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切實解決留守兒童之殤?


在農村高中支教過兩年,也跟其他小學、初中的志願者老師討論過留守兒童/留守少年的問題,還向學生髮過調查問卷以便了解留守學生的需求(學校能夠做到的),所以對於如何幫助留守孩子有一點想法。此外,我們支教組織在某留守率高達90%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志願者老師申請了「燃燈者計劃」的項目支持,給5、6年級的學生開展了閱讀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現將我們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先說說我對我們高中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吧。我所在的高中是一所寄宿制重點高中,本校學生中約有30%-40%的留守孩子,在被問及希望學校方面能為你(指留守孩子)做些什麼的時候,學生選擇最多的選項為「我和其他同學沒什麼不同,不需要學校和老師的特別照顧」,選此選項者佔到了40.71%。接下來,有33.04%的學生選擇了「學校將情況相同的學生組織起來,開展一些學習互補和課外活動」。選擇人數第三多的選項是「學校適當的多一些照顧(如多增加一些助學金名額和金額)」,有29.79%的學生選此選項。25.07%的學生選擇了「老師給予更多關愛(如多跟自己談心、多關注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情況)。20.35%的學生選擇了「學校方面多同家長溝通(如發簡訊),讓家長了解和關心孩子的成長」。7.37%的學生選擇了「老師多到家裡家訪,了解更多情況和需求」。有0.59%的學生選擇了「其他」。從學生們的選擇情況可知,很多留守的孩子並不希望自己被視作需要他人幫助的人,比起獲得實際的優惠和照顧,他們更希望被人平等相待。此外,回家後的他們又是孤獨的,所以孩子們渴望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來排遣寂寞、尋求理解和友誼、鼓勵和關心。為了減少家人的負擔,留守學生們希望學校給予他們更多的資金援助等實際照顧。孩子們還渴望關愛,他們希望自己的老師可以稍稍代替一下父母,給予他們關懷和溫暖。另外,學生們關於「學校方面多同家長溝通」的願望,我所在學校已經著手在做了,校方開設了校訊通——這是一個連接學校、家長和老師的通訊平台,家長可以通過這一平台獲知學生的在校表現和考試成績等,學校也會時常向家長發送一些教育方法的簡訊。最後,留守的孩子們也希望老師們到家裡坐坐,以便了解更多的情況。

下面來說說在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的某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支教的志願者們進行的實踐活動,即學生閱讀活動。因該校學生除學習之外少有適宜的活動,孩子們生活無樂趣,精神很空虛,而學校的圖書館和多媒體資源又幾乎不向學生開放,故而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缺少正向引導,很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不少學生抽煙、打架、收保護費,現狀著實令人擔憂。鑒於這些情況,志願者們申請了「燃燈者計劃」,這是一項捐助鄉村小學建立班級圖書角的項目,申請的目的是想讓孩子們通過閱讀進入一片詩意的天地,即便很多孩子念完初中就走向社會,但至少他們獲得了閱讀的習慣。這項活動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孩子們不但熱愛閱讀,而且還非常樂意分享他們愛看的書。每周一次的閱讀課是志願者教室里最安靜的時候,學生們都會非常認真地讀書;在故事分享課上,學生會介紹自己讀過的書並推薦給同學,這些被推薦的好書往往能吸引同學們跟風閱讀;五六年級的孩子還會帶著最受低年級小朋友歡迎的繪本來到一二年級的教室給弟弟妹妹們繪聲繪色地講故事,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志願者的班裡有個胖胖的男孩總考倒數第一,但他講故事的本領是最棒的,所以一二年級的小朋友非常崇拜他。每次說到要去講故事了,這名男孩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因為他在這種可以當「小老師」的活動中獲得了自豪感和滿足感,重建了自信心。而那些聽過故事的一二年級小朋友會拿著書給其他小朋友講,有些小朋友講得特別好,連細節都不會漏掉。後來,志願者們的閱讀活動風靡了全校,寄宿的孩子會在閑暇時圍在一起看書,大孩子會自發地給小孩子講故事。很多孩子還會把自己的課外書帶到學校來跟同學分享,有個家住秦嶺山上的小姑娘把資助她的阿姨買給她的書全部帶到班裡來,而從她家到學校要走三個小時的山路;許多孩子也開始要求家長給他們買課外書。我們志願者的學生在小學畢業時的全縣素質測評和三分鐘即興演講中創出佳績,被隨機抽出參加測評的學生是平時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他們雖說來自條件相對較差的山裡學校,孩子的校服褲子都短一截,但是他們一點也不怕生,綜合測評得了全縣第三名,即興演講是全縣第二,這不能不說是閱讀帶來的奇蹟。鑒於此,該校領導和老師也開始重視學生對課外書的閱讀了。

