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名被改得很low?
無力吐槽題主了。
以焦作為例:夏朝屬冀州,稱覃懷地。商及西周屬畿內地,分屬雍、邗、溫三國。東周為晉南陽地,戰國時屬魏、衛二國地。
秦屬三川郡,西漢屬冀州河內郡。東漢屬司隸部河內郡。三國屬魏國冀州河內郡。晉分屬司州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南北朝分屬司州河內郡、滎陽郡。後魏分屬懷州河內郡、武德郡、司州汲郡、東恆農郡。隋分屬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唐分屬河北道懷州河內郡、河陽三城使孟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鄭州滎陽郡。五代分屬懷州、孟州、鄭州、開封府。
北宋分屬河北西路懷州河內郡、京西北路孟州、京西路鄭州奉寧軍制、京畿開封府。
元分屬燕南河北道懷慶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明分屬河內布政使司懷慶路及開封府。[9]1913年,河內縣改為沁陽縣。1927年沁陽縣東部划出,成立博愛縣。1945年9月8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月改為焦作縣。1949年10月15日,改為焦作礦區,劃歸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
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焦作礦區劃歸河南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6年7月9日,改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1959年12月1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
1960年8月15日,撤銷修武、博愛兩縣建置,併入焦作市;撤銷溫縣建置併入沁陽縣。1961年10月5日,恢復修武、博愛、溫縣建置,歸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74年1月19日,焦作市屬河南省和新鄉地區雙重領導。1982年3月,焦作市劃為省轄市。1983年9月1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6年1月,溫縣、武陟、孟縣、濟源、沁陽五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濟源縣改為濟源市。1996年6月,孟縣改為孟州市。1997年,濟源市歸河南省直接領導。懷慶,是一個歷史上的行政區域。元設懷慶路,明清為懷慶府,府治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明轄六縣,清轄八縣。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存縣。地理範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濟源市和新鄉市的原陽縣所轄地域。
地級市源自地區行政公署與駐地所在(或其他)市(與縣平級非縣級市)或縣合併設市而來。在此之前,我國《憲法》裏只有自治州是二級廣域行政區,專門管城市的行政區只有市,範圍基本都極小。但我國古代,郡、州、府都當過廣域行政區,負責管理一大片區域,並不專門管城市。所以二者地名並沒有嚴格的一一對應的傳承關係。
所以,以焦作為例,並不是懷慶改名叫焦作了。而是懷慶府撤銷了,焦作地級市逐步管轄大致等於懷慶府的區域。類似的還有「長安」問題,長安一直是縣級行政區,從未改名。
題主幾乎避開了所有改名失誤的城市。我來告訴題主和大家,真正改錯了的地名有哪些。
四川省:
四川省越雟縣改名越西縣(國務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呷洛縣改名為甘洛縣,
貴州省
婺川縣改名務川縣;鰼水縣改名習水縣
(以上變動均系國務院1959年1月31日批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婼羌縣改名為若羌縣(國務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和闐專員公署改名為和田專員公署,和闐縣改名為和田縣(國務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于闐縣改名為于田縣(國務院1959年8月3日批准)
青海省.
亹源回族自治縣改名為門源回族自治縣(國務院1959年4月30日批准)
江西省:將尋鄔縣改名為尋烏縣,虔南縣改名為全南縣,大庾縣改名為大余縣,雩都縣改名為于都縣,新淦縣改名為新干縣,鄱陽縣改名為波陽縣(這連讀音都改了,太扯淡了!還好2003年12月17日恢復了舊名),新喻縣改名為新余縣。(1957年2月9日國務院批複)
1956年黑龍江省將鐵驪縣改名為鐵力縣,
湖南省:
酃縣改炎陵
重慶市:
石砫縣改名為石柱縣。(1959年6月16日國務院【國內曾字第174號】批複)
重災區/慘案:
國務院1964年9月10日國內字第403號文件批准後,盩厔縣改為周至縣,郿縣改為眉縣,醴泉縣改為禮(繁化易混為「禮」)泉縣,郃陽縣改為合陽縣,鄠縣改為戶縣,雒南縣改為洛南縣,邠縣改為彬縣,鄜縣改為富縣,葭縣改為佳縣,沔縣改為勉縣,栒邑縣改為旬邑縣,洵陽縣改為旬陽縣,汧陽縣改為千陽縣。
以上基本屬於既想簡化地名用字(實際上大部分並不需要簡化)又懶得發明簡體字,於是領導拍腦袋決策,從他認識的漢字裏選了幾個同音字進行代替的例子。這種用「合併字」更改地名的行為極大地損害了地名文化,割裂文化傳承,是一種「流氓雜交文盲進行瞎指揮」的官僚主義行為。
另一種錯誤雖然主觀上輕一些,但是也屬於拍腦袋決策。那就是用一個區域的功能、自然風光名勝古迹、經濟特點、方位進行命名;往往導致名稱側重點過於狹隘,並不能更好的描述這個區域。這種地名偏激、狹隘、重複、歧義大。
例如:
「城區」、「礦區」、「郊區」、「南郊區」、「濱海新區」(作為市轄區,不加行政區類別的名字豈不成了「濱海新」?)、黃山市(徽州文化底蘊深厚,黃山二字描述太過片面)。
還有一種屬於沒文化加犯懶,那就是直接把「單字地名」結尾的行政區劃類別名算作地名的一部分,然後在行政區劃改制時在其後直接加新的行政區劃類別名。雖然歷史上有過先例(例如X州市),但由於我國絕大部分地名已經不是單字,再出現類似問題完全沒必要重蹈覆轍。
例子有:
輝縣市、贛縣區、梅縣區、津市市;縣級以下的有各種叫「X鎮鄉」、「X鎮鎮」、「X鄉鄉」的情況。焦作-懷慶:民國時期廢府,所以明清時期的懷慶府被撤銷了,省直管縣。焦作這個地名在明朝以前就有了,「作」是「作坊」,因這裡挖石取煤的窯業頗多,圍繞窯業的發展,相繼出現輔助工人生活的作坊以及挖煤取炭的作坊很多,到近現代逐漸以礦業而發展起來,頗像石家莊、鄭州這種以近代鐵路發展起來的模式,其實和懷慶並無直接關係。
南京-金陵:金陵是南京的別稱,來源於金陵山,並不是正式區劃名字。秦朝建立後只有五代十國的南唐叫過「金陵府」算是正式名字。其他的諸如丹陽郡、升州、江寧府、建康府、應天府都叫過。明朝以順天府為北京,應天府為南京,南京也就由此而來。
開封-汴梁:開封之名始於西漢,原名啟封縣,屬河南郡,取「啟拓封疆」之意,後避諱漢景帝劉啟的名字,改為開封,不過當時只是縣級,還不是郡/府級。汴梁是個俗稱,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的名字,只有元朝短暫叫過「汴梁路」,算是正式的名字,唐朝時這裡叫汴州,又因為戰國時是魏國國都大梁,所以叫汴梁,五代十國時汴州改名開封府,延續至今。
蘇州-姑蘇:姑蘇也不是正式行政區劃名,是個別稱,據傳說是上古當地人土語的音譯,而蘇州的名字就是來源於姑蘇之名,秦漢稱為吳郡,隋朝罷天下郡,改郡為州,以姑蘇之名改為蘇州,宋朝改為平江府,元朝改為平江路,明朝改為蘇州府一直到清末民初廢府。另外現在蘇州市有姑蘇區。
總結:你所說的地名,很多只是別名或者雅名,並不是歷史上長時間存在的正式名稱。也正是因為現在不用你才覺得雅。實際上現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名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出處,只是級別不同而已。像蘇州、開封、焦作這種名字都是古人起的,是不是土鱉你可以去問古人為什麼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影視劇作品、古代文學作品經常會出現這些辭彙,題主會不自覺把姑蘇同許多美好的詩句和場景相聯繫,進而覺得這個名字也好聽。這些名字可能在當時也被人廣為詬罵的,比如「臨安」。而現代的名字,你多半會與現在當地的經濟情況和人文風俗相聯繫。假如古代開封叫開封,現代叫汴梁,題主同樣會覺得開封好聽汴梁太low,開封以前還叫東京呢,憑什麼你覺得南京不好聽東京就好聽。。。
還有一部分就是古代這個地方和現在不一樣。比如你舉的例子焦作,不是別人把名字改了,而是懷慶府的府衙原來壓根就不在現在的焦作市。因為題主是個m?i ku fi v??,這還需要解釋嗎?
吾乃包頭呂布也,吾乃石家莊趙子龍也,吾乃運城關羽也,吾乃三里店魏延也,吾乃臨沂諸葛亮也,吾乃保定張飛也,吾乃駐馬店袁紹是也!!!
徽州是最大慘案。
不知道。反正替俺們老家漁陽叫屈。改名字之後,大多數人還不認識那個字。不過是前朝改的,與本朝無涉。
不一定啊,比如說集美,它原先屬於同安縣的一個小村莊,地處東溪至石潯入海處,其海灣稱潯江,潯江西岸延續到這個村莊已是末尾,村莊因此得名潯尾,後雅化成集美。
焦作的問題很好解釋啊,因為古代的時候焦作只是偏遠山區罷了,比較有名的就是竹林七賢的居住地,你自己可以想那得是多偏僻。而近代開始,焦作是因為地下發現了大量的煤,由此引來了英國人來此建礦,從而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居住區。你可以理解為就是英國人來到焦家村生活居住,從而使這個小村不斷擴張規模,最後成為了原懷慶府的核心地域。而原懷慶府的核心區域在現在沁陽,沁陽這個名字足夠有韻味了吧。
另外,金陵改南京有什麼難懂的么?永樂帝遷都北京,原都城自然應該改名叫南京。
開封可是自漢開始就叫開封的。
蘇州隋以前稱為吳郡,隋時,因成為有座姑蘇山,而改名蘇州,但是從未改名叫做過姑蘇。姑蘇只是雅稱,並不是正式名稱。
廬州--合肥,想一下許嵩的廬州月
我很喜歡即墨。多好聽~長安也比西安好聽。
推薦閱讀:
※[每周讀書 六十九] 譚伯牛——《戰天京》
※一個「富二代」國軍飛行員的抗戰:陳懷民駕機與敵同歸於盡
※妖術!或是報復?一樁發生於七百年前的鬼案
※像是小時候,偷偷打開了姥姥的抽屜
※一塊玻璃的神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