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軍刺竟然也是自古以來?細說中國古代的三棱刺型武器

想必不會有中國軍迷對三棱刺陌生。

從1939年於抗戰中誕生的八一式馬槍,再到朝鮮戰爭前引進的的莫辛納甘式步槍,再到後來的56式步槍家族,哪裡有中國士兵的身影,哪裡就有三棱刺刀的存在。

直至今日,這款軍刺依舊在中國軍隊的儀仗隊中服役,在中國援助的各支軍隊中服務。

可是誰又會知道呢,這款武器,無論是對於這片我們腳下的土地,還是對於這支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武裝力量而言,都並不是個新鮮的東西。

很難說第一把三棱刺錐到底是誕生於什麼年代的,但它的誕生很可能比中原大地上最早誕生的壁畫還要古老。當古人們第一次遭遇擁有厚重角質層的皮膚的野獸時,就意識到了「穿透防禦」是件多麼重要的事。在那個文明還沒有萌芽,石器加工還很困難的情況下,中華民族的先民們開始用魚和野獸的骨頭製造三棱和四棱結構的尖頭,底下開洞,安裝在長桿或者箭桿上,用於刺殺或者射殺巨型野獸。

先民們無疑是睿智的,他們知道三棱結構的優勢:在原料強度偏低的情況下,依舊可以製造出具有較大壓強和穿透力的武器和工具,而這一工具又能製造一個較大的創面和破口,對於猛獸造成嚴重的傷害。在三稜錐長矛和箭頭的幫助下,先民們在與野獸的搏鬥中開始佔據優勢,並最終形成聚落和文明。隨著石器時代的到來,玉質和石制的三稜錐也開始出現,考古發現證實,這款強大的武器最初很可能是一種對於木石進行精加工的工具,而後則演化成了一種成熟的兵器。

考古發掘到的第一把青銅三棱刺錐誕生於距今3200餘年的商代早期,這也是最早發展出來的金屬三棱破甲錐。這把三稜錐的棱結構和之前的石制和骨制的同類產品有著很大的不同,它的棱間距更大,頭部偏短,但是更尖,很顯然擁有長長的後莖,可以看出是被以挺裝的方式安置在一根長柄上的,這在短兵器為主的商代是不多見的。商是一個特殊的朝代,此時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強大而富有的貴族擁有厚重的布甲、牛皮乃至犀牛皮鎧甲,這柄強大的破甲錐顯然是為了給這些身著笨重甲胄的貴族致命一擊的存在。

之後,無論是秦末的農民起義,還是漢代的征伐四方,我們都沒能看到這款歷史悠久的兵器的身影。但隨著東漢統治的衰落和地方氏族勢力的做強,「山出銅鐵,自煉兵甲,割據一方,自詡諸侯」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普遍。不同於漢中央政府的軍工水平,這些「小作坊」平時只被用於製造鐵質農具的,他們並不具備製造結構強度趕上中央的武器。此時,漢中央政府的精銳部隊已經普及了鐵甲,粗糙的劣質鐵製造的武器並不足以傷及它們分毫。於是,氏族大佬們再次開始將目光投向已經被遺忘了很久的破甲武器——破甲錐。

很快,採用三棱結構的破甲錐、啄,矛、標槍便被製造出來,這些武器相比商周的破甲錐要長很多。在很多產鐵相對富餘的地區,其安裝方式也從鋌裝轉變為了套筒,這一改變無疑使得這款武器的強度和耐用性獲得了極大的提升。由於重心靠前,在刺擊和投擲時也更為有效,在漢末紛亂的戰爭中,這款特別的武器在大量的非正規武裝手中被使用,從黃巾軍到荊州豪強的地方武裝,再到劉備入蜀後組建的郡兵,這種廉價但有效的破甲武器一直在被使用著。

到了兩晉,由於灌鋼技術的發展,鋼鐵鎧甲變得更加堅固和普及,這使得更利於破甲的槊開始出現。所以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三棱破甲錐再也沒有作為部隊的正規武裝出現過。

破甲錐的轉機出現在宋朝。隨著游牧民族的南侵,安裝在長桿上的破甲錐再次成為了擊穿中原重步兵堅固的鐵甲的利器。只不過,游牧民族的破甲錐採用三棱結構的不多,採用的也大多安裝在啄斧的尖部或移動拒馬和刀車上,騎兵和重步兵的破甲錐通常採用圓柱形結構,這樣對於工藝的要求更低,質量也變得更為穩定可靠。在蒙古軍隊肆虐亞歐大陸時,這款武器也曾被大量使用過,在中東和中亞均有出土。

隨著火器的出現,矛與盾的平衡被再次打破,面對身著身著重甲的士兵,冷兵器不再是唯一的破甲手段。在密集的火銃面前,沒有重甲士兵能夠倖存,三棱破甲錐又一次消失在了中國戰爭史的舞台上。

但這次消失同樣是暫時的。到了明中晚期至清初期,一方面是對小型火器和冷兵器都擁有一定防禦力的棉甲的出現,和西班牙、葡萄牙胸甲的流入,面對強有力的挑戰者,過於迷戀火器、對於破甲兵器久疏研究的明軍和後來入主中原,缺乏工業基礎的清軍,破甲錐都成為了較為簡單但相對有效的反甲裝備,被大量的製造和裝備,尤其是相對簡單和易於製造的三棱破甲錐。

但從明晚期到清後期三棱破甲錐都出現了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無論是精緻設計,標準化生產的銅活吞口破甲錐、戟型破甲錐和或者大型鐵翅破甲錐,以及粗陋如農具的生鐵、熟鐵三棱破甲錐,乃至短鑿錐,都在同時期出現和被使用。

當然,這並不能說明這種武器是多麼有人氣和好用,這時的中國封建社會正在盛極而衰,尤其是清末,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都處於一種常年不戰,刀槍入庫生了銹的狀態。中法戰爭時,廣州城的旗軍發現庫存的武器鏽蝕已久,甚至只能去民間請鐵匠打造破甲錐和長刀,以對抗敵人。然而此時,面對法軍和後來八國聯軍已經普及的步槍和手搖式機槍,破甲錐已經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等到下次輪迴,則是民國乃至抗戰時期了。此時,中國的工業已經退化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很多鐵匠連漢代的夾鋼工藝都不能掌握,連製造較為耐久的利刃的能力都喪失了。

孱弱的國民政府又無法對龐大的正面和敵後武裝力量提供數量足夠的武器,甚至足夠數量的冷兵器都是奢望。在這種情況下,由小鐵匠利用粗劣的鐵坯打造的梭鏢、長矛、短槍就成了很多敵後抵抗者唯一的武器,其中不少就是三棱刺錐。此時的三棱刺錐已經不再承擔破甲的任務,它的目標只有一個——刺穿軍服後的皮膚與肌肉,讓對手死於穿刺造成的內臟破裂或者大出血。三棱刺錐回歸了原始時代的本職工作,並最終演化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這般模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尤金少將,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震撼:解放軍歷史上最殘酷的戰地攝影
有沒有人覺得殲20長的有點丑,而且沒有腰?
買新飛機加神盾艦?今年台灣可能會提高4個方面的軍力
有哪些和原型比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武器裝備?
日內瓦公約在優待戰俘的規定中明確不適用於間諜,這是基於什麼考慮?在國際法上有什麼理論依據嗎?

TAG:军事武器 | 冷兵器 | 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