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後人看當今的文化現狀與政治圖景會不會覺得是一個笑話?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WTFODBI078


謝邀。一個人在20歲時,想起自己孩提時代的一些事,比如誤把鹽當糖吃,或者與小夥伴爭糖吃,爭不過哭得在地上打滾,會淡然一笑,或者哈哈大笑,當年他大概不會想到會有此一笑的。

20歲時,他大概也不會去想,或者也沒有那樣的智力去判斷,到30歲時,他會不會覺得20歲時正在忙的一些事,完全沒必要,屬瞎忙,簡直就是笑話。

歷史一經發生,都有其不得不發生的理由,立即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今天在覺得其是笑話時,是今人已不在從前的理由圈中。用今人的標準笑舊人,後人也會笑人的。這就無法窮究了。

而且,如果放在人的成長過程來看,都屬自然而然的事,把鹽當糖,吃不了糖滿地打滾,類似這樣的事,誰沒有呢?

成語宋襄之仁,是說春秋時宋兵與楚兵交戰,敵眾我寡,楚兵正在渡河,宋襄公說,此時我出兵,就不仁義了,直至楚後完全渡河,列兵布陣後,才對壘開戰,結果錯失良機,兵敗如山倒,襄公險些被俘。這成了戰爭史上的千古笑柄。

宋襄公不知,克敵制勝,機不可失,兵不厭詐,才是要義。興仁義之師,當然也是戰爭的理由之一,也可以是建軍思想的要義之一,但弄到迂腐的地步,就必敗無疑了。

在即將成為歷史的今天,事物紛呈,矛盾錯綜複雜,今人在各種因素制約下,在各種力量的較量下,如能運用智慧,盡最大的努力,在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爭取到一個有限的最佳結果,就不錯了。如果高明一點,能有點預期,會與趨勢一致,少些失誤。如能產生好的理論,會避免更多的失誤,但總會有代價。

歷史就是教科書。無論是今人看前人,還是後人看今人,都應該從中獲取教益。所有能判斷問題的人,都應該從教益中依據自己的判斷,去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

至於後人會不會把今人的事,看成笑話,用這樣的思維來想當前的事,可以是一個思維角度,只是一個參照,往往不會太分明,總按這樣的思維角度來辦,恐怕處理現實問題也會一塌糊塗。有時和人吹牛說,如果地球之外有人,看著地球上的人成天打來打去,爭來斗去,會笑話的,說這些人放著好日子不過,真不安份啊。對待歷史,也是這樣。如此理想主義,是不太行得通的。


會的,我想那些年輕人會笑話我們的,因為指點江山這活很容易。不過等他們老了就知道了,如果沒有奮鬥過,笑話也與他無關。

附一個許紀霖在《瓷器店中的猛牛》提到的故事,供大家思考。

蔣廷黻晚年,老友李濟問他:「蔣廷黻,照你看是創造歷史給你的精神上的快樂多,還是寫歷史給你精神上的快樂多?」蔣廷黻沒有回答,反問了李濟一個問題:「濟之,現在到底是知道司馬遷的人多,還是知道張騫的人多?」

補充馮驥才觀點: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中國有660個城市,在這30年我們急速的城市建設和現代化的衝擊中,出現了現在的(維修性拆除這種)情況,這是我們的一個 文化悲劇。我們把幾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萬態的具有個性的城市都變成了千城一面,我們把這樣的東西交給後代,後代只能說我們這一代無知。


後人是怎麼想的,沒人會知道。重要的還是你自己如何閱讀這個世界。如果我們僅僅是把當下的諸多問題和困難看做是一個笑話,那說明我們本身就只值一笑而已。

鄭伯克段於鄢,一個值得思索、令人回味的故事。在有些人的眼裡就是一個笑話,但是我看到的是一個君王的寬容,一個兄長的仁義。

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終還是取決於誰來看、看哪裡。


一般是這樣,最後能被後人念叨的東西一定是影響後人的那一部分,影響不到的基本上會被遺忘。就像我們念叨明朝的那些事兒,其實跟當朝一樣。除非將來變成另外的樣子。


謝邀。

先說歷史,任何一段不過於沉重的歷史都可能會成為茶餘飯後的笑談,因為我們都不是歷史學家,大部分人就是在把歷史當故事看。我們既然無法揣摩古人的心態,那麼後人也無法揣摩我們。無論文化現狀如何,最後都只會成為一個「歷史時期」,就像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樣,就像三國的「尚通脫」一樣。

關於政治,我不懂。不過等到多少年後,我們遇到另一個不太優秀的政權時,會不會邊喝著酒邊輕嘆:想當年我們開奧運辦世博的時候多風光啊。。。。


其實這就和我們看封建社會,專制社會一樣的。我們會綜合那個歷史時期和社會風氣等等因素去考慮,我想倒還不至於變成笑話。人總要進步,智商也會長的,他們會理解的。。。


千人一色則無色了!毛主席都希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笑話也是一種文化

笑話也是一種政治


推薦閱讀:

26.漢水入長江,長江入東海。
「月棍、年刀、一輩子的槍」,長槍是如何練成的?
社會:三國異志之斷獄
請問這個視頻中的各個細節與真實歷史相比有錯誤的地方嗎?
【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60 民國肇始 軍閥混戰

TAG:中國歷史 | 政治 | 中國文化 | 中國 | 中國社會 | 當代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