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理解佛教中所說的「求福報」和「求解脫」,兩者矛盾嗎?

按照平時接觸的經卷,個人的理解是,學習佛教應該嚮往的是跳出輪迴,解脫生死困苦。

但是許多法師(比如印光法師,凈空法師等等)將《了凡四訓》一類的經讀作為經典,提出造命法,追求現世的福報,這會不會有些有違佛教的主旨?

又所謂說「無所往而生其心」,為了追求世俗的目的去信仰佛教,這樣「有所往」的話,即使積德行善,是否也無法算作修為?

不知道有沒有表達清楚,先謝謝諸位。


積累福報嘛。。。無非就是提供一個好一點的生存環境。解脫之前也要吃飯,找一個好點的營生吃好飯,這就是積累福報的意義。不積累,冰天雪地炮火連天,斷胳膊斷腿的時候阿彌佗佛念得下去啊?

*************************************************************************************

插科打諢的答案到此為止,不過我覺得積累福報的確也就是這樣的目的而已。完全用不著過分地宣揚。至於凈空等人宣傳的種種「造命法」,我又想重拾我噴子的本色,開一把黑。特彆強調:印光大師從來沒有說過類似追求現世福報捨棄解脫道之類的言論,凈空對印光大師多有歪曲,這也是很多凈土宗道場抵制凈空的原因,如果想了解印光大師本人的思想,請親自閱讀大師文鈔,不要被凈空洗腦!

我想,就積累福報來講,宗薩欽哲仁波切給出的解釋我認為是最通俗和最良心的。

根據佛教的理論,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創造、捏造、積聚的東西。

假設你有兩個小孩,一個很懶惰,幾乎沒受什麼教育,書又念得不好,家事也不行;而另一個則是恰恰相反。可是他們長大後,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個懶孩子,卻比較成功。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如果你問佛教徒,他們會說這是福德使然;或者他們可能會先說,這是業力的緣故。

這麼說有點危險,因為許多人接著會想:「所以這就是我的命嗎?我不能改變它嗎?」很多時候當人們聽到佛教徒對「業」的解釋,他們的想法常是這樣。

假設某人有六個鼻子,你不能說:「他無法擺脫他有六個鼻子的業。」這不是佛教徒對「業」的詮釋。業力不是要這個人不斷的想:「我擺脫不了這六個鼻子,我改變不了這種情況。」

這一點很重要。「業」是你可以自己創造的;這意味著,如果你想要再多一個鼻子,你可以作整型手術,尤其如果「七」還是個幸運數字!了解「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共同的福德

我現在要講得再複雜一點。有個東西我們稱之為「共業」,或者「共同的福德」。舉例來說,我們不知道我們有何種福德或沒有何種福德,所以某一位總統參選人會當選。我們都不知道。

身為世界的公民與另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很關心這件事。因為我還是認為,美國總統在這世界上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連非美國人,也需有足夠的福德才能讓美國選出一個好總統。

福與非福

當我們講到福德,我們討論的對象不單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這完全是相對的。

譬如說你開車到某個地方並且順利抵達,可是你卻沒有福氣把車停好,你到處找都找不到車位。如果本來把車停好後,你的約會將帶給你一些美好的時光,結果只因為找不到停車位而一切都毀了───這就是「缺乏福德」。

不過,假設說,正當你一直找不到停車位,開車到處轉的時候,你本來要進去的那棟大樓突然崩塌了───是因為你的「福德」,所以找不到車位。

福德的相對性

福德確實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的人際關係、經濟、政治、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你說話的語調。從許多方面來看,它也是非常相對的。

從中古世紀到現在,我們也許可以說因為我們擁有好的福德,所以我們有 iPhone這樣的手機;我們不必走老遠的路去跟某人講話,打個電話就行了。

不過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像密勒日巴那樣的人應該會同意,正因為我們缺乏福德,所以生在這樣物質主義的時代。

