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他所愛,《離別圓舞曲》,致肖邦

音頻鏈接

文/溫雯

降A大調圓舞曲,又稱,《離別圓舞曲》(Waltz in A-flat major,Op.69,No.1)。

鋼琴詩人肖邦,總為各種複雜的感情湧上心頭而煩惱的肖邦,溫婉又內斂的「肖邦小姐」。

曾經不得已踏上巴黎這方土地,他用他優美高雅的旋律,用他無限柔軟的內心,譜寫了眾多節奏變化複雜的圓舞曲。這便是其中尤為悲慟的一支。

當故鄉近在咫尺,自己卻不得不揮手作別,這是何等的憂鬱。對於肖邦而言,情感最深處的敏感情愫的爆發,不僅僅是由於作別在德國的卡爾斯巴特療養的父母親,更是作別自己的青梅竹馬。

要知道,肖邦一直有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很多作品的題材都是圍繞著波蘭人民的生活、歷史和愛國詩歌展開,曲調熱情奔放,與他外在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而這支圓舞曲,卻是又一次證實了,肖邦細膩脆弱的情緒,一直都在。

那個女孩子叫Maria Wodzinska(後面就稱她為瑪利亞),很小的時候就與肖邦一家認識,但在肖邦21歲那年,這個女孩一家由於戰亂而離開了華沙,直到這年,這次巧合的歸途滯留,讓這對青梅竹馬有了久別重逢的橋段。肖邦是去拜訪舊日的好友沃金斯基伯爵,但心裡確是裝著另一份念想前去的。來到伯爵家金碧輝煌的大廳,遠遠地,就聽到了一個女孩子爽朗的談笑聲,肖邦沒有去刻意循著聲音找人,已在心裡暗暗竊喜。等到大家都做下來的時候,他看到了她,黑髮,大眼睛,厚唇,儘管只有19歲,在鋼琴、聲樂和作曲方面都已有很好的基礎。他們這一相逢,便互相吐露了真心,彼此的愛慕之情讓這對良人如願以償。

只可惜好景不長,在肖邦對瑪利亞求婚後,遭到了Wodzinska夫人的拒絕。這位現實的夫人考慮到肖邦虛弱的身體,以及不穩定的生活,沒有立刻答應。當時肖邦一直靠鋼琴為生,沒有穩定的收入,再到後來,肖邦被疾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這位夫人便順水推舟,又一次拒絕了他。肖邦在滿是憂愁的境況下譜寫出這支曲子,交與瑪利亞共賞,兩人一同惆悵,卻也只能揮手說再見。臨別,肖邦把這支曲子贈與她,瑪利亞把這支曲子命名為「離別」。肖邦生前並未出版此曲,而是選擇把它珍藏起來。他的親筆草稿上注有「一八三五年九月於德累斯頓」的字樣。「離別」,這個很簡單的辭彙。一讀就知道要表達什麼意思。可要是真正的去體會,切身的去經歷,那份黯然神傷,無法抵擋,鬱結於心,很久都不能消散。

有一種情感,如肖邦和瑪利亞,若干年的等待,或許只是為了說明,沒有你,我也過得很好,不用你在我身邊,我也必須走下去。這是命運,這是有緣無分。等待的焦急與喜悅,等待的難耐與心癢,讓時間過去的很慢,好像自己停格在這個美好的青春歲月,然而一走,便是千山萬水,無緣再見。

(瑪利亞給肖邦的畫像,熱戀期間)

很多人喜歡肖邦的作品,都是因為在音符進入耳朵後,還會流到心裡去。那是帶著感情的音符,跳動著,起起落落,讓人的情緒也波瀾起伏。這首曲子也很好的踐行了這一點。全曲分為四個樂段:

第一小段,一開篇,三分憂鬱七分惆悵,混雜著苦澀的秋風,重複著,糾纏著...

突然進入的第二小段,降e大調的瑪祖卡舞曲風格,悠揚歡快,回憶著懷念著過去的一幕一幕,你追我趕,談笑風生,情投意合,兩小無猜,這些詞卻也遠遠不夠,但說的越多,才愈發體現他多麼想要走回去,想要停留在那段時光。躍動的手指流暢自然,快速的滑過琴鍵,在此刻,好像是短暫的、突然的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兩人的情感一路飄揚著,活力四射,無休無止的雀躍。

片刻安寧,過渡到第三小段,與第一段是同樣的旋律,這是肖邦又看清了現實的不得已,他重奏悲傷,重新哀嘆,重新裝上苦澀的閥門,讓苦水好多往外倒一些。

最後的一小段,與一、三段相比增添了兩個新的旋律。不大容易聽出來,作為告別的增添,作為離別的暗示。至此,全曲終了。

「我是多麼的擔心你會離我而去,可是,你還是離我而去了。」肖邦的初戀,和大多數人一樣,難逃失去的命運。不過在他接下來的八年里,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另一個女人進入了他的世界,那個女人,幾乎是改變了肖邦的命運,給了他無盡的靈感,不管結局如何一樣的無法接受,至少過程是美好的。在此時的階段,或許是上帝在給他看到清晨曙光前的片刻陰霾吧,痛失第一個女人,是為了更好的認識愛情。

肖邦在音樂上的摯友李斯特曾經這樣評價他:

「我們要談的一位大音樂家,遠在他死以前,痛苦就把他折磨壞了;無論他的一部分作品怎樣受歡迎,我可以預言,25年後或者30年之後,他的作品一定可以獲得比現在更加深刻的評價。將來的音樂史家們一定會給這位在音樂中表現出稀有的旋律天才的人,給在節奏領域裡作了奇蹟般發明的人,給非常巧妙地和非常卓絕地擴大了和聲織體的人以一定的地位;將來的音樂史家一定會公平地對待他的成績:把他的成績看得比那些為管弦樂隊所演奏的、為歌劇首席女演員所演唱的許多大型作品要重要得多。」

這位好友的評價也說明了,肖邦的樂曲不大適合去演唱和演奏,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是他情不自禁的歌唱,感情的崇高與充盈使這些曲子的演奏過於困難,而並不是否認這位天才。

這支小插曲,便是肖邦豐富情感的論證。同時,肖邦的最美妙的、卓絕的作品都很容易改編為管弦樂也充分說明了:他可以毫不費力的把自己最美妙的充滿靈感的構思用管弦樂隊表現出來。他對於自己所採用的形式所具有的意識——是一切藝術中天才的最重要的標誌之一。

這支敘說愛情的小曲讓人產生了共鳴,同樣,他的敘說災難與愛國的鴻篇巨製更能引發共鳴,他的這種感情,極富浪漫主義,富於個性,也是作者固有的感情,產生共鳴毫不意外。

參考文獻:

弗雷德里克·肖邦_互動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喬治%25C2%25B7桑&prd=so_1_doc

baike.so.com/doc/762698


推薦閱讀:

肖邦練習曲難度的大致排行?
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一)
除了肖邦的夜曲,還有哪些作曲家的夜曲比較好聽?
肖邦的鋼琴曲 哪個比較簡單一點的?

TAG:古典音乐 | 肖邦 | 离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