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即不是由父母撫養大)的人會缺乏某些某些方面的性格嗎?

我一同學長期與父母分離(她在內地讀書,父母在香港)從小是外婆養大的。


米粒媽有一天搭朋友的順風車,車上還有一個乘客,是朋友的鄰居。路上她們聊起各自的孩子,女人嘛,你知道一聊起孩子就沒完沒了。

那位鄰居,就叫她Z姐吧。Z姐的兒子今年15歲了,被送到一個浙江山溝里的私塾,說是注重培養孩子的心靈成長,完全不同於體制內學校的那種唯成績論,20個老師圍著十幾個孩子轉,有利於培養孩子性格,發展素質教育,將來直接出國讀書。

說起兒子,Z姐說小時候這孩子就不省心,幼兒園就換了3個,一開始在XX部委幼兒園,還是託人托關係進去的,結果三天兩頭打架不合群,完全不配合老師,被全班孩子的家長寫聯名信給園長讓勸退。實在呆不下去又換了某區重點幼兒園,還是一樣,不到一個月就被老師說這孩子不能在他們幼兒園待了,還是回家好好教育。後來又換了個雙語私立幼兒園,反正幼兒園這三年都是賴著上下來的。小學送去了海淀外國語寄宿學校,孩子雖然自理能力還可以,但是學習完全不聽老師的,上課不坐著,滿教室亂跑。張姐說自己真是費盡了心思,在那兒賴了三年上不下去,又轉學了,反正小學又轉了三個學校,被折騰得心力交瘁。初一上完又休學了一年,學校讓孩子在家休養。說到這裡,Z姐對我們說:「現在休學也很常見的對吧?休學一年也好,放鬆放鬆。」我和朋友都不知該怎麼回答,休學好不好我不知道,但讓正處於學齡的孩子在家待一年,不知怎麼續得上後面的學校教育。

聽到後來朋友終於忍不住說:「我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您有沒有想過,孩子這樣的表現就是因為您一直把他送寄宿學校,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呢?」

「我兒子從3歲起上幼兒園就寄宿了。唉,其實這兩年我也反思了自己,可能真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過現在他那個私塾真的特別好……」Z姐又開始說現在那個私塾是如何如何培養孩子心靈的。

我一直在後排聽著沒插話,心裡卻為這個孩子默默滴血,他的媽媽聽上去為了他耗費了無數心血和金錢,卻不知道自己從一開始就做錯了。

Z姐說到後面傷心處都哭了起來,「我為了兒子真是付出太多,我和他爸工資都不高,想著為了孩子什麼都值得,把他送到最好的私立學校,孩子到今天卻這樣……去了浙江後一個月也不主動給我打一個電話……但凡孩子能有出息,我死了也願意啊……」

我們都不知該怎麼安慰她,我在心裡想:你都願意為了孩子去死,可為什麼不能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好好陪伴他呢?

確實,我們周圍有很多父母,總想著把最好的給孩子,自己省吃儉用給孩子買最高級的吃穿度用,上最好的學校,請最好的老師,為此不惜拚命加班在職場奮鬥。要麼把孩子完全托給老人,要麼把孩子從小送到寄宿學校,自己只管給錢就行。這些父母有的是真不明白陪伴的重要性,還有一小部分是真的嫌帶孩子麻煩,想著送到寄宿學校老師一切都管,自己偷個懶圖個輕鬆,還能繼續掙更多的錢給孩子,以補償自己的內疚。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更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養料,父母的陪伴是老人、老師、或者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

Z姐的兒子從3歲起就與父母聚少離多,之所以有如此種種表現,絕對是由於從幼兒時期就缺乏父母的陪伴,表現出了典型的對抗型人格:焦慮、反叛、不合群、冷漠、狂躁、無法遵從集體生活規則,缺乏安全感。

米粒媽小時候家附近有那種全托式的幼兒園,就是一周接回家一次,平時全在幼兒園吃睡。剛上幼兒園時我天天哭得撕心裂肺,飯也不肯吃,中午睡覺我絕不肯躺下,後來一走到幼兒園的那條巷子我撒丫子就往回跑,誰也追不上。我媽被我折騰的上班遲到了好幾回,後來還是她認輸了,把我轉了一個稍遠一點但是天天可以接回家的幼兒園。到現在我媽還說,你那會兒那麼小咋那麼倔呢?怎麼都不肯去。我心說,你哪知道,被鐵門關進幼兒園以後,那種被全世界拋棄的絕望,我現在想起來都心疼小小的自己。

米粒媽有一個自己家開公司的朋友,有次讓我上他們家去給她兒子輔導英語,她兒子在海淀外國語上二年級(海淀外國語又中槍- -),各門功課都非常差。剛進屋沒兩分鐘,那孩子拔腿就要跑,他媽從書房外面把門反鎖了不讓他出來,說讓他好好聽課。結果那孩子一直滿屋亂跑,不肯坐到座位上,我說什麼他都不聽,還說「有本事你來抓我啊」。我簡直無語了,最後只好讓朋友開門,我說:「你家兒子我真的沒法教,完全不聽啊。我雖然不是多高明的老師,但我估計你請再高明的老師也無濟於事。」本來是特熟的朋友我也就直言不諱了,「孩子這麼小不應該送到寄宿學校,你們應該自己多陪陪孩子,孩子的基本行為規範還沒有形成,怎麼能好好學習呢?」 朋友說:「我現在也有點認識到了,可是今年那麼貴的學費已經交了,總不能現在轉學吧。再說我們平時也太忙,晚上沒時間教他。」

