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印作業之107,章法入門,考慮漢印印面的紅白關係

今天發布漢印作業的第107方,就是這一方:

(漢印「武進長印」)

武進長印,西漢官印,2.31厘米見方,臨摹時請盡量選擇同樣大小的印面。臨摹這一方印,也請盡量在完成前100方漢印,對印面點畫、線條具備一定刻畫能力之後再行接觸。

稍加觀察就會發現,這方印印面跟上一方作業中說的「逼邊」原則有矛盾。為什麼這方西漢官印在印面的四周留出了明顯的紅地邊界,並且,「進」字與「武」字也有明顯的紅地塊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漢印的章法表現中我們應當注意到的「紅白關係」。提到「武」這個字,大家似乎比較熟悉,因為在前100方漢印中第4方作業時出現過這一方:

(漢印作業的第四方「武陵尉印」)

當時講,這種三密一疏也是漢印章法的一個典型特徵,字形基本不做調整,任疏任密,武字字形天然會出現一塊紅地,而武字中的斜線又與印字的斜線、尉字的斜線形成了良好的呼應,而陵字又端端正正地放在那裡,又形成了動與靜的呼應,使整方印看上去動感十足又端莊大方。這是章法處理的一種方法:不做調整。

當然,漢印里還有出現「武」這個字的,比如這一方:

(漢印「武陵守丞」)

注意,這一方中的武字對相應的斜線全部做了方折處理,而經過處理之後,武字處的紅地基本消失,代之的是密密匝匝的排疊線條,整方印在「滿構」原則之下密實安靜,端莊大方。這又是一種章法(字法)處理方法:盤折筆畫,

以上這些在章法上任疏任密、字法上的盤折方化處理,是漢印的一般處理方法,相對樸實,不花俏。

今天我們再看含有「武」這個字的這方作業,我們要開始接觸漢印章法中一個典型的章法處理手段:疏密調整。調整疏密是為了構成印面協調統一的「紅白關係」(關於疏密,還會在以後的文章里多次強調),因此,今天要說的其實就是漢印印面的「紅白關係」。以前無數次在提及章法時提到「疏密」這兩個字,這方印只是其中的一個初級的例子。

我們看,今天這方印中,「武」字因為字形原因,如果不做字法調整處理,就必然有一塊「紅地」出現,如「武陵尉印」中的「武」,如果對字法進行調整,就是填實這一塊紅地,如「武陵守丞」中的「武」,聰明的漢代印人還有他們另外的做法,「武」字保持不動,調整另外的「進」字。

(進字經過調整後出現了呼應武字的紅地)

關於「進」字可以進行的調整有這樣幾種(均選自漢印):

(進字不同的處理方法)

進字常規的字形如上圖中的(1),如果遇到狹長印面需要滿足,會調整為(2)的樣子,如果為了適應字形由包圍結構轉向左右結構可以用(3)或者(4)的處理方法,但本作業中,不僅將進字左右結構處理了,還把右邊的「隹」部的右半邊向上調整,在下面形成了一小塊紅地進行呼應,印面形成了兩塊互相呼應的紅地。整個印面有這兩塊突出的紅地,在紅白關係與隱形邊框處理中,這方印就故意沒有做「逼邊」處理,作用兩個:1、左邊強化了紅,使紅地足以與右邊的紅地相照應、對抗,以保證平衡;2、右邊弱化了兩塊紅地的影響,使兩塊突出的紅弱化、消失在大範圍的紅地中。左右紅邊框起的作用是相反的,但這種相反方向的作用正好使整個印面更加和諧統一。

再說說為啥沒「逼邊」,試想,如果還按照一般的處理,將這一方印處理成「逼邊」的四個字,這一方印那兩塊突出的紅地是不是就會「險」得有些過了,整方印就會顯得不安詳、不端正了呢?儘管顯得古氣了許多,但顯然不夠安詳而略顯猙獰了,這跟漢印的端凝渾厚稚拙氣質是衝突的。如下圖:

(做「逼邊」處理後的效果)

由此看,既做局部的調整(「進」字的調整)讓印面更加活潑有生氣,又在邊界處理上做全局處理,使印面四個白字在印面大面積的紅地中更加安詳、平靜、和諧,有更加合理的紅白關係,古人真是高明啊!

(【老李刻堂】之213)


推薦閱讀:

名家談篆刻,篆刻印章十宜十忌,讓我受益很深
篆刻臨摹:究竟要如何上石?
從米芾對書畫的鑒定方法說說趙之謙一方印蛻的真偽
金庸小說里的印章:《飛狐外傳》
篆刻涉及到的古文字種類,該怎樣查詢?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