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看著窗外的風景,站在橋上的人卻在看著你」,這裡面包含了什麼樣的哲學思想?

這應該是中學課本里的內容,現在再看感覺就是涉及到了遞歸和自指的相關思想。


你在關注別人的時候,別人也要關注著自己,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但是確不知道別人也在緊緊的追趕著自己!


不同的視覺,要學會換位思考。


要想知道一個人的能力怎麼樣,讓他盡情發揮,別圈他!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窗前看你。」

你的眼中是風景,是廣闊的視野;窗前的人眼中只有你,是一點的凝聚。

一個銀幕中同時出現了兩個畫面,相互交疊,如夢似幻。可並非夢,而是現實。說起來挺不可思議的,尤其是對於一個人而言,一個人在常態下,如何能同時接受雙重信息呢?

這樣的疑問便引發人的興趣。如果我是旁觀者,看到了這一句詩,腦力想像著這樣兩個畫面,覺得美。美的產生源於新鮮。我們時常遭遇的是我們眼中的某一個畫面,但也會因聯想在腦中產生另一畫面。我們曾經因為聯想的魅力而激動不已。當我們的腦中想像著兩個有著相互關聯畫面時,能不為此歡欣嗎?

這僅是從我的審美角度看待問題。


這個話題讓我聯想到雨水落入水塘,一圈圈相互重疊。


你以為你在審視別人的生活,其實你也同時被他人審視觀察著,在這個世上,看與被看永遠是相對的。


你看著風景,其實是否重點看了其中橋上的人不可知,反之亦然。心反應的是眼中的世界,每個體驗心的主體,只能觀察到腦海里常識積累下能關注到的一面,好比明星片中的飛機,飛機座位上的畫之類的無限縮小或放大,在你心中呈現的只是你注意到的那些而已。牛頓研究宏觀世界規則最終歸結於上帝是一切之因,也是源於這種不斷感知、不斷發覺其實無知的無奈。每個人感悟會不同,領導通過各類任務交代掌握下屬的擅長與片面性就是典型的例子。

終歸一句話,人在做,天在看,但憑本心真心即可。


其實呢重點在後面兩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在「我」眼裡站在橋上的人屬於窗外的風景,而對於「站在橋上的人」我又是Ta眼中的風景。哲學上說,事物之間總有相對的和絕對的,這情景就像是在一個絕對的環境中的兩個相對的人。


我們彼此都是對方的風景的一部分,或多或少也就這樣。


你的存在,需要你證明or認知其他個體的存在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單個個體是不存在的


每個人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你在看別人,別人也在看你;別人是你的風景,同樣你也是別人的風景...


說明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是有些能感覺到,有些沒感知到!


我的理解是:當一個人專註一件事情的時候,有時候會忽略身邊關心你的人。


窗外的人和物是你眼中的一道風景,殊不知,窗前的你在別人眼中也受關注。


看到百度百科如下賞析:

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洒、雲遊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痴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

自然、社會、人生是一軸軸滾動的風景,人生風景, 層出不窮。

人、明月、窗子、夢,表達了世間萬物相互關聯、平衡相對、彼此依存的哲理。

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712.htm


說明眼光 對住了,發電了,這個夏天怒用拉閘限電了


推薦閱讀:

《得意忘形》播客 #18:「宇宙中發生的一切事情的記錄者,就是宇宙本身。」
人們總說先積累資源(財富,權力)再追求個人理想!這樣對嗎?
如果法律高度完善,道德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是否存在這個可能,現代人類認為非常嚴密的邏輯推理,在更高級的智力眼中是漏洞百出的?
哲學那點事(五)——我能認知什麼?

TAG:哲學 | 文學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