福德帶你接近實相

佛法的參照點永遠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實相真理,因此,任何帶你更接近實相的,就是福德的行為;任何帶你遠離實相的,就是缺乏福德。它的範圍可以從看起來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現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來說,身為佛教徒,我們會說,因為我們共同的福報,所以我們投生在一個仍有「佛、法、僧」概念的時代和地點,或至少仍有「佛」的概念。所謂缺乏福德可能小至當一個老師正要傳授深奧的教法時,你打盹了半秒鐘,或者有人咳嗽,以致於你沒聽到。

基本上,任何帶你趨近實相的行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麼我們需要怎麼做呢?修行之道因而鋪展出來。因為我們需要更接近實相,任何帶我們越接近實相的事,我們要試著去作;任何帶我們遠離實相的事情,我們盡量避免。

節選自 如何積聚福德--宗薩蔣揚欽則仁波切開示

在段落中,仁波切強調了三點:福德和業力一樣,可以被創造。福德具有相對性,有的人認為是善的,可以有人認為是不善,取決於你選擇的參考點。對於佛教徒來說,選擇福德的參考點是任何能帶你趨近實相的行為或者情境。

我想在這裡添油加醋地嗶嗶兩句,說錯了,是我的錯,絕對和我引用的文段沒關係,更無關宗薩欽哲仁波切。我所理解的福德,有兩部分構成,世間的和出世間的,世
間的,就是幸福生活,就這麼簡單。出世間的,有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你有能力體認到了在輪迴中根本不可能有永恆的幸福生活。第二部分,你有能力了解到自
己和他人被一些錯誤的、先入為主的思想觀念所障蔽,進而鑽入牛角尖中循環不斷,需要做的,是釐清並且修正這些錯誤的觀念,進而從這種循環之中脫離。第三部分,你敢於相信,一旦這些錯誤的觀念被打破,你將得見真實情況——亦即實相,並且獲得圓滿證悟,並且相信這就是成佛。

我們為什麼要解脫?並非覺得太苦了,想得到快樂,不,這和解脫沒有半毛錢關係,持有這種動機的,還是努把力改變生活環境更為現實,在這方面,我推薦學習挖掘機技術,至於學挖掘及技術哪家強?呵呵。。。。。

如果我們指望習得某些技能、獲得財產、房子、老婆(老公)之類的東西然後得到美好生活,意味著我們有了一個基本的信念——當我擁有了XXXX,我將實現人生所有的夢想,以後無憂無慮,無欲無求地快樂生活,這,值得我為止奮鬥。與此類似,似乎凈空們想用福報的積累來換取永恆的安樂。矛盾隨之而來。因為這恰恰和出世間福德的第一個相矛盾——也即了知輪迴中的無常與變易之苦。指望積累或者獲得什麼而脫離輪迴的人,就好像喝鹽水止渴一樣,只會越喝越渴。

當然了,他們的宣傳沒有這樣單調乏味,有的還很有挑逗性,足以讓眼球和大腦勃起一把,下面我介紹幾個常用的福報A.V片名,大家不妨一看:

你做事情不順?那是你福報不夠!福報夠了,心想事成!

諸事不順?皆因福報不夠!

久病不治,查不出病因?一定是你缺乏福報!

為什麼找不到好伴侶?前世邪淫耗盡福報!快去積累福報吧!

這實際上是一種庸俗化的附佛外道才會幹的事情,被這些吸引的人自然秉持著這樣一種基本的信念:「如果我積累了足夠的福報,我將實現人生所有的夢想,以後無憂無慮,無欲無求地快樂生活,這,值得我為止奮鬥。」 你可以看出,XXXX那部分,無論換成房子、車、老婆還是福報,都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說,欺騙我們一次又一次陷入輪迴的信念,在這裡改頭換臉用佛教的辭彙再次前來招搖撞騙,無數虔誠的信徒,就這樣被打著佛教招牌的邪見,再一次誘騙到輪迴的深淵裡面去了。。。。

當然了,有人會說,你這樣說太偏激,積德行善總是好的,比不擇手段掙錢可是好多了,沒錯,這絕對沒錯!積德行善是好的,但是為了換取福報進行所謂的積德行善還叫積德行善嗎?難道不是一種作秀?和為了在慈善晚會上打廣告而捐款的企業家有什麼區別?難道不是在進行一種交換行為嗎?這背後究竟是在培養善良,還是在培養自私與狹隘呢?

