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蹄下的秩序——小威爾士的大歷史(二)
2017-12-12 鄭三發
本文為史圖館專欄約稿,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史圖館立場無關。
12世紀的威爾士史學家吉拉德(Giraldus Cambrensis ,1147-1223 )是如此評價他的同胞的:「威爾士人是一群軟弱、懶惰、生活混亂又殘忍的野蠻人,是低人一等的民族,急切地需要文明價值觀的良藥。」但是這個只有四分之一威爾士血統的作家,同時也是聖大衛茲教區獨立運動的代表人物,更是威爾士獨立起義的領袖之一。
在處於中世紀盛期的十二世紀,Wales這個盎格魯撒克遜用詞取代了羅馬時期對威爾士人的稱呼,而對威爾士人的鄙視心理則隨著英格蘭文化的滲透日益增長。即使是最偉大的征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於威爾士的征服和同化是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包括了流血的戰爭和不流血的陰謀,秩序和強權,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
1066年,征服者威廉的軍隊橫渡英吉利海峽,在黑斯廷斯擊敗了哈羅德二世的軍隊並殺死了他,隨即威廉加冕為英格蘭的國王。十一世紀的諾曼人,在英格蘭,南義大利,希臘和十字軍東征中叱詫風雲,高效的諾曼軍事集團以驚人的速度征服了大片領土,同時也帶來了自己的政治、文化以及典章制度。這一集團中,尤其以編纂了《末日審判書》的征服者威廉為甚,諾曼人野心勃勃,試圖徹底將「不列顛的殘留」從這片以它命名的群島上抹去。
諾曼人在1080年穩固了國內局勢後,騰出手來開始了對威爾士地區的征服和「拉丁化」,儘管威爾士的領主一直臣服於英格蘭,但顯然國王並不滿足於這種盟友形式的附庸關係。威廉去世後政局的動蕩使得征服腳步放慢了,直到亨利一世繼位結束了混亂的局面,威爾士分裂為邊地和威爾士區兩部分,邊地大體上為如今的德維德地區,由國王授予爵位的領主掌控,而北方的威爾士區則由威爾士地方統治者控制。國王對邊地的掌控力度如何?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亨利一世的兄長羅貝爾,在爭奪王位戰敗後,便被長年關押在邊地區的加的夫城堡——格拉摩根郡的首府。
諾曼人的軍事藝術不僅體現在動態戰爭上,在表現在靜態防禦工事上。從諾曼底王朝到金雀花王朝,歷代統治者在威爾士境內建立了大大小小600座城堡和據點,僅僅愛德華一世一朝便在威爾士的防禦工事上開銷了17.5萬英鎊。伴隨著這些城堡的建立,更苛刻的稅收壓在威爾士人民的肩膀上——與此同時,對內殖民在威爾士境內轟轟烈烈地展開。以堡壘為據點的市鎮被建立起來,來自英格蘭的投資者和投機者開拓莊園和領地農場,傳統的威爾士城市裡也出現了英國區。(Englishries)這些殖民的標誌伴隨著嚴酷的諾曼枷鎖,逼迫威爾士人不得不承認被征服的事實。
另一套相對而言的「懷柔」政策也在同步推進, 諾曼人解散了威爾士教會,將威爾士劃分為四個忠誠於坎特伯雷的教區,並任用諾曼底和英格蘭地區的修士擔任教職,一方面刪除威爾士聖徒的名字並以羅馬聖徒取而代之,另一方面不惜工本建設宏偉的諾曼式教堂,威爾士境內最為著名的蘭達夫教堂和聖大衛茲教堂均為這一時期的傑作。本篤會修士(即黑袍修士)與諾曼人合作,諾曼人向教會提供土地,而本篤會則協助諾曼人推進殖民化的進程。
因為教會與諾曼人的關係,使得這一時期編寫的威爾士歷史著作,以及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文學作品對威爾士有偏激的認識——即使是開頭那位知名的吉拉德先生也不能免俗。文藝作品誇張地體現著威爾士「野蠻」的一面,這段時間的威爾士宮廷戲劇幾乎都以血腥露骨的台詞,殘酷的復仇為題材,比如波伊斯的統治者馬瑞多德戳瞎了侄子盧埃林的眼睛並切掉了他的睾丸(希臘人:???),阿維利斯公國王族相互之間的殘殺,就連統治時期穩定繁榮的德赫巴斯公國的里斯王也被揪出來,大談他和侄女之間的風流韻事。
當然,威爾士人不會乖乖認輸。但整個十一到十三世紀,威爾士的統治者都對英格蘭王國有一種曖昧的態度。賢明的里斯王在位期間,臣服於英格蘭,並穩固了威爾士的統治。但不幸的是,1197年里斯王去世後,他的十五個子女爭相分割他的遺產,最終使得德赫巴斯公國四分五裂,格溫內斯則在富有野心的盧埃林·阿波·沃斯的領導下取得了威爾士的主導地位,沃斯積極反抗英國統治的態度贏得了威爾士人民的支持,使得威爾士的人文產生了一次短時間的復興——記載了亞瑟王的著作《不列顛諸王史》也成書於這段時間。但不幸的是,1204年沃斯突然暴死,而繼承人卻沒有確定。英國國王亨利三世利用兩位繼承人達菲德和格魯菲德之間的矛盾削弱格溫內斯的統治地位,隨著格魯菲德被捕後意外死亡,準備起兵對英宣戰的達菲德突然暴死,格溫內斯上層出現了權力的真空,群龍無首的威爾士人不得不屈服於亨利三世。
威爾士人沒有放棄,沃斯的孫子,另一個格魯菲德重新回到威爾士並號召對英國人的反抗,格魯菲德於1255年六月的柯萊諾格戰役中擊敗了英國軍隊和威爾士僕從軍,一舉成為了整個威爾士的實際統治者。1263年,完成了威爾士統一的格魯菲德加冕為威爾士之王,與英國國王對抗,1267年,英國和威爾士簽署《蒙哥馬利協定》,威爾士以臣服為代價換取英國對威爾士王位的承認,格魯菲德成為了第一個「真正」的威爾士親王——也是最後一個。
格魯菲德並沒有臣服英國的意願,實際上《蒙哥馬利協定》更像一紙休戰協定,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迎接下一次衝突。直到1282年,格魯菲德被刺客刺殺,他的頭顱被賣給英王愛德華一世,愛德華一世將它懸掛在倫敦塔上示眾,並下令軍隊全面接管了失去領袖的威爾士,隨後他屠滅了格魯菲德的家族,扼殺了威爾士最後一絲反抗的火星。
儘管吉拉德惋惜於「羅馬式的威爾士的消逝」,「最後的不列顛人的終結」,但他也不得不在書中承認:「威爾士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它只是英格蘭的一部分。」至此,作為獨立勢力的威爾士徹底退出歷史舞台,但對於勤苦的威爾士人,還有更多的磨難與挑戰在等待著他們。
未完待續
更多作品見幻想淺綠的B站空間 、我館的公眾號:ID:AlexGreeno QQ群:史圖館164072878;雲韶府545992797
推薦閱讀:
※難民問題的前世今生,以及如何看待今天的難民問題
※【No.18】深陷分裂的歐盟島國——塞普勒斯
※塞維利亞 | 「這裡才是真正的西班牙!」
※歐洲中世紀畫作中透露的冰火大結局
※誰在和誰鬥爭?邁克爾·佩蒂斯談希臘債務危機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