28名成员,21名TG,7个民主人士,其中程潜作为其中唯一的非TG副主席。

54年9月应该是第一届中央政府改组的时候,此时国内形势初步安定,已经没有必要在军事领域带这么多不靠谱的民主人士玩了,因此重新出现了纯TG领导的中央军委(见上面),个而此时国防委员会已经从原来类似中央军委的机构变为一个纯咨询机构,类似于国防领域的政协,其副主席名单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程潜、张治中、傅作义、龙云,副主席中程潜等起义将领均为原国民党上将,这几个人实际已经不可能再被授予解放军的军衔了。

以叶挺的身份,即使活着,也不可能出现在54年9月成立的中央军委中了,而即使留在国防委员会作副主席,也只能算是虽是TG党员但视同起义将领的待遇,担负TG派来统战其他起义将领的任务,也不可能再授军衔了,授衔也不利于他开展统战其他起义将领的工作。

另外按当时的标准,叶挺是1946年重新入党的,他的党龄只能从1946年重新算了,一个1946年入党的人无论如何也当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元帅。

如果主席要了军衔,那周刘邓等人也会要军衔,造成无军队职务的领导人里一大堆高级将领,那样的中国政府更像什么?是不是有点像军政府。现实社会中的例子就是最像的就是缅甸,还有朝鲜。

中国是党指挥枪,主席从一开始建国就极力避免整个体制的军政府化,使新中国的政治体制能够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成长。


这里说个绝对话

叶挺活着评元帅无任何可能!

乎友分析答案里有山头说,毛信任说,实际军功说,性格缺憾说,大兵团指挥能力说,都有一定道理,但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信仰不坚定!

这才是最致命的。gcd为什么能从几个人发展到几千万?因为信仰;为什么历经失败越挫越勇,因为信仰;为什么长征中历经千难万苦却恒心不散,因为信仰;为什么在艰苦卓决的环境经得起大浪淘沙,因为信仰;毛可以不当部长当草寇,朱德可以不当军阀当土匪,周可以不当公子哥当叛匪,为什么?因为信仰!

当代人难理解,有疑惑,有怀疑,甚至鄙夷,但毛那代人就是信,且坚定的信,但他们对信仰不坚定者,不会当知己,更不会纳入核心团队,就失去了上大位的资格。

叶是在大革命失败后自愿退党并离开队伍远遁香港,沧海横流才显丈夫本色,危难绝境方呈真心英雄,不管叶如何自洽,后人如何找理由,革命失败低潮他的离开是事实,这也是后来不管周如何推荐,毛始终未同意叶入党,使叶只是新四军的光杆军长的原因,这既是毛的城府,也是他把信仰看作党生存的最高组织原则的信条。

其实看看毛历史上对党外反对派的极大宽容,而对党内离心离德者狠心严酷,就可窥一斑,简单的说,就是毛和gcd对信仰不坚定者,不会委以重用,尤其在军权和党权上,想都不要想


陈毅本来已经转文职不能当元帅的.但是新四军要有一个人代表...

如果叶挺当时还在军中,元帅没跑的


叶挺在皖南事变中被俘,1946年在国共协议的精神下被释放,在同年的4月8日茶山事件中壮烈牺牲,人生就此终止!但是回顾叶将军近30年的军事生涯,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看他的历史地位,不难发现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北伐战争时期,他就是国民革命军当中唯一由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的团长,在解放军建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他直接就指挥了两个(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者之一;在抗日战争中他是国共两党都承认的新四军的军长,新四军是和八路军齐名的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正规武装,是当时国共领导的抗日战争的主要武装力量之一,如果茶山事件中没有牺牲,以他在人民军队中的威信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解放战争中必定被中共中央委以军事重任直至建国,所以55年封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认为不是那么稳妥可以当元帅,60%概率吧。叶挺大革命时期就名气很大,率领‘铁军’参加北伐,所向披靡。和国民党军政高层关系很不一般(当然这对评帅不利)。‘党的第一枪’南昌起义部队三个军就分别是叶挺的‘铁军’、贺龙、朱德的军。起义失败后基本表现不佳、脱离队伍,红军时期没有参与根据地建设、长征。当然,假设后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担任要职就更有利了。不过,叶挺的性格很有可能使他后续混不开。。。很赞成这种观点,评元帅最终还是看太祖一人之态度,太祖点头发话的话,那就没问题了,即使后续各阶段没大功,有南昌起义创建党的军队这一条就够了。


先摆观点:个人觉得叶挺评得上十大元帅的概率为60-70%吧!