我在這裡絕對不是在否認因果,更不是在否認積累福報對獲得幸福生活有所助益(事實上,助益很大的!),弔詭之處就在於,當你為了福報而進行所謂的修行的時候,你根本獲得不了什麼福報,而當你真的出於善意,作為一個平平常常的人獻出自己普普通通的一份心意的時候,卻積累下來了無量的福德。但是,依舊要著重提醒的是,這是世間的福德,並非出世間的福德,出世間的福德只能通過凈化自心習氣(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錯誤觀念及其副產物)而獲得。具體方法,同樣從仁波切的開示中摘錄出來:

積聚福德的三種訓練

現在我要告訴各位三種積聚福德的方法。這三個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訓練藏文稱為「拉巴」,我把它們的順序倒過來講。

一、 智慧的訓練

第一個訓練是「拉巴西惹」───智慧的訓練,智慧的訓練會幫助你們了解(我剛才所講的)無常及其它許多實相。擁有智慧,你就更能體會、欣賞這些實相。為了累積智慧,我們透過像是聞、思、修等方法來積聚一些因和緣。

舉例來說,去參加討論實相的課程,在這裡,我們不是指科學上的事實,或者什麼食物適合或不適合吃,我們討論的不是這種事實。我們指的是能夠根除痛苦、生起智慧的事實,那才是我們需要的───智慧的訓練。

要訓練智慧,你必須習慣所謂「開放的心胸」,你必須慢慢的、慢慢的放掉一切顧忌。如果你仍受文化、種族、某種思惟、性別或像是佛教、印度教諸如此類的「教」或「主義」的束縛,為了擁有智慧,你就必須超越這一切,你必須創造開放的態度。

但這有點困難,你知道為什麼難嗎?因為你要不斷對你自己下的結論保持懷疑的態度。我要說的是,你必須在謙卑和自信之間找到平衡,而這兩者的平衡並不容易。

當你研讀佛教哲學時,可能聽過:佛教是最批判、最多疑的哲學系統,它是最無神論的哲學系統。佛教分析辨理的目的與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沒有一點關
系,否定一切不是佛教的目的。不過,你真的必須試著超越所有文化上的束縛。這很難,因為所謂的「客觀」其實還是「主觀」;你終將只選擇你信任的人,所以實
際上,作決定的人仍是你。

我們來簡要的談一下智慧。典型的佛教智慧是:一切都是空性,同時,外顯沒有任何障礙。

我舉個例子,如果你看著鏡子,會看到你自己的臉在鏡子里。鏡子里的臉並不真實存在,它不是你的第二張臉,它不是真實的。但問題是,只有你的臉會反
射在鏡子里,當你看鏡子時,你看到的只有你的臉,而不是一個杯子、一本書,或任何其它東西。可能有人會想,假如這是幻覺,那麼反映出來的東西就應該是一團
混亂。可是,它卻井然有序。

如果你移動你的臉,它也跟著動,這讓你忘了它是不真實的。基本上,根據佛法,這就是一切事物(萬事萬物)運作的方式。對你們來說,我坐在你們面
前;對我來說,你們坐在我面前。這就像鏡子里的反射───空與顯同時存在。因為我們談到了智慧,所以我提起這個例子。討論智慧並不容易。

二、三摩地禪定的訓練

第二個訓練是三摩地禪定。禪定是累積福德的另一種訓練或另一種方法。禪定會帶你接近實相,但不是所有類形的禪定都可以。我們講的不是欣賞夕陽的這種禪定。近來,大家把欣賞落日餘暉、聆聽貝多芬伴隨鳥兒啁啾的音樂,當作是禪定。

只有以智慧為基礎的禪定,才能視為帶你接近實相的禪修;「夕陽禪定」不會帶你趨近實相。在這裡我要小小顛覆你們。現在我常聽到,很多人偷了佛教的這些點子:「不要回想過去,不要臆測未來,安住在當下。」他們卻沒有把功勞歸給佛陀或佛弟子們對「當下」的討論。

各位知道嗎,就算你擅於不住過去、不住未來、安住當下,假使你不了解空與顯,「當下禪定」就如同「夕陽禪定」一樣沒有用;我是說真的。不過當然,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有異國情調,很深奧。「安住當下」,哇,聽起來很棒!當然啰!可是如果你不了解空與顯,它就完全沒用!

