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不僅需要醫學知識,也需要心理上的支持
幾年前,我作為醫生最常做的,就是向患者「告知風險」。畢竟信息不對等,很多專業上的知識,作為普通大眾並不了解,也就不清楚自己所處情況的風險。而且,法律也要求醫生,尊重患者的知情權。
然而,作為患者想要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了解自己所處風險就算了。我作為醫生「告知風險」,更多的只是出於自我免責,卻忽視了對患者應有的安慰。
「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句話,本來是對醫生行為的鞭策,但卻被用來作為醫生無法治癒時的自我安慰。
醫生,本來應該時時記得對患者心理上的安慰,但卻總拿這句話來安慰自己;又通過「告知風險」,把焦慮傳遞給了患者。
直到後來我太太產後大出血搶救的時候,我才深深體會到,「總是安慰」,是對醫生更高的要求。
那個時候,我太太躺在ICU接受搶救,而我清楚的知道所有風險;也恰恰是因為知道那些風險,我緊張到幾近崩潰,完全無法履行一個醫生應盡的職責,只能去承受一個丈夫的焦慮。
那個深夜,我把我們主任從家裡叫到醫院,我體會到了一個值得信任的醫生所能給與的巨大的安慰感。搶救過程中,她給我說的每一句安慰的話,我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力量。雖然我知道其實還有風險,我知道那其實就是句安慰,但仍然可以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因為那讓我感受到了希望。
後來,我也開始去安慰患者,我認識到,對患者最大的安慰,就是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而如果因為醫學的局限性而無法完美解決問題的話,那起碼至少不要去增加患者的焦慮。
而安慰也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
焦慮源於「關切+威脅」,當你認為自己嚴重關切的事情受到威脅時,焦慮也就隨之產生。懷孕生孩子的過程,就是充滿了這樣的焦慮點。作為醫生,需要找到患者的關切點和感受到的威脅,給予針對性的安慰。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講孕產類的書籍或者課程,但是都只是在醫學層面知識的傳遞,而缺乏對孕婦心理需求的滿足。就相當於前面說的,只是告知了風險,卻沒有給到安慰。
所以,我做了這一套孕產通識課程,在保證醫學知識科學準確的同時,也同時兼顧對準媽媽們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既告訴大家該怎麼做,又幫助緩解孕產焦慮,這應該是獨此一份。
我會講到和懷孕有關的醫學知識、注意事項,但是我想沒必要再去強調孕檢的重要性,因為我相信來聽課的人,應該都會足夠重視了;相反,我會告訴大家哪些做法或者檢查是不必要的,是常見的誤區,甚至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和不必要的擔心。
在這整堂課中,我會從備孕,到懷孕,到分娩,再到後面的坐月子和產後恢復,針對大家最普遍關心的問題,儘可能的提供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幫助大家輕鬆愉快的懷孕生孩子。
希望大家可以從中學習到知識,感受到希望。
私家課地址:好孕父母必修:輕鬆懷順利生
推薦閱讀:
※Philosophy of place?
※我們不生產焦慮,我們只是時代的搬運工
※「牆頭草」是否是共情能力強的一種表現?
※10 項心理學實驗顛覆你對「負面情緒」的看法:壞心情也渾身都是寶
※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