北伐时第四军是”铁军”受到毛的高度赞许,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第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KMT扣押,他拒绝凯申公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是没问题的(楼上有人说什么共产忠于信仰-_-||

信仰什么信仰?信仰不等于信念,共产主义是信念而不应该是祈求大他者恩赐受大他者支配的信仰,信仰是否定辩证批判的,跟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背道而驰)。

两次被中共批评:

第一次是国共合作北伐时候刘峙造假军情让叶挺挡枪,结果独立团伤亡惨重,刘峙却没得到国谠的责罚,他对国珉谠失望,所以才离开部队去接家属去了。当时中共总书记是陈独秀,他是比较右倾机会主义的,总是幻想着跟过敏谠能够和平相处,不想得罪过敏谠,所以叶挺受到严重处罚在所难免。

第二次是广州起义失败,原因比较复杂,下文讲到详细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某些人的左倾错误(第一次是右倾),当时党代表是李立三,他奉行惩办主义,唯结果论,把失败的锅丢给活着的起义领导人叶挺,说他不够坚决死守广州而是主张撤退,跟共产国际代表意见相左,(然而根据当时情况,撤退保存革命火种对全局比较有利),所以就惩办了叶挺。

毛对李立三跟陈独秀什么评价大家都懂,基本上肯定会被平反,而十大元帅评定,毛的话语权很大的,所以几率过半。

揭秘叶挺受党内处分及脱党始末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国共产党多方努力,最后以释放邯郸战役中被我军俘获的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兼四十军军长马法五为条件,换回了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队无理扣押达5年半之久的新四军军长叶挺。

  1946年3月4日下午,新四军军长叶挺终于走出了黑暗的牢房,回到了党的怀抱。叶挺在出狱后10个小时内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向中共中央写就了一份重新入党的申请书,这也是他继22年前在莫斯科向中共旅莫支部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后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

  毛泽东在延安亲自修改、润色了中共中央回复函电,慎重而热情地使用了“亲爱的叶挺同志”这久违的党内称呼。叶挺看过电文后顿时潸然泪下,心潮澎湃,这是他期盼已久的心愿,现在终于得以实现。

  叶挺不仅是国民革命北伐的名将,名震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军长,更是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战功累累,英名赫赫,在中国革命军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叶挺于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又于1928年6月脱离了党的组织。然而,在党内的3年多时间里,他竟两次受到党内处分直至最后脱党,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悲愤难忍负气出走

  1924年12月1日,隆冬时节的莫斯科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寒气逼人。

  这天,中共旅莫支部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会议室里召开大会,吸收叶挺等6人为中共候补党员。叶挺的入党介绍是王若飞和王一飞。王若飞在报告叶挺的简历时说:希夷(叶挺,字希夷)同志前在广州当(孙中山总统府)卫队营长,广州政变时陈炯明反叛,他率所部保护孙中山出险。国民党改组后,他看到国民党员颓靡现象,极报悲观,于是辞职,忧郁成病。后闻俄国革命成功,甚愿来此学习共产党,及来后认识确定,甚愿站在无产阶级,做革命的先锋。”

  随后,中共旅莫支部执行委员陈乔年又作了补充:“希夷同志确系军人,但来此后甚盼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虽为国民党员,而却表示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最后大会通过表决,一致同意接收叶挺等6人为中共候补党员。

  从此以后,叶挺完成了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走上了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之路。

  随着国内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1925年8月,叶挺和26名在苏联学习军事的同学奉命离开莫斯科回国。回国后,叶挺又根据党的指示在广东肇庆筹办组建起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独立团,该团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1926年5月,广州国民政府作出北伐决定后,即令叶挺独立团为先遣队,先期入湘增援唐生智抗击北洋军。独立团在叶挺率领下,由肇庆、新会分头出发,入湘后一路势如破竹,大败北洋军。随后,独立团与友军紧密配合,斩关夺隘,所向披靡,直捣武昌城下。

