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2017:迷茫與解藥

(一)平淡生活的可能性

L先生是個與世無爭的人。

在工作前,我們倆曾有段對話。

他認為,自己這一生並不求大富大貴,一切隨遇而安就好。在聊天末尾的時候,他總結道:並不是每個人都要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但是,L先生工作後,整個人的狀態都變了。他也跟其他人一樣,加班,迷茫。

我用「最近怎麼樣」來試探性地打開話題。果然是老朋友,他馬上反應過來我的潛台詞,然後說出了自己心態轉變的背景。

曾經以為平淡生活就好了,但事實卻是,如果不加把勁,很可能就要被淘汰。自己手上沒有積蓄,有一個需要談婚論嫁的女朋友,未來可能還有父母需要照顧——難以說放開一切流浪天涯。

也是末尾,他說:

工作前,父母和學校共同創造了一個避風港,你可以去任性;但工作後,或者說年齡到了以後,你的生活不只是你的生活,還有與你相關的責任。

有人要依賴你,所以你必須努力。

(二)每個人都在迷茫

前兩天對今年的文章做了盤點,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除了工具類和買買買類,閱讀量排名第三類的,可以統稱為「迷茫」。

這其實也符合這一年的各種遇見。

· 讀大學的朋友迷茫於選擇。是繼續讀研、求職,還是出國深造。

· 工作前三年的迷茫於定位。自己是否適合現在的工作,現在的收入是否能支撐起逐漸膨脹的需求。

· 工作七八年的迷茫於追兵。當自己的精力逐漸下滑,上升遇到天花板,後輩各方面能力也都不亞於自己,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究竟在哪裡。

· 工作十多年的迷茫於淘汰。成熟企業似乎都開始了對中高層下手,同樣的薪酬可以招到多個年輕力壯的小伙,他們創造的價值加起來似乎比自己高很多。

其實迷茫並不單屬於這個時代。

按照叔本華的觀點,人總是悲觀主義者。快樂是完成目標後的欣喜,但馬上會開始攀爬更艱難的山峰,焦慮自然也開始升級。如此,人總是在路上,而路總是泥濘。人一旦開始焦慮,迷茫便開始滋生。

只是在自媒體危言聳聽的表述中,在房價大幅上漲的背景下,階級上升渠道的變窄成為共識,而下降通道則變得越來越寬廣,一不小心,曾經的努力付之東流。

(三)迷茫的第一個原因是:比較

迷茫的第一重原因,來自於比較。

在比較的過程中,每個人會天生地處於弱勢。

一方面,我們總會拿自己的短板與他人的長處做對比。比如,看到他人對答如流,就自卑,卻忽視了自己文筆生花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們總會誇大他人的努力和成績。比如,看到他人某天在看書,就假想他每天都在閱讀。

最終,自己陷入到自我否定的漩渦。

理性的評價標準是體系化地做比較。今年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命題,分享一個出現過很多次的框架:

·專業實力。這是由讀書階段學習,和後期本職工作所共同形成的能力。

· 人脈資源。它既包括核心圈層的親屬、朋友等,又包括外圍圈層的淺關係,比如校友、同事等。

· 金錢資源。這個確實是核心實力,畢竟人一旦有一定的資本,決策便更加遊刃有餘。

·人際敏感度。對他人情緒的感知能力,能讓自己有效避免很多人際交往的坑。

· 特殊能力。比如有主持基礎,那麼每年年會都少不了你;比如在一個傳統部門裡會編程,那麼很多重複工作都能得到優化。

體系化的比較好處是:第一,避免刻意貶低自己,自己並非一無是處;第二,更了解差距的來源,繼而對症下藥。

那如何對症下藥呢?

1.要保持空杯心態。

經歷是個好東西。當遇到新問題時,與經歷做類比,然後找到可提取的關鍵點,適當延伸,便可找到解決的方案。

經歷也是個壞東西。因為它讓人產生一種可怕的驕傲感,拒絕對原有的優勢領域進行補充,面對質疑時甚至氣急敗壞。

人的意識就像杯子,容量是有限的,等到新的事物出現時,它們會組團排斥。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把杯子先倒空。

2.了解他人以前的努力。

比如,我知道在設計上,與阿文存在很大的距離。但這距離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此時,可以梳理他之前的履歷:

· 大學時候,在廣告公司實習。

· 畢業後,去國雙做了數據分析師。

· 中途在 PPTstore 上設計了一系列高質量模版。

· 再之後,前往北京,為一系列頂級企業定製幻燈片。

· 後來開發了《和阿文一起學信息圖表》《和阿文一起學H5》《我懂個P》,以及和邱晨合作出品的《邱晨的設計急診室》。

有了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差距的來源包括:

· 他曾經有過體系化的鍛煉:廣告公司實習、國雙的數據可視化工作。

· 他曾經操刀過有難度的設計:為頂級企業定製幻燈片。

· 他曾經系統化整理過自己的經歷:開發四門課程。

也就是說,這種差距來源於經歷的積累,和經歷的輸出。

3.強化學習的全流程。

現在已經了解到差距的來源,那麼接下來就要去實質性地彌補。

彌補有兩個渠道:第一,是純粹攝入,比如看書、聽課;第二,是去練習,並將經歷轉變為經驗。

無論是哪種,它都少不了「呈現-思考-輸出」的閉環。

第一步:呈現

比如閱讀一篇文章(或者聽一段音頻),然後在筆記本的上端繪製邏輯圖或者腦圖。

這個過程藉助基礎邏輯架構,例如 5W2H ,將內容呈現。

第二步:思考

思考一般有兩個維度:其一是對文章中的一些句子進行延展,比如它還可以解釋什麼內容;其二是針對自己的生活情況給出建議,比如它與自己有什麼關係。

第三步:輸出

把以上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展開。為什麼要落筆?因為人一旦開始寫作,就會刻意地將內容有邏輯地呈現,而這既是再次思考的過程,又可以作為以後行為的重要指南。

四)迷茫的第二個原因:選擇

迷茫的第二個來源是選擇,而選擇則需要藉助於充分的信息。

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要有體系化的框架和方法。

1.熟悉一個行業/企業的方法

第一,結構化框架,有的放矢。

1).外部環境分析:政治、經濟、社會和科技環境。

2).行業基本情況:客戶需求、市場容量、競爭狀況。

第二,行業龍頭分析,了解市場前沿。

1).閱讀年報,渠道:①企業官網的「投資者關係」,②巨潮網。

2).了解創始人生平,渠道:①創始人自傳,②媒體訪談。

3).企業近一年行動,渠道:①企業官網,②官方微信號。

4).企業經營業績,關注四個維度:①規模,②盈利,③周轉,④負債。

第三,第三方看法,更全面地分析。

1).微信搜索。

2).知乎搜索。

3).經管之家。

4).投行報告。

5).投行朋友。

第四,整理歸納,信息變成知識。

1).方法:先丟到一個筆記軟體里,再對核心要點做批註。

2).推薦:有道雲筆記。

第五,梳理框架,完善知識結構。

1).利用圖書目錄。

2).利用行研報告。

第六,繪製腦圖,呈現邏輯架構。

1).手繪,費時但非常有效。

2).軟體,推薦①Xmind和②幕布。

第七,查漏補缺,針對核心點進行深入分析。

1).藉助書籍。

2).在線課程。

3).訪談從業者。

4).諮詢公司報告。

2.重點聊聊訪談

其中,訪談是個重要的手段,因為我們可以根據對方的言行舉止,判斷出真實的趨勢。

但是,訪談也是個技術活,它不是簡單的吃飯聊天,而需要做足準備。

第一,準備背景資料。

一方面明確訪談目的,另一方面則是準備一些調節氣氛的話題。

第二,編寫採訪提綱。

盡量結構清晰,方便把握訪談節奏。

第三,訪談時的技巧。

1. 避免喧賓奪主,保持聆聽。

2. 如果沒信心,多帶一個人去。

3. 敏感問題要找「替罪羊」,比如「聽人說你們公司……」。

4. 結束時詢問同伴有沒有問題。

5. 記得留下聯繫方式。

6. 和做事的員工加好友,因為他們知道的更多,也更具體。

7. 提前了解對方的性格。

第四,整理訪談紀要:金字塔原理。

類似 PPT 的製作,觀點先行。

第五,錄音整理技巧:推薦錄音寶

手機 App 為「錄音寶」,網頁端為「訊飛聽見」。

我是小結

今天的文章有點長,將今年關於「迷茫」,和對應的解決方案做了體系化的梳理。

· 每個年齡段都會迷茫,因為我們想要的和擔心失去的一直都在。

· 迷茫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是比較,第二是選擇。

· 面對比較,我們需要避免以偏概全,妄自菲薄,而應該多維度地進行,它包括:專業實力、人脈資源、金錢資源、人際敏感度和特殊能力。在了解差距後,我們需要做到:①保持空杯心態;②了解對方的履歷;③遵從「呈現-思考-輸出」的學習閉環。

· 面對選擇,我們需要強化信息的獲取,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網路資源找到相關的資料,但更重要的是,進行訪談(而非聊天),獲取更直觀也更具體的信息。

我是尾巴

寫給2018:

迷茫就像人的陰影,肯定會一直存在;但既然是陰影,那麼陽光也會在,而且就在我們抬頭能見的地方。

推薦閱讀:

知識管理與精益學習
刪除遍歷
兩種辦法快速熟悉一個新領域

TAG:职场 | 危机感 | 知识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