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分鐘內,生鮮送到,現吃現買,還要什麼冰箱?

口香糖一年銷量降15%,因為人們不再去超市收銀台排隊;速食麵一年少賣9億包,因為人們有美團、餓了么解決饑渴;那麼「當水果、蔬菜、肉蛋奶29分鐘內就送到家,現吃現買,還要冰箱做什麼?」天天果園創始人王偉這樣告訴小郝子。

天天果園12.12(雙12)當天,上海地區訂單同比大增305%,其中,今年4月開始測試的「29分鐘達」訂單佔比超過43%,準時率達96.8%;相應的,品類SKU數也同比增加了500%。

按王偉描述,2015年,天天果園開始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新路徑」,這次雙12,是它品類拓展、線上線下布局、體驗升級的一次「峰值測試」;至此,天天果園「跨過了『質變』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天天果園內部稱之為「29分鐘模式」。

「29分鐘模式」並非簡單的配送速度升級,它和目前業內主流的次日達、當日達甚至一日N送,有本質區別:即對需求的響應和處理,從「批量、定時模式」升級到「實時模式」。

能否做到「實時」,將成為生鮮玩家把生意做強做大的必答題。畢竟,生鮮電商發展的十年里,一直困擾它們的,就是「高頻行業里的低頻生意」這一難題。

一切源於消費者最本質的需求——人們渴望生鮮,具有即時、隨性的原生特徵。雖然一日三餐是剛性需求,但每次吃什麼、怎麼吃會因為朋友推薦、線下推廣、身體和心理等因素隨時變化,晚上與中午不同,明天與今天不同,甚至中午12點與上午11點都不一樣。所以,隨心所欲地想吃就能吃到,才是真滿足。就像互聯網預言家凱文·凱利在《必然》說的:這是人們原生的即時性需求,他們願意為之付費。

而在過去,運營的難,限制了食慾的「想像力」。因為菜場、超市、一般電商在品類、保鮮手段、極速快遞等方面能力受限,人們吃什麼,怎麼吃,都只能看它們的「臉色」,對生鮮最真實的需求被抑制,大家只能在陳舊的三觀下無奈地生活,無法解放天性。

「一日三送,不行,兩小時送達,不行,只有將所求與所得的時間縮短到半小時以內,夠快、夠鮮,生鮮的供求才發生本質的變化,人們在吃的問題上,顛覆三觀,才是真正放飛自我。」王偉解釋到,這是他在生鮮行業滾打9年的總結。

但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像天天果園這樣,打造「柔性」的極速供應鏈,有豐富且高品質的生鮮品類,由此,積聚力量,一針捅破天,佔領消費者的心智思維,從而再聯合線上線下諸多場景,實現橫向擴張,捲入並粘住消費者。

這就像科幻小說《三體》里說的「升維布局,降維打擊,定義勝局」。無疑,生鮮的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29分鐘,憑什麼?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預見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快速地做出來。」但要在生鮮領域實現29分鐘新標準,更需要經驗的積累,資源的布局,運營的突破,靠的是商業的內功修為。

看數據,互聯網+零售,目前總量3.88萬億,每年成長高於30%,並已逐個擊破零售品類,從服裝、3C到食品、家居、母嬰,可至今,生鮮線上銷售還不足千億,線下數萬億市場雜、亂、舊,缺乏變革,就連京東等巨頭的投資人徐新都說:生鮮是零售業最後的堡壘。

然而9年前,天天果園創立之初,就憑進口水果的選品、渠道優勢,在上海的各大商務區開店,提供新鮮水果、果汁,滿足中高端白領的需求。後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興起,它又順勢而為,以高品質、快配送「立信、立身」,在生鮮電商市場站穩腳跟。

在這個過程中,天天果園拿下著名的「佳沛」奇異果全球7-10%銷量,吃下美國加州櫻桃對中國的一半出口份額,搞定國內外著名的瓜果品牌,豐富肉、蛋、奶、海鮮等品類……同時,王偉也逐漸總結出:大眾對生鮮的需求,其實是即時的、衝動的。