  9月5日凌晨3时,北伐军发起第二次攻打武昌城的战斗。独立团的奋勇队在一营营长曹渊率领下,潜至宾阳门城脚,挂梯六具,奋勇攀登。虽遭敌军火力的猛烈阻击,但奋勇队员视死如归,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为掩护登城队员冲锋,营长曹渊亲自掌握机枪向墙垛守敌猛烈扫射,打得守敌抬不起头来。奋勇队员趁机快速攀登跃上城头杀入敌群,与守敌厮打在一起。

  其他登城部队如第十师各团虽竭力靠近城墙,但终因敌军火力甚猛,城下地形开阔,无遮掩之处,队员伤亡过半,攻击遂陷于停顿。第七军各团冒着密集弹雨猛攻保安门,但也由于该处城垣较高,云梯又不够长,只好架在民房屋顶借助攀登。然而,敌军已预先在民房里和四周泼洒了大量的煤油,此时见北伐军攻击甚猛,便一个劲地往下抛掷火药包等引火物,使民房及四周燃起熊熊烈火,火光冲天,攻城奋勇队顿陷火海,不得不停止攻击。

  而第一军第二师各团攻城部队虽也遇到敌军火力阻击,但由于该师部队素质差,又没打过如此惨烈的硬仗,结果只前进到距城墙400米远处就裹足不前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各攻城部队先后暂停了攻击,这样敌军便集中火力和兵力扑向独立团攻击之处,以致独立团登上城头的数十名官兵全部战死。

  但此时,叶挺却在团部接到第四军代军长陈可钰从洪山宝通寺军指挥部打来的电话,说第二师师长刘峙报告,该师攻城部队已在鸡叫时分攻入城内,要叶挺赶快督师全团进城增援。

  叶挺接到命令,很觉诧异,尤其是这个消息来自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第二师的报告,这使他更加不敢轻信。因为,第一军自从“三·二○”事件后,赶走了全部的共产党人,废除了军队政治工作,部队战斗力江河日下,已不能和东征时期同日而语。至于刘峙的第二师,从8月中旬进入湖南以来,由于蒋介石悉心“关怀爱护”,在汨罗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中,他们一直充当一枪不放的“预备队”。只是在攻下贺胜桥,打垮了吴佩孚的主力之后,才从后面赶了上来,而且一反常态地死缠硬磨,要求参加攻城战斗。几天来的攻城战斗中,英勇无比的第四军尚且没有建树,难道首次参加实战的娇生惯养的第二师,竟会不怕牺牲而独占鳌头?叶挺由此认定,刘峙的报告不可信。

  尽管如此,叶挺仍然按照陈可钰的命令,立即率二、三营及特别大队向宾阳门方向攻击前进,但一路上却遭到城头敌军的火力阻击,伤亡很大。当部队攻击到距城垣数十米远时,天已黎明,叶挺止足观察,隐约发现守城的仍是敌军,而不是刘峙的部队,便对刘峙报告的真实性进一步产生了怀疑,当即下令部队暂停攻击。正在这时,身负重伤的周子昆(抗战时期任新四军副参谋长)从前面下来传送曹渊写的报告。

  “团长,天已拂晓,现状至危,职营现已牺牲殆尽,仅存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置,请指示。”

  曹渊的签名在“渊”字的最后一竖时拉的很长,这是他在写“渊”字的最后一笔时,头部中弹,手失去控制造成的。曹渊的报告证实了叶挺的判断,他立即将情况报告陈可钰,请求停止攻城。其他部队也因接到总指挥部告知第二师已攻入城内,顿时信心大增,不顾一切加紧攻城。然而,伤亡辄至整连整排,惨烈达至极点,可仍无入城之望。

