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期:《評論促動中國——<法影下的中國>自序》
中國因其人口之眾多、歷史之悠久、變革之迅速而成為當今世界輿論場的中心。幾乎每個關心這個世界的人,都會不可避免的談論中國。稍微翻閱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關於中國的內容總是佔據著顯著的位置和不小的篇幅。而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中國,見證並親歷中國變革的人來說,言說中國不僅僅是出於好奇和興趣,還因為某種跟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的責任感。我們如何言說中國,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的中國將會被如何言說。
法治是言說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口。無論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還是文明的進步,法治夢都是中國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離開了法治,離開了法治理想,中國跟世界的發展融合以及中國自身的發展繁榮都是難以想像的。而言說中國的法治,除了文化的、歷史的、制度的宏大敘事外,尤其需要關注那些典型的法律事件或者司法個案。因為從這些具體事件或者個案身上,我們更能清晰看到法律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和一種社會裝置在我國的實際地位和運行機理。
當下中國思索和踐行法治的現實,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這其中既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又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性。法影下的中國是立體的、摺疊的,有時候又是斷裂的、難以預測的。是故,中國的法治進路不能只是政府自上而下這一單一面向,民間的、社會的面向同樣不可或缺甚至更為重要。因此,用短平快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評論社會關注的熱點法律事件,不僅對於單一事件的處理,而且對於整個社會的法治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很多時候,這些千字左右的法律評論比數萬字的法學論文受眾面更廣、社會影響也更大。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法治事件越來越多的成為社會輿情的主題。而幾乎每一起法治輿情事件的背後,都有大量的評論文章跟進。可以說,法律評論已經成為一股獨特的推動法治進步的力量。
當然,並非所有的法律評論都對法治進步有益。不可否認,我們的輿論場也充斥著很多不利於法治的聲音。有的是認識問題,有的是立場問題。此種情形下,法律人更應該勇敢的站出來為法治發聲。法律人不僅要具有法律知識、從事法律職業,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擁有對法治意涵的深刻理解、對法治精神的韌性堅守和對法治理想的執著追求。因此法律人觀察世象、點評時事必須要有權利的視角、規則的視角和公平正義的視角,遣詞行文必須要有理性、客觀、公允的風格,法律評論必須要立足衝突、言說矛盾、凸顯問題。我接受過六年的法學高等教育,做過七年的檢察官和四年的律師,一直以來都以法律人的內在品格去要求自己。我力求自己的所有文章都是建設性的,都是要帶著對問題的思索去尋找和建設法治的理想國。
我一直主張,法學是一門社會科學,離不開腳下鮮活的生活現實。法學研究應當以實證研究為主,法治的進步離不開一線實務人員的努力。因此,評說國家的法治進程不能只是大學教授的事情。我希望更多的一線法律實務人員特別是體制內司法人員能夠抽出更多的時間去關心、思考當下的法律生態和整個國家的法治進程。大學至今十餘年間,我陸陸續續撰文已百萬言,其中大多是千字小文。收入這本集子的都是我工作以後公開發表在各類媒體上的法律評論。我把這些零散的評論歸為三個輯子。第一輯,法治的真諦主要為了闡明規範國家公權力、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里的重要性;第二輯,正義的呼喚主要是對於單個司法案件的分析和對處理結果的呼籲;第三輯,為幸福而來主要聚焦法治與生活日常之間的緊密聯繫,希望法治能更有效的為民生護航。由此可見,法治的議題和面向雖然很多,但靈魂和主旨卻都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法律是世俗的,但卻不卑俗。的確在很多場合,法律呈現出來的僅只是利益的爭奪。但同樣在很多場合,法律需要做清晰的價值判斷,需要去勾勒正義的邊界。因此,法律人不能沒有肝腸,必須心懷憐憫和正義。我相信,法律職業不同於裁縫和搬運工,必須要有超越技術的內容。如果一個人只是把法律當作賺錢謀生的工具,那麼他將很難有對法律職業的真正熱愛。慶幸的是,雖然檢察官和律師的法律角色不同、職業倫理不同,但我自認為在兩種角色、兩種職位中都守住了必要的分際。做檢察官時,我多次主動排除非法證據,對當事人的吃請一律拒絕,退還未果後及時將賄款上交單位,為了落實一個犯罪嫌疑人的立功情節而多方奔走協調。那時候我就堅信,哪怕是指控犯罪也要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文明的水準需要在如何面對「壞人」身上加以檢驗。如今做了律師,我堅持不勾兌、不死磕、不誆騙,堅定的走專業技術路線,堅定的為當事人的自由和權利而奮鬥。我相信,只有知行合一、付諸於行動的言說才不會蒼白空洞,才會富有細膩的情感,才會真正具有生命力。
最後,在這本集子即將出版之際,我要真誠的感謝我的家人。我的父母也許看不懂這本書的內容,但當他們知道自己的兒子學有所成、能夠出書時一定會由衷的感到欣慰和自豪。我的兒子今年只有五歲,現在也看不懂這本書,但如果他將來有機會看到這本書,相信也會感到自豪,並且也會對他的人生有所激勵。我的夫人及其他家人包括所有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幫助過我的人,在此也一併表示感謝。我的每個字都因為有你們,也都是為了更好的你們。
是為序。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原因行為和抽象行為
※如何評價部分執法部門對待老人或「弱勢群體」的違法行為採取「批評教育的和稀泥」行為?
※案例讀法.華商報裁員做錯了什麼?
※為什麼大家對「未成年男性被女性性侵」的受害者總是一副喜聞樂見的樣子?
※如何看待香港《性別歧視條例》中的豁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