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品牌溢價?

能舉幾個實例嗎?


品牌溢價,就是通過一串高大上的故事,串起稀缺的特質,促成對用戶對品牌的嚮往。

(原創多實例 純手打)

很久以前,4A的前輩說,品牌有三個維度: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

很多品牌沿著這個路徑取得成功:廣告or公關取得知名度,與客戶互動維繫口碑取得美譽度,花式「飢餓營銷」讓粉絲產生主動傳播和轉介,可說是忠誠,最終成就了品牌,這其中效率最高的算雷軍的「小米」。

小米成為了強品牌,那麼問題來了,強品牌是否有高溢價?

現實是殘酷的,1999元成為小米手機一直無法突破的價格天花板。(聽說雷布斯下個月要發3000元的新機,拭目以待)

品牌強 ≠ 品牌溢價?

被現實打臉,只能嘗試在身邊尋找溢價品牌的特質:

精緻感

這是個很虛無的詞,可蘋果的產品的確給人帶來了這種感覺,精緻感來自設計,也來自工藝,甚至來自體驗它的環境中營造的氛圍,我想這也是蘋果花大價錢做實體店的一個原因。於是乎,環境也可以賣錢!

二十年前,當汽車第一次擺在玻璃幕牆的4S店裡時,汽車這個品類彷彿有了精緻感,只是現在,山寨的蘋果商店甚至比4S店更精緻。

原材料

日式料理總是先介紹菜品里的魚來自深海;雪花牛肉,鮮切還冒著熱氣;米飯是山間生長,泉水烹飪。

對優質的追求已經快把人逼瘋,以致小米4發布的時候整場都在講「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

賣車人早就從鋼板進化到了鋁製車身、無縫焊接;還把iPad裝進了真皮包覆的中控。

背書人

代言誠信危機的年代,總還是要有人來做信用背書,只是背書的可能是某位大咖、高知的用戶,又或者是一個廣為傳播的娛樂節目,節目本身建立傳播,節目里親身體驗產品的仍是那位大咖,他喝的是品牌,穿的是品牌,順手用品牌發了一個帶小尾巴的微博,讓同時在用那個品牌刷綜藝的我產生無限意淫...

差異化的賣點最終被牢記:充電五分鐘、通話2小時

舶來感

華為P9:德系萊卡雙攝像頭,倫敦首發。

英國毒(中毒)德(德味)大(大師)學(學習了)的同學也high了。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原來不只在中國,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崇洋媚外看來不是劣根性,而是人類的天性。

依稀可以摸到「溢價」的脈絡,古人早就說過:物以稀為貴。這所有的表達的都是一種稀缺。

稀缺本身並不值錢(參考鳳姐和papi醬的差別),值錢的是對稀缺的嚮往。就像股票的「溢價」,代表的是對未來的嚮往。

溢價的品牌,都擅長通過一個美麗的故事,串起稀缺的特質,促成對它的嚮往。

再多看一眼華為P9的海報

萊卡雙攝/斯嘉麗女神/自拍/美cry

繪畫,視覺,可以賣錢;

音樂,聽覺,可以賣錢;

精緻、美,是一種感覺,感覺可以賣錢。

「充電五分鐘 通話兩小時」,說心裡話,對OV大廠(oppo/vivo)我是不感冒的,可抬眼一看16年的手機市佔率,它倆的出貨量已赫然超過蘋果和小米,毀三觀啊,曾經「山寨」的存在......

看了看OV的配置,再一次震撼,同樣硬體檔次,小米賣1500,OV賣2500,不知不覺中OV已成為有溢價的品牌。

活在互聯網上的人,參數黨、配置黨,習慣了免費文化,厭惡一切暴利行為。

還有一群人是感性的,不需要互聯網上的評測,憑人生的經驗生活,一個爆點就能打中。

卡西歐TR系列相機,靠著實時美顏自拍一個功能,風靡娛樂圈,那可是賣6000塊錢一台的傻瓜相機。

又想起了oppo「廠妹機」的昵稱......

貿易差價來自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但在這裡,配置這個信息不需要對稱。

曾經以為,世界要被互聯網一統江湖了,忘記了這樣一群人。

她們對品牌來說是幸福的存在。

回頭看OV的營銷:傳統媒體深度覆蓋、一線明星代言綁定、差異化賣點的持續灌輸建立品牌,運營商渠道和線下櫃檯強硬的價格堅持,讓「廠妹」們相信了OV想表達的故事。傳統的干法依然行之有效,只是先前大家沒發現,原來「廠妹」們在中國有那麼多,並且,她們現在有消費能力...

還有一群人在買smart,它是款三缸、2人座的難開的小車,但是漂亮,好停車,還跟賓士在一個展廳銷售......

最後再聊一下性價比,理科生特別愛糾結這個詞。

性價比 = 性÷價格

我們常常把 「性」 等同於 「性能/配置/跑分」 ,「性」還包括 「性格、質感、對美好的嚮往」這些「社會價值」。

所有賣的貴又賣的好的商品一定是性價比最高的商品。

譬如女人買Lv,在她們的價值觀里,那是最值得消費的性價比......