為什麼要安住當下呢?而且,事實上根本沒有「當下」這個東西,它完全是假的。首先,從究竟上來說,佛教徒不相信時間;「當下」是時間,所以它也不
存在。其實我會說,「夕陽禪定」還比較好,至少它給你一點憂傷的感覺,你可能還能曬一身黑亮的皮膚。所以,禪定的訓練必須有一個好的、完整的道路。

要成為合格的創造福德的機器,禪定的訓練必須與第一個訓練───智慧的訓練───不相衝突。我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我們往往被禪修的種種儀式轉移
了注意力,以為那比了解智慧重要。我們喜歡那些規矩,比如身體坐直,至少這是我們可以感知到。這裡順帶一提一些佛教典型的禪修。

在眾多禪定的方法里,有兩個是「止」和「觀」,相信你們已經聽說過上千萬遍,所以我用幾句話作個概要的解釋。基本上,「止」是個詭計,而「觀」是生意。為了要做生意,你需要這些詭計;因此「止」和「觀」都是必要的。

寂天大師剛出現在我腦海里,所以我想我得提一下我想到了什麼。根據那些偉大的大乘導師們,佛陀好比是個醫生,我們如同生病的人,我們有情緒煩惱的
疾病。當你生了一般的疾病時,比如頭痛,就只有你受苦;可是當你有情緒煩惱的疾病時,不只你受苦,你同時讓別人也受苦。這其實是摘自寂天所說的話。

對於一般的疾病,我們有許多藥物可用。當我到藥房買葯,光是治療頭痛的葯就有很多,治療情緒煩惱的葯卻極為稀少;事實上,只有佛陀才有。也許這話
說得有點太過分。許多靈性修道,比如印度教,也討論能去除這個情緒之病的藥方。許多修道提到像是「愛你的鄰居」等方式,但只有佛陀提到去除情緒煩惱的因,
也就是去除我執。這就是為什麼它如此的稀有。只有佛的教法能對治這種病,禪定的訓練是佛所開的藥方。

我最近才了解到,從佛教的觀點嚴格來看,當今人們所謂的「禪定」,多數根本不算是「三摩地」。大部分人以為,身體打直、緩慢呼吸、不要移動,這就是禪定;那不一定是禪定,那只是身體坐直。

對於禪定,一個比較嚴謹的藏文用語是「釀札」。「釀」的意思是平等,「札」是不打擾、不碰觸、順其自然。我對《道德經》十分推崇,它開頭短短几句
就說了許多關於順其自然的道理。一切事物皆平等,沒有所謂的好、壞、對、錯、左、右,沒有這些;一切事物皆平等,所以順其自然。不管你是坐直、倒立、躺
下、在吊床上搖擺,或在墨西哥度假勝地啜飲龍舌蘭酒,只要你可以做「釀札」───平等、順其自然,你就是真正在修禪定。

三、 戒律的訓練

最後是第三個戒律的訓練,這點很重要。如同三摩地的訓練,戒律的訓練也必須與智慧有關。如果你的戒律與智慧無關,不論你做什麼───像繞行多次,用繩索將你的身體完全捆綁起來───都不是我們這裡所談的戒律。

我們討論的是福德,所以我講的是積聚福德的方法,戒律和智慧不相衝突,這點很重要。彌勒菩薩說,一個持戒的人心裡想:「噢,我的戒律持守得很好。
我凌晨四點鐘起床,不吃鴕鳥肉,我不殺蟑螂反而收養他們……」如果你以此為傲,你守的戒律與智慧無關,這種戒律會使你變得像清教徒似的嚴肅而拘謹。

