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世界的微粒

提起科學家,「愛因斯坦」是每個人都會最先想起的名字,關於他的逸聞俯拾即是,然而如果要問愛因斯坦具體做了些什麼,人們就不那樣津津樂道了。

作為現代物理最重要的奠基人,愛因斯坦的貢獻絕不只有相對論而已,他解釋了光電效應,肯定了玻色的工作,改變了20世紀以後的整個物理格局。

而在本期節目里,我們將會看到一個由他終結的亘古難題:原子存在嗎?

https://www.zhihu.com/video/930174690027216896

以下是視頻文字稿:

至少自有文字以來,人類就在問自己,這個世界由什麼構成,為何如此有序?

然而數千年來人們給出的答案大同小異,從楔形文字的泥板到萬葉假名的書卷,從尼羅河兩岸的傳說到尤卡坦半島的神話,從印度人的《奧義書》到猶太人的《創世紀》……它們看起來非常有趣,但從根本上卻十分單調,那些神秘力量實際上沒有回答任何問題。我們真正需要的那個答案,至少要從「原子」開始講起。

一般認為,「原子論」始於古典希臘的留基波和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這或許是芝諾悖論刺激下的產物。這個悖論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假設芝諾要到花園去,走完半途需要一些時間,走完剩餘半途的半途又需要一些時間,再走完剩餘半途的半途還需要一些時間……如此以來,芝諾要走無窮多個半途,豈不是永遠到不了花園?在今天看來,這個問題怎一個蠢字了得,但是在那個沒有極限概念,連除法都算不清楚的時代,這個問題就把人們都唬住了。

德謨克利特師徒於是提出了一個解釋:世間萬物並非無限可分,而是由微小不可分的「原子」構成。原子種類繁多,以各種排列組合構成萬物,但在變化中維持著恆定的性質,不會憑空破壞或創生。在感性上相當接近現在的原子理論。

原子論足以列入古希臘自然哲學最重要的成就,但它太過超前,被基督教斥為異端徹底消滅,直到文藝復興才經義大利傳回歐洲,被17世紀的英法自然哲學家武裝起來。伽桑狄、培根、波義耳、伽利略,乃至牛頓,都是原子論的支持者,牛頓在光學上的偉大成就,就建立在「光的微粒說」上。

終於在1808年,已知最早的色盲症患者,約翰·道爾頓在此基礎上發表了《化學哲學的新體系》,系統地提出了近代原子論,阿伏伽德羅又在3年後區分了原子和分子,提出了阿伏伽德羅定律,使得原子論蓬勃地發展起來,在19世紀的物理和化學中都結出了碩果。

但是直到1897年,湯姆遜從陰極射線中發現電子的那一年,馬赫還公開宣布「我不相信原子存在!」,因為人類從來沒有找到原子存在的可靠證據,原子論者還都是一廂情願。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1905年,一個在專利局工作的年輕人改變了一切,這個人就是愛因斯坦。他發表的論文《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通過定量計算水中微粒作「布朗運動」的速度,以精確的實驗證明了原子的存在,正式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曠古爭議。

不僅如此,這篇論文問世前兩個月,愛因斯坦發表了光電效應的論文,揭示了波粒二象性,奠定了量子力學的開端;之後一個月,愛因斯坦又以《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確立了狹義相對論,解決了電磁學與經典力學的矛盾;又過了三個月,愛因斯坦給出了質能方程,E=mc2,這是核能的來源。

就這樣,25歲的愛因斯坦在6個月內以一己之力開闢了現代物理的半壁江山,奠定了未來百年的物理學研究主題:電子是否可以再分?基本粒子究竟是什麼?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當代物理學夢寐以求的終極理論——萬有引力也能量子化嗎? 我們還有的是時間慢慢消化他的遺產。

推薦閱讀:

人類所能夠引發的爆炸最大能夠達到什麼程度?
既然絕大多數科研人員都可以查閱頂級期刊,為什麼不同學校之間的科研實力依然差距巨大?
他離經叛道差點被開除,轉身成為全美業界翹楚卻又被國人遺忘
道德敗壞的科學家是否必然不能做出成就?
為什麼「陰陽五行」不能成為一門科學?

TAG:科学 | 物理学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