天色已明,蒋介石到前沿视察后也感到如此强攻无望,便下令全线停止攻击,各军暂退安全地区待命。而潜至城脚下的部队一时无法撤回,只得暂伏壕沟内,待天黑后撤回。

  刘峙为何要谎报军情?其原因就在于,贺胜桥战役后,蒋介石认为吴佩孚的主力已被消灭,武昌城唾手可得,便令二师全速赶上,归四军代军长陈可钰指挥,并要他在攻城作战中有所表现,这样在占领武昌后,就可以委任刘峙为武汉卫戍司令,借以抗衡唐生智,为尔后控制武汉奠定基础。

  当二师攻城部队裹足不前、畏惧怕死时,刘峙听见独立团攻击区域枪声、爆炸声甚密,以为独立团已攻入城内,便急急忙忙向总指挥部谎报军情,以表明二师攻城部队比独立团先破城池,窃取夺头功,作为担当武汉卫戍司令的资本,为蒋总司令也争口气。那曾想,聪明反被聪明误,此举不仅使刘峙出尽了丑,也给北伐军攻城部队造成了重大伤亡。仅独立团就有191名烈士,其中营长1人,连长3人,排长5人,阵亡官兵均曝尸城下,无法收取”。

  战斗结束后,当刘峙假造军情的事被证实,叶挺怒不可遏地向陈可钰提出要严惩刘峙。陈可钰听后,忧心忡忡地劝说叶挺冷静下来。

  叶挺激动地拍着胸口,面带愠色道:我能冷静下来吗?从广东出发到现在,他们(第二师)还没有看见过敌人,敌人也从未见过他们。他刘峙这一行为不仅有假造军情之罪,而且还有陷害同志之咎,必须严重处罚!”

  在座的其他几位将领也都怒气不平。

  陈可钰无奈地说:“严惩刘峙能办到吗?你们也不是不知道,他二师名义上归我指挥,我指挥的了吗?只有他蒋某人才能调动。”

  叶挺听到这里,一股悲愤之情直冲脑门,倏地一下站起身来,将半支烟往地下一摔,窝在心里的火爆发出来,失控地勃然吼道:不严惩刘峙,北伐军里无纪律可言!”说完走出军部。

  刘峙在蒋介石的庇护下,除了被骂上几句“娘希匹,无能,混账”之外,没有受到任何处罚,此事竟不了了之。

  叶挺对此愤恨不已,独立团此次攻城伤亡惨重,加上蒋介石姑息纵容败坏北伐军军纪的刘峙,这一切都在叶挺心里划下了深深的伤痕。在安葬完曹渊等烈士之后,他悲怆对独立团参谋长周士第叹息道:独立团伤亡如此重大,似乎无人爱惜,实在无法再干下去了。”随后,便一气之下,擅离团队到上海接家眷去了。

  叶挺离团后,周士第将情况向中央特派员张国焘作了汇报。张国焘指示周士第暂时主持全团工作,发急电追叶挺回来。一个星期后,叶挺从上海赶回来。中**组织对叶挺擅自离团的错误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并责令他在全团党员大会上做出深刻的检查。

  在党组织的教育帮助下,叶挺认识到了擅离团队的错误,并在全团党员大会上做了深刻的检查。中共鄂区党组织根据叶挺所犯错误的性质及认识态度,为严肃党纪,并教育北伐军中的全体共产党员都应模范地遵守纪律,决定给予叶挺留党察看半年的处分。这与蒋介石庇护、纵容刘峙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照。叶挺也因敢于承认错误而受到全团官兵的敬重,威信反而更高了。

  奋力搏击力挽狂澜

  南昌起义失败后,叶挺成为被国民党政府悬赏2000大洋四处缉拿的重要叛将。国民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叶挺只好暂避澳门,等待时机,准备再次向敌人发起进攻。

  为抗击国民党的血腥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在广州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并拟定由叶挺担任工农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起义战斗。叶挺得知此事后,即刻起程到来香港,准备随时投入起义工作中。但由于他是被国民党政府通缉的重要人物,为了保障他的安全,广州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黄平向张太雷建议,叶挺来广州的时间不宜过早,可以迟一些。

  叶挺不同意这样安排,他认为,运筹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怎么可能一接手就能做好呢?他对广州的敌情、我情都很生疏,即使立即就回广州都怕准备不足,还能往后再拖延吗?但叶挺几次提出即刻回广州的请求,都被党组织拒绝了,无奈之下,他只好蹲在香港等待,直到起义前一天才被安排回广州参加起义的准备工作。