那時,對天天果園來說,有積累、有布局,零售三大關鍵點:佔領用戶心智、控制渠道、掌握供應鏈,它都玩得手到擒來,要進階,就得按照用戶本質的需求,深度打磨供應鏈體系,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玩轉29分鐘送達,以此,貫通線上線下的新零售,獲得運營突破,撮合各種「吃」場景的碎片化交易。

為此,2014年開始,天天果園在上海廣泛開店,深入社區、商圈,短暫試錯後,關停業績不佳的店鋪,或轉為「過渡性」的前置倉,做強業績優異的店面。之後,總結經驗,結合其入股的「城市超市」,分析短距物流路線、時效、人員配置、貨品搭配等,快速選址、複製調撥點。於是,當上海的運營顆粒度精細到1.5公里半徑內的小區域,2小時送達,就變為29分鐘內送達。

由此,消費者在「吃」上活出理想主義,自然對天天果園越來越依賴,它就有了本地化服務的厚度與深度,從運營流量變成了運營用戶,進而解鎖新姿勢,開創新模式。如果說,生鮮新零售的上半場,資本是淘汰賽的關鍵,那麼,下半場,這種運營就是晉級賽的勝負手。

29分鐘,重構什麼

的確,生鮮新零售,正從要素儲備期,走向大規模落地,高級玩家們必須走出孤立的布局,以商業生態的名義重構人(消費者)、貨(貨品)、場(消費場景)的關係,就像這29分鐘送達,定義未來者,才能執掌未來。

目前看,阿里合集團之力打造盒馬鮮生,打磨線下商超體驗,服務3公里人群的生鮮需求;騰訊、京東攜手永輝超市,鑽營社區市場,布局全國。但在王偉看來,在本地細分市場里,即便一日三送,將配送時間從2小時做到1小時,依舊「雞肋」,無法真正滿足消費升級下的生鮮的「高感性、高即時性需求」,而29分鐘內配送一次到位,這才符合「右腦經濟」的懂人性、善激發。

在該過程中,揀貨、打包流程,從半小時縮短到5分鐘,產生更多中轉、調撥,絕對是顆粒度極細的供應鏈管理。比如倉庫備貨的品類,要根據中飯、晚飯、下午茶等不同時間做調整,要根據不同社區人群對生鮮的偏好做配給,還要將剩餘貨品在晚間打折、清倉、報損……這樣做庫存計劃,頻率從24小時變為半小時,IT技術、運營流程、配送人、商品等需要高度協同,不斷磨合、優化。

沒有1500萬自有APP用戶的即時配送,天天果園也不可能磨練出這樣的供應鏈。但當它越來越成熟,前者就可以像亞馬遜那樣,把優質的內部功能開放出來,賦能給更多生鮮品牌,讓它們繞過超市、賣場,直接觸達消費者,做大新渠道。如此,天天果園獲得更多生鮮品牌加持,品類也越發豐富。

有了這些基礎,冰箱歇菜,消費者的真需求被釋放,把天天果園當作認同感泉涌,歸屬感尿崩,幸福感爆棚的生鮮勝地,由此,它的線上優勢就能與線下社區店、城市超市等多種場景相輔相成,彼此成就,更深刻地佔據消費者的心智思維,從而形成馬太效應的「好者更好」。

不錯,生鮮新零售,互聯網巨頭們都志在必得,大力地投人、投錢、投資源,但在移動互聯網的碎片化生活下,在線上線下聯通依舊粗放時,天天果園憑藉這人貨場的重構,不缺能力、不乏勢力,並不落後於巨頭。別忘了,生鮮數萬億市場,有些變革的,還不足千億,大蛋糕還沒裱花上桌,更別妄論如何劃分。未來,比拼的,是深度的運營力,高能者自然跋涉出泥沼,飛躍過滄桑。

在小郝子看來,如今的生鮮行當里,「要麼愁眉苦臉等天亮,要麼傍上大腿賺大錢」,這是弱者的無奈。對強者來說,就該定義未來、運營未來、執掌未來。一句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不是么?


推薦閱讀:

大超市是否可以產品化經營
新零售的本質是什麼?
零售業常見的數據難題,看它如何一一化解?
新零售4步驟,理順一大堆的細節
新零售:老問題的新解法

TAG:生鲜类B2C | 新零售 | 生鲜物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