圖1:讀書的女孩

圖2:學生的閱讀課

圖3:好書推薦

圖4:給小朋友講故事的「小老師」

綜合我們的調研和實踐經驗可知,若想改善留守學生問題,學校方面最值得一做的就是將留守兒童/留守少年組織起來(可在課餘時間),開展一些有益於身心和學業發展的活動,比如閱讀活動、文體活動、學習互補活動等。雖說讓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繪畫唱歌、讀課外書看似不會直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這些課外活動(尤其是閱讀)卻能對學生的長期發展大有裨益。很顯然,志願者們的圖書角活動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它不但改善了學生們課外活動缺失、精神生活貧瘠的現狀,而且還鍛煉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獲得自豪感和滿足感,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這項活動推動了整個學校形成熱愛閱讀的良好氛圍。也許農村學校的閱覽室、實驗室、音樂室、美術室等普遍利用率不高甚至乾脆沒有這些活動室的原因,正是校領導害怕農村孩子淘氣,會損壞書籍和儀器,但這種將所有書籍和實驗器材鎖起來實在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在圖書角活動中,志願者將管理、維護圖書的「大權」交給學生,結果發現,沒有一個學生會損壞書籍或逾期不還,唯一沒有還書的還是一位老師。鑒於此,志願者們的圖書角活動模式是否可以在其他農村學校(尤其是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推廣,惠及更多的農村孩子呢?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若要開展這些活動,所需資金、人員以及圖書器材等必須先到位,而且學校方面還得配合,這些就是教育主管部門需要考慮的事了。希望一切都能越來越好吧。


每每討論留守兒童就難過於人們對他們的標籤化與污名化 其實當把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來看待的時候就是標籤化的開始 沒接觸過留守兒童的人總會認為他們會有自己心目中留守兒童的樣子 自閉內向自卑以及種種消極的評判辭彙 然而深入其中我感受到的卻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以及絕大多數孩子身上並沒有這些特點 之前建構的在真正接觸他們的同時全部化為烏有 消極評判不僅是污名化 還是對未經實踐得出結論的不尊重態度 。

題主問如何解決留守兒童之殤 這問題本身就存在bug讓人難以回答 首先需要明確你所說的留守兒童是哪個地區的兒童 現在的留守兒童太多了 富裕or貧困 介入方式也會不同 其次 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嗎 是生理心理尊重還是自我實現 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再來進行分析求解吧。

曾經在山東某留守村小實習過 那裡的孩子小學三年級比我生活都富足的多 他們缺錢么 不 通過評估發現 他們的問題是父母外出打工導致常見的心理缺失與由於物質方面的富足引起的價值觀偏差 和西部山區的留守兒童一樣么 當然是有共同點的 但也有很大的差異性。

從專業角度來說 介入留守兒童的服務無非從個案 小組 社區來入手 通過實踐 我認為個案具有個別性 對於留守兒童服務成效最為明顯 但耗時耗力 小組社區等團體工作具有普遍性 成效一般 省時省力 所以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還要看你能專註於留守兒童問題多久 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為何。

蹲坑太久腿麻了暫時更到這 先佔個坑 以後再來答。

-----------------分割線----------------------

儘管我們對孩子所作出的行為不得而知,但可以從中反映出來國內一些留守兒童青少年艱難的生存環境與心理健康問題。就現實情況而言,我們並未找到有效途徑,主要還是依靠政府、學校以及社會組織的幫扶與救助。