前兩天琢磨Moleskin這個牌子的筆記本的時候,就覺得可以用廣告、推廣費用比Direct Labor + Direct Materials,作為一個指標:Bigelity ratio


通常一件有品牌的商品,其價值由兩部分組成:功能性價值+用戶心中的情感價值。而後者就是所謂的「品牌溢價」,它是一種由心理決定的價格。

但這種心理價值並非是虛無縹緲的,我理解為是消費者在為未來可以預見的利益提前買單。因為企業為了維護品牌的價值,一方面會更有可能保證產品與服務質量,如此便相應減少了消費者的潛在風險;另一方面品牌會替商品塑造社會符號價值,比如表達使用者的身份、態度等,這樣便能幫助用戶在低成本付出的情況下展現自己。

生活日用品中的品牌溢價較為常見也容易理解:比如服飾,同樣材質的T恤,打上品牌標識,放在正規的渠道售賣就能比它的「窮兄弟」賣得貴。


看到這個就職業病地想到「商譽」!

會計上的術語,比如,在企業股權收購時,花了1個億,但被收購的企業凈資產只值3000萬,多花這個7000萬就是商譽。當然商譽此時並不確認。

舉個例子,你要買下可口可樂公司,但是可口可樂的生線,產品,技術各項資產會遠遠低於收購價格,為什麼還要搶著買?可樂這塊招牌就是溢價。

回答有點跑偏了…


同樣材質的類似商品,是某個知名品牌的就貴一些,不是的就便宜好多,但是就商品本身來說,它們的造價用料甚至設計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品牌所以貴……

建議搜索,各種百科上都有詳細解釋。


品牌的本質是溢價?還是區別?

產品溢價的原因是稀缺和渠道不同

所謂溢價是指定價高出正常競爭條件下市場同類產品價格,溢價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的稀缺和渠道不同。例如手機剛剛出現時候摩托羅拉牌大哥大(模擬機)能賣幾萬元正是因為稀缺,但隨著技術門檻降低其價格也越來越低。如果手機品牌的本質是溢價,那麼手機價格應該越來越貴,而事實正好相反。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提倡天天低價的沃爾瑪就不應是成功的品牌。同一品牌的啤酒,在超市渠道賣3元,而在KTV賣10元,這難道也是品牌溢價嗎?所以說品牌品牌本質是溢價、是為了讓商品賣得更貴完全是一種謬誤。

品牌的作用就是區別

古人在生產活動中,在自家牲畜的屁股上烙下印記,目的是為了區分各家的牲畜,這就是品牌的雛形。書畫家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蓋章也是為了留下自己的印記,是為了證明作品是本人的,以示區別。現在的各類商品之所以冠上不同的品牌名稱,其本質也是為了區別。

品牌的作用就是方便消費者選擇

其實產品品牌也只是一個名稱而已,消費者在同類產品中選擇品牌的理由是因為這個品牌貼著結實耐用、價格便宜、時尚、懷舊、美觀……的標籤。品牌只有在顧客心智中貼上了標籤才會產生作用,品牌才有了價值。

NIKE的運動鞋價格高,那麼最初創建NIKE品牌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價格嗎?當然不是,NIKE從創建起品牌的定位就是體育明星穿的運動鞋,是通過差異化概念把NIKE和其他運動鞋區別開,以便於喜歡運動的消費者選擇NIKE,而不單單是為了提高價格。顧客購買奢侈品賣的也不是因為品牌名稱本身,是因為它貼著代表著財富、高貴等標籤,成為顧客彰顯身份的選擇。所以品牌起到的作用就是為了方便顧客選擇。

溢價只是品牌的結果之一,絕不是品牌的本質

因為溢價只有在消費者選擇產品的情況下才可能產生的,如果消費不選擇就毫無意義,又如何賣的更貴?就更談不上溢價。而品牌解決的正是在競爭的環境中讓消費者選擇產品,並且能夠成為顧客的優先選擇。


保暖內衣,同樣的成分同樣的工廠代工貼牌生產的,我們公司的才賣159一件,某知名男裝品牌659一件。同樣的還有男士內褲,我們的賣39一條,他們的69一條。

多出來的500塊和30塊,就是品牌溢價。

當然,知名男裝品牌的消費定位就是中高端,店鋪也是跟中高端商場走的,成本肯定要高一些。


品牌溢價在某個層面講,就是利潤的意思

利潤=價格-價值(成本)

例子:牛逼的品牌策劃,把德國的某刀具或某設備,硬吹;再乘勢「德國工業謹慎風」硬拉;再做點促銷小手段(拉高價格打折)硬銷

最終,一把10塊錢成本的菜刀,原本打算賣49元,通過畫大餅賣到了199元

最終產生溢價140元

不知該回答是否正確,純手打


純手打


大眾集團旗下的保時捷卡宴,奧迪Q7,大眾途銳,這三輛車是同一個平台,同一個工廠生產,性能也差不多。但是配置接近的車型卡宴比Q7貴十多萬,比途銳貴三十多萬。這就是保時捷的品牌溢價。


推薦閱讀:

隨大流
Shwan的讀書筆記(3)——《通往奴役之路》
【認真想】人生百態,人生也理應百態
理性疏忽與離散選擇:多元Logit模型的新基礎
論文大燜鍋:NBER 定量空間經濟學綜述

TAG:估值 | 投資 | 品牌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