  对于此事,黄平事后检讨说:这个建议是极其错误的。正是由于叶挺到达广州的时间太晚,致使起义的许多工作来不及完成,这对指挥如此重大的武装起义行动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叶挺一到广州就找到起义军参谋长徐光英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察看地形,调配武装力量,并对起义作战计划从军事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设想和不同意见。但由于这个作战计划是经过省委讨论决定的,徐光英则表示时间紧迫,作战计划来不及修改了,要直接向这次起义最高负责人张太雷报告。

  叶挺赶忙找到张太雷,从军事角度出发述说了对作战计划的一些不同意见,希望能在起义前夕抓紧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整。但张太雷因急着要到几个地方检查赤卫队集结情况,听完叶挺的意见后也没往心里去。由于起义作战计划中存在着一些重大的失误,给整个起义造成了极大被动,这为起义失败埋下了祸根。

  1927年12月11日凌晨2时,武装起义开始。叶挺指挥起义部队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一度占领了半个广州城,起义获得了初步成功。但在起义过程中,由于起义部队只注意解除敌人的武装,忽略了及时捕捉敌人首领,致使敌首逃走后得以纠集所部疯狂反扑。

  当晚,起义军总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行动方案。会上,叶挺立足全局,深谋远虑地提出了起义军应该及时地撤离广州的建议。

  他分析了目前的军事形势,强调指出:暴动数小时内,起义军攻下了几十个据点,俘敌2000余人,成立了工农政府,竖立起了苏维埃旗帜,已取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大胜利。但是,由于敌人首领的出逃,加之广州周围敌人的兵力太多,而且近在咫尺,一旦有效地组织起来向我反扑,形势将对我们十分不利。”

  他进一步提出:“为了避免四面受敌,暴动队伍应当趁敌人大军未到之前,用缴获来的大量武器武装参加暴动的工人和市民,尽快地扩大队伍,最好明天就撤离广州,撤得越快越好!或向北与朱德领导的二十五师余部会合;或向东与海陆丰红二师、当地农军汇合,先将革命力量保存下来,再作其他图谋。”

  叶挺的这个主张无疑是正确的。起义军副总司令叶剑英以及个别懂军事者,特别是曾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同志,如省军委书记聂荣臻、黄锦辉等人也都赞成。

  但与会的多数同志,却对叶挺的意见感到很不理解。因为在起义准备过程中,他们看到广州工人的斗争性很强,而全省农民对土豪劣绅的压迫也怒不可遏,海陆丰苏维埃革命因有红二师的英勇奋斗而得到了发展,粤桂军阀正忙于火并。在他们看来,只要广州高举起义大旗,各地农民就会前来响应,从而形成一场波澜壮阔的全省范围的大革命运动。正是出于这种对革命形势过于乐观的估计,所以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起义会失败。因而,在拟订起义计划中也就没有“退却”二字。现在半个广州都已被起义军占领,工农政权的职能正待行使,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一个“撤退”的主张,他们的思想是无论如何也转不过这个弯来。

  工人赤卫队联队长沈青一听到起义军要即刻撤出广州的主张,顿时火冒三丈,拍着桌子大声反对道:在起义的关键时刻,你们不是考虑怎样向敌人进攻,想到的却是如何撤退,我看你们是右倾机会主义者。你叶挺不是北伐名将吗?难道就如此指挥作战?我看你是不称职的红军总司令。”

  此话刚说完,立刻得到一些人的拥护,并跟着叫嚷起来:提议撤换叶挺红军总司令的职务,另外推选能指挥我们进攻的同志担任总司令。”

  叶剑英痛苦地紧蹙眉头,脸色铁青,站起身来,严肃地说:要撤换希夷,干脆连我这个副司令也一起撤换。我同意希夷的主张。在目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继续坚守广州是十分困难的。作战中的进攻退却,要根据战局的变化,审时度势来决定,不能凭感情用事。”