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一個曠日持久的事情 有無數人研究想盡各種各樣的方法來介入 來解決 然而這種研究大多是純學術的研究 實際上給留守兒童心理上一定的撫慰 陪伴在孩子們身邊就好 與他們聊天 玩耍 說真的 解決這個字眼太過決絕 你不能解決 也解決不了 至少在現狀短期內是這樣。


作為一個曾經的留守兒童,可以給你的建議,一是維持良好的夫妻關係,孩子得有自己的父母。二是讓他接受教育,盡量讀書。很多道理他自然會明白。三是有空多看看他,比如半年一次。四是別給留守兒童冠什麼稱呼,他們和其它孩子一樣,社會的這種關愛對於孩子敏感的心不一定是好事。五是不要責怪自己,也不要誇大自己,告訴孩子自己的無奈,這是社會的問題。我覺得在中國能夠養活一家子很不容易了!

最後說說自己,我讀書的時候成績不錯,也考上了大學,留在城市工作。也很愛自己的父母。在城市工作,所以我也漸漸明白當初為什麼他們讓我們留守。


首先,我個人認為造成留守兒童現狀的是父母。什麼叫留守兒童? 是父母生了他們,然後把他們拋棄給老人(不識字、身體不好)而父母背井離鄉在外打工,收入不好時甚至十多年未回過家。孩子已經十多歲了,孩子在這十多年中的成長經歷就是照顧老人,從小他們的心就會很重,所以當公益機構走進十多歲孩子的內心時他們的願望只是希望讓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身體健康、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當工作人員問起爸爸媽媽呢?他們會說我很多年沒有見過他們了、希望他們好、又或者是簡單的笑一笑。而造成這一切的不就是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的父母嗎? 而對於農村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性教育普及的不到位(這項工作很難開展),每個家庭好幾個孩子(2個以上)我聽過一個公益團隊走訪過的人講一家5個孩子都不是多的。因為一家子孩子太多了,所以上不了戶口。如果一家只有1個或者2個孩子是可以上戶口的(各地戶籍不同,不了解,但我認為國家規定父母雙方一方是獨生子女可以要2胎,2個孩子肯定是可以上戶口的)。上了戶口就可以隨父母到工作的城市讀書,就解決了留守兒童的問題。如果你是一個留守兒童你會問:我什麼時候才可以離開這個大山裡。我的爸爸媽媽在哪裡? (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離婚重新組建家庭)如果你的孩子是留守兒童,請不要做到只生不養!請尊重每一個生命!


我是兩個留守兒童的父親(女兒三歲半兒子還未滿周歲),因為生活的窘迫不得已把孩子留在老家,心裡常常充滿了無奈和愧疚!同求答案啊!


解決的回答我倒是沒有,不過我認為應該讓父母與兒童保持好聯繫,即使無法見面應該想辦法與孩子保持每天至少一次的交流,並且講的內容至少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愛他們的。不要讓他們感覺到心靈上的過度失落和空虛,這是暫時穩定他們對親情渴望的基本做法。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政府,只有政府制定好的政策,讓打工的人不管去到哪裡,都可以把孩子送到自己務工的城市上學才行,有爸媽的地方才是家。城裡的學校應該無條件接受那些跟著爸媽來的孩子,就算學校不夠也可以建學校,請老師,要知道還有那麼多的師範生沒找到工作!

我希望中國以後沒有農民工,他們成了城市的一員,沒有留守兒童,他們都和父母在一起,沒有異地高考,每個人都有醫療保險。


推薦閱讀:

留守兒童問題有什麼可行的解決路徑?有哪些卓有成效的公益組織?
留守兒童性格成長。?
怎麼擺脫父愛缺失帶來的性格缺陷?
有什麼公益活動或者渠道能夠幫到留守兒童?
人需不需要父母的理解?

TAG:留守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