誰知道有多少孩子,因為父母太忙、或者其他種種借口就被拋給親戚或者寄宿學校的老師。真的,說得嚴重點,就是毀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就好像是孩子生根發芽的土壤,當他還是個小幼苗的時候就把他連根拔起,移植到別的地方,多半無法成活。縱然有再名貴的營養液培植,也無法和那些「土生土長」的樹苗一樣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說到陪伴的重要性,不得不提一下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的獼猴實驗:

哈洛把剛出生的小獼猴從猴媽媽身邊強行分開帶到實驗室,在實驗室里為小猴準備了兩隻代理母猴:一隻由鐵絲纏繞而成,胸前掛著奶瓶,食物取之不盡,另一隻布做的母猴,什麼也沒有,乳房裡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按照「小孩兒有奶便是娘」推斷,估計小猴會親近鐵絲母猴,可事實則不然,小猴不到餓得迫不得已都不離開絨布媽媽,一吃完奶就趕緊找絨布媽媽。小獼猴與母猴之間肢體的接觸凌駕於吃奶的生理需求之上——只有有飲食需要時,它們才去找鐵絲媽媽,其餘大部分時間則依偎在布料媽媽的身上。

後來,實驗中這些獼猴成年後回到猴群中,基本上都表現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各種心理問題,發情了也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讓其人工受孕生下孩子後,或殘忍地虐待孩子、或直接咬死。哈洛於是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他製作了一個可以動的代理母猴。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們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或許哈洛的實驗有點過於殘忍,實驗中呈現的景象令人心寒驚恐,卻凸顯出親密情感對於生命的重要,我們的需求遠不止飢餓,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的不可或缺的成分

心理學中依戀理論是這樣說的:

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係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戀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相反,一個得到愛的孩子長大後不僅相信父母愛他,而且相信別人也覺得他可愛。」 這種「內部工作模式」在孩子以後的其他關係,特別是成年以後親密關係和婚戀關係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早期親子依戀的質量會對個體的人格和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

所以陪伴孩子不只是為了多教孩子認字、閱讀什麼的,有時只需要你在那裡,孩子能看到你,TA就有安全感,一個擁抱、一個親吻,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幼年時期成長在充盈的愛與關懷裡,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就能幫TA建立起最早的、和一生的自信,長大後TA才能帶著滿滿的愛去迎接這個世界的風風雨雨。

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可是很多人卻忘記了最根本的陪伴,為眼花繚亂的教育理念所迷失。育兒中出現的一切問題,比如孩子愛搗亂、不聽話、沒禮貌、不愛學習、叛逆,幾乎都可以從最基本的陪伴和溝通去解決。不管多大多難的坎兒,有爸爸媽媽陪著你一起去面對,因為你,就是孩子最初的底氣,和最後的港灣。


我覺得,最大的感受就是缺乏安全感吧,特別是在情感方面,對任何需要來自別人給予自己的感情都不敢去百分之百的依靠和相信,然後自己就會變得比較脆弱,因為沒有可以依靠的愛的來源,說白了,自己也不願意去相信。


會存在缺陷;

1、自我存在的意義,無法找到準確定位;

2、缺乏來自父親的強硬、包容、獨立和自信;

3、缺乏來自母親的柔軟、安全;


我覺得我好像沒有缺少什麼性格,我特別獨立。我的父母是普通的農民工,沒什麼文化,從我小時侯開始就在外打工,有記憶以來,父母陪伴的時間不超過5年,一直都是爺爺陪伴著我成長。從高中開始一直在外求學,從那時候開始,我有了記賬的習慣,我會把我和他們區別地非常開明,他們給了我多少錢,我如何花掉全部都記得清清楚楚。說起來有點心酸,20年的成長里,每一個重要階段,他們都沒有見證。陪伴的時間太少,溝通也成問題,溝通不了就乾脆不聯絡。我很敏感,會想很多,也就會把我們分得更加清明。我會把我很多秘密和生活中的遇到的人和事吧啦吧啦講給我的爺爺,我甚至只敢對著爺爺哭,因為只有爺爺是唯一懂我的。其實,老實說,對於他們還是有些許埋怨的。我今年只有20歲,但是我不想談戀愛,不想結婚,不想生小孩,因為我害怕我也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做不了小孩子人生中那個傾訴秘密的第一人。父母真的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 ,對於為了我和弟弟辛苦打拚的父母,我還是感激的。


安全感

從我上小學起,爸爸因工作問題不能陪伴我。整個小學、初中的過程中,我最怕被人欺負(雖然很少發生)。但我有時仍然惶惶不可終日,心裡總是幻想:如果爸爸在家,我肯定不會害怕。雖然媽媽一直陪伴著我,但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爸爸的角色不能被替代。