  叶剑英的这番话虽然暂时平息了会场上的叫嚷声,但多数人在心里是不服气的,可一时又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大家只好将目光集中在这次起义的最高负责人张太雷身上。

  张太雷虽然政治上很强,威望很高,这次起义就是在他舍生忘死、不眠不休的推动之下搞起来的。但他缺乏军事斗争经验,没有带兵打过仗,因而在组织起义过程中,很少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他渴望起义成功,渴望苏维埃能在广州站住脚,进而扭转全国的革命形势。所以,在他内心里是坚决反对撤离广州的,但既然红军的正副司令、省军委书记都认为应该立即撤离广州,自己对军事又不在行,那么不妨听听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再做最后定夺。

  这个共产国际代表是26岁的德国人诺伊曼,他早就对叶挺的撤退意见极为不满,见有人替叶挺辩护,就更加大为光火。他刚到中国,既不熟悉实际情况,又不愿倾听他人的意见,一开口便大谈革命的进攻方略,从十月革命彼的堡的武装起义,到德国柏林工人阶级展开的巷战,用这些城市起义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搞武装起义只能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而决不能退却。他甚至搬出列宁在武装起义前夕讲的话,来进一步证明进攻的正确性:“现在,任何动摇和疑惑都会断送革命的前途。让一切机会主义者和孟什维克见鬼去吧!”

  不仅如此,他还无理地指责叶挺主张撤离广州的建议是军事上的无能,政治上的动摇,责骂叶挺“撤出广州的主张,是想去当土匪”。最后,他竟要求起义军次日一早,集中全部武装力量重新进攻敌四军军部,肃清长堤的敌人,并在队伍扩编以后,迅速地向珠江南岸进军。

  诺伊曼的这番话使张太雷坚定了坚守广州,决不撤离的决心。他充满信心说道:我同意诺伊曼同志的发言。现在起义已到了关键时刻,需要我们每个人拿出十倍的勇气和战胜敌人决心,起义就会获得成功,我们就能在南中国点燃汹汹的革命烈火,进而烧遍全国。同志,要有这个信心和决心。”

  他扭头看了叶挺一眼,询问道:希夷同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叶挺心情十分沉痛,只说了句“我只相信事实”就不再说话了。

  张太雷微微一笑,点了点头,“那好,我们就让苏维埃的红旗插遍广州每一个角落的事实,来证明给希夷同志看。”

  12日清晨,起义军再次向长堤敌四军军部发起攻击,敌军龟缩在大楼里负隅顽抗,战斗遂形成胶着状态。在军事上,时间就是胜利。起义虽然仅事隔一天,但这时攻破敌军这个首脑据点,已经失去了头天进攻的意义。远处赶来增援的敌军已靠近广州,长堤据点的存亡,与敌与我,都已无足轻重了。

  起义军经过数小时英勇奋战,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终于拿下了长堤敌四军军部。但这时,敌李富林部已开始乘船渡江,向江北进犯;从江门、佛山、韶关、肇庆等方向赶来的敌军,也先后向东门、西门、黄沙车站和观音山等地展开了猛烈地攻击。帝国主义水兵也纷纷登陆,直接加入了战斗。

  而此时,张太雷则在战火纷飞中,赶到丰宁路西瓜园如期出席了广东人民拥护苏维埃群众大会。下午2时,大会在一片锣鼓声中散会。这时已有大批敌军突进了市区。张太雷乘坐汽车返回总指挥部,途经大北路口时,遭遇敌人阻击,身负重伤,回到总指挥部后就牺牲了,年仅29岁。

  以后事态的发展正如叶挺所预料的那样,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张太雷牺牲后,形势更加危急,起义军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境地。叶挺与聂荣臻紧急商量后作出决定,起义军边战边撤,向海陆丰转移。而叶挺奉党的指示,在大部队撤离后,仍暂留广州,寻找失散人员。直到广州全部重陷敌人手中,在大搜捕的情况下,叶挺才不得不与胞妹一起化装离开广州,乘船抵达香港。

