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未剪!《芳華》果然沒白等!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君君電影院],ID:TVwanda
時隔幾月,被馮小剛喻為「一波十三折」的電影《芳華》,在經歷了國慶緊急改檔風波後,終於在今天上映了。
雖然遲到了兩個月,但馮小剛已發微博確定《芳華》一刀未剪,一秒未刪!
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沒有被閹割過的《芳華》,總算保留了屬於那個年代的原汁原味,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9.
君君第一時間貢獻了票房,看完後五味雜陳,這就來和大家分享——
《芳華》I 2017
豆瓣:7.9
君君鑒片
《芳華》
適用人群:戰爭片、文藝片愛好者;馮小剛影迷
推薦理由: 國產良心片,走心文藝片
推薦指數:
時長:136min
回顧馮小剛近十年的作品,無論是《集結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這些自帶時代背景的嚴肅電影;
還是《非誠勿擾》《私人訂製》這些迎合市場的商業喜劇片,他的目的痕迹都很明顯:刷履歷或者掙票房。
目的性之下我們能感覺到,不管是他的人還是作品都是緊張的、刻意的。
出自《我不是潘金蓮》
相比之下,《芳華》顯得有些不同,一向任性的馮導在這部電影中傾注了一絲柔軟,讓人看到了他難得的平緩與包容。
早在之前馮小剛就說過,這是一部根植於他和嚴歌苓(編劇),在部隊文工團共同生活記憶的電影。
部隊文工團的這段經歷,是馮小剛一直念念不忘的題材;
《芳華》則是馮小剛「心愿清單」里必須要拍的一部電影,也是他拍給自己的,一部真正屬於馮小剛的作品。
電影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在文革,戰爭,改革開放等歷史大浪下,省文工團里一群年輕人的青春年華。
因此,《芳華》不僅是當下年輕人的青春片,更是屬於我們父母等上一輩人的青春片。
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部隊文工團里,一群正值芳華的少男少女,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和充滿變數的人生命運。
有樂於助人、質樸善良的「活雷鋒」劉峰(黃軒飾);
有從農村來,屢遭戰友歧視與排斥的何小萍;
還有一群擁有不同家世背景的高幹子弟;
他們當中,有的鶴立雞群,有的腹黑傲嬌,有的樂於助人,有的膽小自卑......
也有的「意外」離開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團,捲入了殘酷的戰爭,在戰場上繼續綻放著血染的芳華。
影片按照大致時間線,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文革1970-1976
女主何小萍就是被欺壓的典型代表,父親被批判、從小被欺凌的她,內心是極度自卑的。
本以為離開家來到部隊便是遠離排擠的開始,不成想只是換了一種受辱方式罷了。
從偷借軍裝拍照室友質疑開始;到「胸罩事件」被女兵集體嘲笑;再到排練出汗被舞伴嫌「臭」;最後因為不願「同流合污」而被流放......
