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陳冠希演的《探靈檔案》中關於科學與迷信的矛盾?


【行者勝於說客】

——寫給《探靈檔案》的悄悄話

5月9日,對於我個人而言,是值得紀念的日子。《探靈探案》在歷經十周漫長的、迂迴的等待,圓滿的完成了最後一集的播放。就像最後殯儀館老師傅向宿主所祈禱的那長串經文一樣,對於世間萬物,尊重是一種信仰,更加是一種圓滿,感激《探靈檔案》的云云種種。

說回2013年2月份,我們開始籌備一個最具實驗性和爭議性的網路劇,從故事大綱到人物設定,直至演員甄選,箇中滋味絕不是筆端幾字可以概括。有人問我,盲點偵探的角色為什麼會選擇陳冠希,答案十分簡單,因為陳冠希就是陳博涵。在作品的創作中,給予最適合的就是正確的,那怕沿途荊棘,之後仍將收穫理解與認同。

關於靈異題材的實驗性,我們並不將之視為迷信與恐怖的散播,一些網友反映20分鐘的劇集很難看明白,其實不光你們,我們又何嘗不是在探索在前進。以「亞洲鬼王」彭發導演的功力來說,拍出一部捉鬼的片子,必定精彩異常,可我們沒有。《探靈》是打著鬼神的旗號描述了其他的事情,例如我們探討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或者說,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再次審視這個世界。《探靈》的核心是「請對未知,充滿敬意」,影片的最後,陳博涵並沒有刪除檔案,而是留下了「迷信比迷不信更可怕」的語句,說的不就是當下的這個時代嗎?身邊的很多人,沉醉於名利之中,百無禁忌,這是不是一種比迷信更可怕的東西呢。如果您能看見以上的表達,請完整的觀看《探靈》,你就明白,我們所言非虛。

網路劇仍在探索時期,沒有人能夠為之蓋棺論定。我無比堅定的認為,在網路劇的創作上,行者勝於說客。個人希望網路劇千萬不要走回電視劇的老路,電視台是客戶思維,出發點是賣給電視台賺錢為核心,而網路劇是用戶思維,以滿足網路用戶的精神需求為核心,要踏實搞創作,要講網友對作品的「故事體驗」,另外既然是從互聯網出發的作品,就要飽含互聯網的基因和元素,用互聯網的方式去描繪世界解釋世界。此外,請與我們一同探索網路劇的小夥伴們相信,網路劇絕不是電視劇的閹割品或者是平台的衍生品!絕不是!

網路劇的未來不僅要搶佔傳統電視市場份額,更要承擔電視劇所忽略的更多社會責任;對宇宙、未來的開發想像力;社會倫理探討以及對人性終極探索等等。還記得有次在跟貓哥聊天時,談到韓國的《辯護者》《死亡直播》《雪國列車》貓哥說:看看我們還在拍嬉笑打鬧和商業八卦時,韓國的影視產業已經去到了哪個高度。這句話驚醒並鞭策我開始運營「大腦天宮」這個專註於影視項目孵化的公司,希望有一天我們的項目也能脫離以「奇趣、出位」來抓住大眾眼球,而是能抓住觀眾的心,一起沉到更有意義的世界中。懷揣著這樣的信念,我們研發了許多關於未來網路世界、宇宙、甚至靈修覺醒的題材。初心很簡單,我相信網友不只是想哈哈一樂或被流星雨的夢想迷惑,網友會跟我們一起成長,並對人生、未知、甚至宇宙真理具備更多的主動思考。

我們總說,一切來自生活,而高於生活。那麼,從此刻起,我們應當回歸本真。客機失聯、疆獨恐怖事件、平頂山幼女性侵……所有真實發生在你我周遭的事件,遠比鬼神之說妖邪,更甚於它的恐懼。未來,以上種種都將是網路劇集最有基礎的素材,因為,不僅未知,關於善意、溫情、秩序的生活世間,我們都將充滿敬意。

不如回想一番,父母見到孩童長成,擁有自主生存力量的時刻,那種層次及深刻的情感,正是我記在《探靈檔案》完結後的心情,它並不盡善盡美,但它從誠意出發,立求精竭,宛若赤子。


推薦閱讀:

「遇到 鬼打牆 是因為人的雙腿不一樣長」這個說法靠譜嗎?
像電影里那種靈異場景,會發生在現實之中么?
這樣的空間真的存在嗎?
我信是你來看我

TAG:迷信 | 靈異事件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