缺乏安全感,敏感以及不自信


我覺得影響很大,孩子會變得不自信,內向,孤僻,比如我。寄養家庭的態度也影響很大。

我老公說他的童年很幸福,很想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我說我一點也不覺得童年好,現在更幸福。

____回憶分隔線___

幼兒園時期父母去外省做生意,我寄住奶奶家,每天都望著村口,盼他們回來,經常跟爺爺奶奶說我做夢夢到他們回來了。

一年級住舅媽家,舅媽對我一般般,但很疼她的外甥。我父母走前買了火腿腸,舅媽就放抽屜里,我不知道那是他們買的,也不敢吃,她外甥偷拿出來吃還叫我也拿一根,印象深刻。後來我爸媽買的椰樹椰汁也是,舅媽就放在那裡,沒想過給我喝,她外甥倒是隨便拿來就喝了,畢竟小孩子最敏感了,舅媽對他好他就膽子大了。

偶爾也住阿姨家,就是我媽的姐姐,真的很羨慕我表哥表姐們,他們有玩具有影碟片,有父母的陪伴,我什麼都沒有。有時候晚上想著想著就會哭。

二年級我就回村裡小學讀書了,同學經常買零食吃,奶奶不會給我零花錢,我就帶包速食麵捏著吃,把早飯錢省下來買零食,後來每天胃疼。

三年級,我媽在家備孕,那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時光了,我媽每天一大早就起來給我做早飯,中午晚上回家我媽都在。

後來我弟弟出生了,經常感冒,還差點得肺炎。那時候的日常是,我早上出門,中午回家家門禁閉,我媽又帶我弟去住院了。那時候特別不愛去奶奶家吃飯睡覺,堅持要睡自己家,就是每天睡前上廁所都很害怕。

再後來,我媽可能是帶孩子太累了,就經常對我發脾氣,我就覺得我媽不愛我了,有了第一次離家出走,去外婆家,5個公里,夏天中午。

一直到初三我都覺得我媽不愛我,就算她平時對我很好。

噢,初一的時候我去城裡上學,也有住我阿姨家,她也是脾氣不好,經常叫我幫忙拿什麼東西給她,我沒有馬上找不到就說我笨,我表姐也說我笨。那又不是我自己家我哪能那麼快就找到呢?我大學之前一直很怕她。阿姨的老公,我叔叔,每次帶朋友回家吃飯都要說我和表哥考初中的事,說我考得比他兒子差,就上了個xx學校。因為我那個是剛辦幾年的私立學校,分數線低一點。後來我偶爾去他家吃飯碰到他有朋友在場,也要說,說了三年,最後中考成績我比他兒子高三十分。

講了一大堆廢話T^T


我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是跟爸爸媽媽一起的 之前在親戚家借住過 幼兒時期是外婆帶大的 從初中就自己住了外公外婆偶爾會來陪我 高中開始住校 大學也是 每年寒暑假會跟爸爸媽媽一起 真正跟爸爸媽媽待在一起六年我覺得我很幸福 到現在我都認為不尊重父母


對於我個人來說影響是極大的

從小,就缺乏愛,缺乏安全感。

在小學,老師叫我們寫爸爸媽媽的作文, 看著別的同學都有那麼話可以寫,

而我,什麼關於爸媽的記憶都沒有。

那些經典的下雨送傘、生病背著去醫院,全是靠我平常的作文積累,看作文書來的,不然我根本不知道還可以寫這些。

別的小朋友都有父母接送,而我沒有,我只能自己走回家。

別的小朋友下雨都有爸媽送傘,而我只能等雨停。

我只是想要一個有爸媽陪伴的童年,我又做錯了什麼?

因為爸媽不在身邊,自然是寄人籬下的。 從小就寄人籬下,生怕別人把自己趕出去,不敢得罪伯伯家的姐姐,什麼事都忍著,因為被趕出去了,我也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了。

或許因為這些事情,從小就比別人更懂事,變的很敏感,沒有安全感。這種性格到現在還影響著我,只能得過且過。

因為生了弟弟妹妹,他們要回來讀書,所以爸媽就打算回來。

那我呢? 這樣又把我置於何地,我不是也要讀書嗎,為什麼不回來看看我呢?

回來了,自然帶弟弟妹妹的任務就在我身上了,憑什麼?把我當成什麼了,你想回來看就回來看的一隻狗嗎?你一回來我就要為你帶孩子嗎?

我承認,我的學費、生活費是你承擔的,

但是你根本就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你給過我一點愛嗎?

就寫到這吧,不想揭自己傷疤, 或許你們會認為爸媽一定有她們的原因,這種我從小到大不知道聽了多少,不用說了

謝謝您了


會的,真的會,還很嚴重!


推薦閱讀:

留守兒童有沒有典型的性格缺失?
學齡前小孩「偷」拿東西,該怎麼教育呢?
怎麼切實解決留守兒童之殤?
留守兒童問題有什麼可行的解決路徑?有哪些卓有成效的公益組織?
留守兒童性格成長。?

TAG:教育 | 成長 | 留守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