這種集體主義欺壓個人的事情是逐漸升級的,反映了集體中不允許有異類的存在。
第二部分 平反1976-1978
這個階段講的是「禁欲主義」。
那個年代,感情比較純潔,容不得男女有接觸,即使有也很偷偷摸摸。
男主劉峰天生有一副熱心腸,臟活累活搶著干,久而久之,大家沒有了最初的感激,反而覺得習以為常,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
那個時候,在大傢伙眼裡,「活雷鋒」就應該五大皆空,無欲無求,不食人間煙火。
可他們不知道,「活雷鋒」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也是會愛上一個人的。
他的表白和擁抱被當成「耍流氓」和「猥褻」,一度被流放邊關,受傷致殘,最後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禁欲主義主要表現在當時那個年代的人對自己性衝動的剋制,對情感的剋制。
劉峰用鄧麗君的歌來釋放自己的感情,也間接暗示了那個年代的「禁人慾,滅人性」。
第三部分 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
越戰是青春理想破滅的開始。
在看這個部分之前,有必要對這段「戰爭史」有個大概的了解。
對越自衛反擊戰,是指於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
因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被迫採取自衛措施。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相繼爆發了多起邊界衝突,時間持續達十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兩國關係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這樣的介紹也許有些僵硬,殊不知,當時參戰的年輕士兵,他們只有20歲左右。
他們有夢想,他們對未來也充滿了期許,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大潮湧動的前夜,他們將自己的生命與青春全部獻給了國家。
這裡短短6分鐘的戰爭場面是全片的高潮。
看了這部分,君君有理由相信,電影的確「一刀未剪」「一秒未刪」。
6分鐘長鏡頭裡,槍林彈雨,血肉橫飛,血漿噴射,死傷無數,一點兒也不誇張。
這短短的六分鐘,沒有任何字幕和畫外音的說明,馮小剛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手法,把叢林作戰拍得驚險萬分,身臨其境。
片中人物的命運,自越戰之後完全轉折。
第四部分 改革開放1979-1993
時代的變遷也意味著分別與幻滅。
文工團作為改革的一部分,使得有人重聚,有人別離,有人夢想幻滅,也有人掙扎在生活邊緣,一代芳華就此逝去。
這是一部「驚心動魄」的影片。「文革」、「對越自衛反擊戰」、「改革開放的陣痛」都可以直接體會到。
四個部分,四個子主題——集體主義控訴、禁欲主義、理想破滅、分離與時代變遷,有的重點突出,有的匆匆帶過。
關於八九十年代的印記,張藝謀有《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姜文有《陽光燦爛的日子》,顧長衛有《孔雀》……
而馮小剛早年因為《一地雞毛》和《月亮背面》等作品的失利,一心撲在了商業片上,直到《一九四二》才開始轉過頭來,想添上一筆屬於自己的代表作。
《芳華》就是在文工團生活過的馮小剛寫給自己的歌,在這首歌里有他的喃喃自語,有他的念念不舍,有他的喋喋不休。
但是,這並不代表這部作品盡善盡美,相反,由於馮小剛過於努力地想把它呈現好,往裡面添加了太多的主題,使電影有些混雜散亂。
再加上敘事節奏上的緩慢與混亂,整部片子更像是一篇「散文」,沒有一個主心骨。
打個比方,原著小說叫作《你觸摸了我》,通過「觸摸事件」,來反映一批人在大時代背景下,命運上的變革,時間跨度有三十年。
而電影中卻是,「活雷鋒」向人表白,並且強行擁抱對方,摸到了女性胸罩的紐扣,彷彿菩薩丟落凡間成了青樓歌姬。
改編後弱化了「觸摸事件」,無論是前因還是後果,都有幾分「夾生」。
少了核心事件的凸顯,整個故事就像沒了主心骨,一盤散沙。
一直以來,馮小剛的習慣都是單線敘事,嚴肅之作如《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也需要有李元妮、老東家等主線人物進行串聯。
但在《芳華》中,真正的線索人物幾乎都在旁白當中,裡面的角色有很多,但真正深入人心的卻很少。
也或許,馮導刻意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錯亂感與無力感吧,因為這本就是一場發生在錯亂年代的往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時代潮流的影響。
所以電影中的每個人物,在面臨抉擇的時候都顯得如此地茫然與無助。
因此說,青春故事絕對不是馮小剛在這部影片中想要表達的重點,大時代下渺小人物的離合悲歡才是他最想切入的主題。
影片最後,旁白這樣說:
「原諒我不想讓你們看到他們老去的樣子,他們都芳華已逝,面目全非。」
歷史的眼淚、芳華的破碎就此戛然而止。
我們也看不到那個躲起來病、躲起來痛、躲起來死、就連葬禮都不願麻煩別人的「活雷鋒」;
看不到那個把長久沉默釀成了告白的詩,卻始終沒有機會說出口的何小萍。
當他們芳華逝去之時,一定希望有一片最靜的海,能夠撫平曾經那些狂野的風。
推薦閱讀:
※每一個被房價逼瘋的中國人,都該看看這部片子
※電鋸驚魂8:等了八年它終於來了!
※紙鎮(Paper Town)這部電影到底想說什麼?
※舒淇暫別演藝圈?趕緊看看這6部電影壓壓驚
※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