  含冤受屈泪洒他乡

  叶挺在躲避敌人追捕的日子里,以沉重的心情回顾,反思了这场伟大的斗争,他觉得这次起义比5个月以前的南昌起义有了很大的进步。参加这次起义的不仅有士兵,还有工农群众;升起的革命旗帜,是镰斧交叉的红旗;起义军所使用的名称,不再是国民党军队的番号,而是崭新的工农红军。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烈火并没有被扑灭,只要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革命就一定会成功。至于自己,从没有认输过,有朝一日,还要继续再干,还要闹个天翻地覆。

  然而,党内事态的发展并不像叶挺所想象的那样。在难以抑止的悲痛心情下,一些赤卫队的领导骨干们对起义领导人产生了极大的怨恨和不满。在激动、偏颇的情绪下,他们夸大起义组织工作中的某些错误,甚至不顾客观实际,罗列了诸如政治上动摇和军事上指挥不力等八大罪状,把当时敌强我弱条件下起义的失败,全归咎于起义领导者的无能,继而群起攻之,兴师问罪。

  恰在此时,党中央代表李立三从上海赶到了香港,受中央委派前来指导起义的善后工作。

  1928年1月1日起,一连5天,省委在香港西环坚尼地义皇台23号4楼省委招待所,举行了省委扩大会议。起义的主要领导者黄平、恽代英、周文雍、杨殷等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李立三不愿听取黄平等人的意见,独断专行,包办一切。他拿着工人赤卫队联队长沈清等人写的一份揭发起义领导人的《意见书》,指责起义领导者。

  会议最后强行通过了一个惩办主义的《省委对于广州暴动决议案》。决议案中将起义说得一无是处,并对领导起义的九位党的高级干部,分别给以撤职、调下层工作、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严厉处分。

  叶挺虽然没有参加这次省委扩大会议,但也受到严厉处罚。在决议的《政治纪律》一节中,他被列为第七个受处分的人。罪名是:“叶挺同志任红军总司令职务,表现消极,应予留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而“消极”的罪名,大概源于起义前,他曾担心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行动有可能像南昌暴动或1905年莫斯科暴动那样再次遭到失败,以及起义过程中提出放弃城市,及时撤往农村的建议。

  叶挺不能接受强加于他的那个“消极”罪名,认为从起义结局来看,他在战前表示过的看法,以及战中提出的建议,绝不是什么错误,恰恰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叶挺苦思冥想,夜不成眠,积郁成疾,咯血不止。鉴于叶挺身体状况,党中央决定让他去苏联休养治病,同时继续讨论广州起义。

  在莫斯科,叶挺又见到了许多在苏联学习或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或赶来参加“六大”的党的高级干部。在他们的同情和鼓励下,叶挺抱病写了一篇关于广州起义的材料,并结合起义始末,对国内外广泛流传的有关他在起义中“消极怠工”的种种责难,向第三国际提出申诉。

  然而,共产国际东方部负责人米夫,不仅信奉“城市中心论”,而且还热衷于搞革命失利后的惩办主义。叶挺的报告很不合他的口味,所以,他既不愿意与叶挺直接交谈,也不予书面答复,而是搁置一旁不予理睬。

  眼看“六大”就要开会了,叶挺的申诉却没有任何结果。许多同志同情叶挺的困窘,但面对共产国际那不可侵犯的权威,也都无能为力。由于抑郁,叶挺的身体日渐虚弱。人们将此情况反映到共产国际,他们才在“六大”开会期间,安排叶挺到黑海岸边的疗养院,休养了一个时期。

  一个多月后,叶挺又回到了莫斯科,当得知“六大”没有专门讨论广州起义问题,而大会成立的有关专门研究这次起义问题的委员会也已被撤销后,他迷惑不解。经过再三考虑,他又给共产国际东方部写了一封信,强烈要求他们郑重地讨论广州起义问题,并表示,如在一个月内,仍不能对他的功过是非做出公正结论,他将自动离开莫斯科。

  但米夫、王明等人依然故我,不但不作正面答复,而且还以各种方式故意冷落叶挺,甚至连莫斯科中山大学邀请叶挺去做报告,他们也从中作梗,使他不能成行。

  叶挺性情倔强,他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残酷的打击和无端的诬陷,便一气之下,离开了莫斯科,流亡到德国去了。在党内与叶挺共事时间最长、最熟悉了解叶挺的周恩来,在1944年所做的《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报告中,便把此事作为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并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到了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还说他政治动摇。共产国际没人理他,东方大学请他做报告,共产国际也不允许他去。这样,他就离开党跑到德国去了。这件事我们应该给叶挺伸冤。”