如果你變得嚴肅拘謹,你會有兩種「情結」。當你走在紐約蘇活區,你會有優越情結,例如你看到妓女,你產生優越感,因而瞧不起她們。當你在路上看到耆那教的僧侶,你會產生自卑情結。自卑感不是謙卑,它基本上像是憤怒,你會努力在耆那教僧侶的身上挑毛病。

我們佛教徒常常做這種事,也許不該說我們,實際上是我常常做這種事。我覺得耆那教那麼好,不知道為什麼它沒能在這世界上興盛起來。當我看見耆那教的出家人,我立即的反應是:「他們沒有智慧,他們沒有空性和明覺。」而不是去欣賞他們瑣碎而狂熱式的堅守非暴力原則。

狂熱式的非暴力,你們聽過這種說法嗎?舊金山有耆那教的中心嗎?你們應該上網查查。聽說美國東岸有他們的中心,加州的這些比基尼可能對耆那教的僧侶來說多得難以招架。

發誓受戒

我們再回來談「戒律」。任何事都可以當作是戒律。通常的建議是你自己規範自己,而不是別人強迫你,不過你可以選擇去要求某個人給你戒律。你知道這稱為什麼嗎?這就叫作「誓言」。

誓言可以是任何事。它可以是個很可悲的誓言,像新年願望之類的;也可以是吃完很大一份義大利面之後,立即產生的罪惡感:「從明天開始,我再也不吃義大利面了。」但是到了明天,你又吃了,然後你產生更多的罪惡感───一種「充滿罪惡感的誓言」。

持有某種戒律來發展三摩地禪定,並進而發展智慧,這是必要的。假使這個戒律的訓練還能利益他人,那更好,在大乘佛教里尤其如此。

我要跟你們說,不要瞧不起微小的行為。也許我們沒有能力發一個像是「不殺鴕鳥」的誓言,但你有力量發誓,刷牙時把水龍頭關上而不浪費水───你可以發這種誓言。

問題是,我們許多人認為這個誓言那麼微不足道。「我們不要發那種誓言,我們要試著發些比較大的誓言,比如不要有性行為。」那樣的誓言就很難了!就算只是每個星期三不要有性行為都很難,有時你會忘記。

不過老實告訴各位,我發現,連刷牙時關上水龍頭都並不容易。我們許多人會認為這樣的小事和靈修的道路無關。關掉水龍頭?這有何靈性可言?其實這個戒律算不算是靈修,完全在於你的動機,端看你多有創意。

如果你是菩薩,曾經受過菩薩戒,並且發過誓,每一次刷牙的時候都要關掉水龍頭,這個行為就會利益眾生。這不只能幫助他們證悟,也有益於生態環境,還能幫助人類。

受戒或發誓是一個積聚福德資糧的好方式。比如說,現在,你我沒有到處殺人。我們這樣沒有殺人已經過了多少年?我們沒去殺人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那個膽量,沒有時間,沒有力氣,也沒有理由去殺人。

殺人要花很多時間,如果你殺人,就得花大量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之前、之後、和中間的過程。可是我們這樣有累積福德嗎?沒有。我們沒有累積殺人的惡業,也沒有累積不殺人的善業;我們只是懶惰。

佛教積聚福德的方法非常巧妙,一個簡單的行為就可以積聚大量的福德。假設你一開始就發誓不殺人,一旦發了誓,即使你在睡覺,因為你在睡覺時沒有殺任何人,所以你分分秒秒都在累積福德。這是真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累積福德資糧,就得發誓。

其它積聚福德的方式

其它積聚福德的方式包括:做大禮拜,以粉碎傲慢;做供養,以對治慳吝;發露懺悔不端的行為,以摧毀我執藏匿或築巢之處;隨喜他人善行,以對抗嫉
妒;為了對抗錯誤的知見,我們做兩件事───請上師轉-法-輪或開示,以及請上師住世;然後迴向福德。所以這應該回復了先前的問題:「積聚福德資糧是否太
自私?」答案是否定的,自私的「我」因為智慧已經消失了。