我的相关贴:

1942年叶挺囚禁在重庆的渣滓洞时期作的一篇白话述志诗《囚歌》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254670/answer/239965484

欢迎加关注三战局势吧、马哲吧与中华马列星火联组织的共同威信工种号:三战马列星火联 ————探讨历史时政,为工人发声,传播马列!星星之火,誓必燎原!


论资历,毫无疑问是可以的。但是以叶挺的政治表现,解放战争期间就不会让他带兵了,建国后更是绝对不可能让他留在军队工作,倒是被安排去搞统战的可能性很大。离开了军队,自然也就谈不上授衔之事了。


不会,如果活下去大概会像傅作义那样给个政府高官坐坐,但是军队他别想了。

虽然现在碍于主旋律云云对叶挺将军极度赞扬之词,但是叶挺将军的作风与tg截然不同,诸如生活习惯,理念等等。大概会供起来,但是不会给实权。大概就是如此。


中国会评一个被俘的元帅??更不要说脱党了。


感觉不太可能。广州起义后叶挺就长时期在外国或者港澳地区,基本缺席了红军最艰苦的草创时期。十大元帅里九个参加了长征,一个陈毅因为伤病留在了、但比长征更危险的敌后(很多没长征的干部被杀或者叛变,典型的是瞿秋白)。固然叶挺是军队创始人,抗战时期是新四军军长,但是一个元帅缺席红军最重要最艰苦的阶段,怎么也说不过去。而且元帅评选的四个标准(楼上有人贴出来了,但结论跟我意见相反),有一条是红军时期任团以上干部,叶挺直接缺席,根本不达标嘛。林彪几乎缺席抗战,只有个开头,但也是因为伤病,更何况在苏联也相当于外交人员,叶挺明明能回来参加革命,加入军队,却直到抗战开始。这算是严重的政治或者信念问题吧,什么退党、和项英不和就更别提了。


叶挺如果活着,大概率是不授衔,毕竟他自身经历太过复杂。如果授衔,只会是元帅——参照张云逸的大将,而且排名会比较靠前,个人认为第二或者第三比较合适。有人说他有脱党历史所以排名会比较靠后,我不这么认为,如果考虑历史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不授衔,既然要授衔,叶挺的资历就决定了排名不可能低


会,而且排位可能很靠前,朱老总第一的位置不可捍动,彭总第二的位置都有可能给叶挺。毛称叶是红军"第一个总司令”,又是新四军的军长,资历太高了。反而身上几个污点,土地革命期间脱党的事锅给"左”倾领导人给背了,新四军时的烂事中央钦点了项英来背锅。加上让老蒋关的那几年坚贞不屈,刚出狱就给中央递交重新入党申请书,可以说坠机前叶挺在党内已经被塑造成屡受错误路线打击的受害者,逆境中又心向中央的光辉形象。在这种环境下,即便他在解放战争中不再具体领军,授衔时也能拿到元帅的荣誉。

另外说个趣事,小时候我们那边乡下说十大元帅时,第三位是叶挺,没有林彪。应该是林不好宣传了基层只好找叶挺来救场了 。


不能,因为他当时在新四军时期不是党员,而且还是曾经自动脱党过的。


不可能的,新四军的时候已经在限制他的权力了,项英明说是副军长,其实是监军。叶挺还在考察期。55年评军衔大概率是调到地方工作,不参与评衔,元帅还是陈毅当。十大元帅都是从红军时代一路干下来的,叶挺不可能插队。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朱日和演習士兵互稱「弟兄」?
簡單說一下PLA的各種現代化火炮(一)
如何看待解放軍軍人身份標識牌的試用?
如何看待解放軍全面試用軍牌?
中國軍隊的戰鬥意志能有多強?

TAG:历史 | 中国军衔 | 带有假设的问题 | 军事人物 | 中国人民解放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