我要以兩段話作結論。佛法的道路有兩項挑戰,第一個是,有關實相的科學和哲學在智識上非常難理解;第二個是,真正的相信───不是哲學討論的實相,而是實相本身───是如此簡單,簡單到讓我們難以信任。

你們會有這兩項挑戰,第一個挑戰很容易,你可以閱讀書籍,問有關佛法的問題,只要你能這樣做,你就會有進步。第二個挑戰很困難,這個挑戰在於「簡
單」。你不能閱讀書籍,沒有人能教你,你越問就越糊塗;解決之道在於「福德」。當你具足福德,甚至聽到嬰兒的哭鬧聲,你會去想「噢,這就是了。」這整個世
界也許會認為你是個白痴,但誰在乎呢?所謂「什麼都不在乎」其實是對證悟一個相當好的描述。

我想我已經盡己所能地把我想說的都講出來了,其中有幾個邏輯不嚴謹的地方,鑒於嗶嗶太多容易擾亂主幹所以我就跳過去了,歡迎評論區挑刺。

漢傳佛教亂象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我甚至想用積重難返來形容,所以,學佛慎重,拜師父更是要慎重,搞不好就是一幫有頭髮的慾望集合體和一個光頭的慾望集合體在一起互相安慰、愛撫、爭吵、欺騙、背叛甚至對簿公堂。。。。。。。啊,一部婚姻家庭倫理劇出來了。真的,宗教界的那些齷齪醜聞,比家庭醜聞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宗教化的必然結果啊。


佛教特別講因材施教,應機說法。按照五乘的分法

《佛說盂蘭盆經疏》

五乘者。乘以運載為名。五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此五力有大小。載有遠近。

一人乘。謂三歸五戒。運載眾生越於三塗生於人道。其猶小艇才過溪澗。

二天乘。謂上品十善。及四禪八定。運載眾生越於四洲達於上界。猶如小船越小江河

三聲聞乘。謂四諦法門。四緣覺乘。謂十二因緣法門。皆能運載眾生越於三界。到有餘無餘涅槃。成阿羅漢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

五菩薩乘。謂悲智六度法門。運載眾生總超三界三乘之境。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乘舶過海也。

最初的人天乘是可以求福報的。而且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也是後面必不可少的地基。要循序漸進。


佛教的殊勝妙法在於,只管耕耘,莫問收穫。即不求福報也不求解脫,只管做到,做到就能得到。

作為一個傳教士,發心要純正,過去古人出家是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才出家修道。不是單單為自己求解脫,求一點福報才學佛的。

生為僧模,死為教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樣的行持才是佛門龍象,一代祖師,會影響千千萬萬個眾生,如同觀世音菩薩一樣,瓶中甘露常時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


佛叫兩足尊,什麼是兩足?即福慧二足,為什麼十地菩薩法王子本心與佛同,但依舊是菩薩?因為慧足但福不足,所以佛云:三大阿僧祇劫。我在修行的時候也思考過這問題,後來發現修福修善,修的多了,會軟化自心,消除習氣,然後再開悟,明心見性更加簡單。


三寶論道

三寶分立

相生相剋

增益損減

圓融一體

堅固穩定

法不僵化

自在變化

變不失序

自有妙律

無始無終

生生不息

普渡眾生

佛法無邊


求福報是人天乘。

自己一個人求解脫是小乘。

自己有能力解脫不算,還拉著大捆的人解脫,是大乘。

福報是要的,你不要可以布施給別人。

看清狀況,要什麼,就去幹什麼。


發心求解脫一定是有大福報的人


推薦閱讀:

凡心既是煩心,不做凡人難道想做佛?
虛空藏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或經歷嗎?
對於我來說寺廟是一個清凈寡慾之地,該如何看待佛門之地充斥著金錢至上的氣息?
我在海外居住14歲,覺得自己有佛緣^-^?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佛教徒,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TAG:佛教 | 宗教 | 佛學 | 佛教文化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