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著窗外的風景,站在橋上的人卻在看著你」,這裡面包含了什麼樣的哲學思想?
真不知道用什麼詞語來形容比較合適,若不是哲學的話,感覺就更加神秘了,不知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是願意站在窗前呢,還是立在橋上。當然,也可以從文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談談自己的看法的。
下面解決一些誤會:
- 顧惜朝:「你站在窗前看風景,站在橋上的人卻在看著你」:雙引號是表示引用卞之琳的詩嗎? 如果是,原句是: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 Honwhy:你提醒了我,我不能確定我看過原句沒有,但我肯定沒有看過她的詩集。或許從別人文章的句子里得到啟發,或者是巧合,有些時候的胡亂思考,冒出的句子寫下來就一直是這個樣子了。 我到現在大概有印象的是,當我想到這個句子的時候,外面正下著雨,我想像著橋上站著一位撐著油紙傘的姑娘,我一直注意著她,但害怕她會發現我。 我的回答你滿意嗎。
- 顧惜朝:@Honwhy 在沒看過詩集的前提下,您的想像橫掃了中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詩壇 [抱拳]。
- Honwhy: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嘲笑我,我以前是一個不愛看書的人,後來看的書大都是些名著,數量也很少。有古典名著,外國名著,詩集只看了一點草葉集,煩死我了,厚厚的一大本夠嚇人的,表示沒有看完,以後再也沒有正正經經看詩集了,現在有一本小人書,徐志摩的,所以我非常肯定沒有看過她的詩集,以及那首詩。
- 顧惜朝:@Honwhy:誤會了,不是嘲笑,是正經話。
謝謝邀答。胡主席的小背心等,說得都很好了。從哲學的角度說,事物是互為對對立物又相互聯繫依存的一種關係。從文學的角度說,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的視角會獲得不同的景象,又同在一幅圖畫中。從心理學的角度說,人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既需要他人,也被他人需要,各種不同的心理問題,均在需求的實現程度或被制約中產生。既已受邀,我再簡短說一下其中的多重關係: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主客體。恰似兩人瞳孔中的景象,失去了一方,瞳孔中的兩個景象,同時消失。
你沒看他,他沒看你,你看他,以為他沒看你,他看你,以為你沒看他,看與不看,你們都同在一幅圖畫中。
你看風景他看你,不同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圖畫,在這個整體的圖畫中,只承認自己看到的圖畫存在是片面的。
同在一幅圖畫中,看見不同的圖畫,通過看見的圖畫,確認對方,同時也確認了自己。
......
由此觸類,情侶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父子之間、母子之間、部屬之間、朋友之間,所有的人際關係,盡在其中,你因一個環境而生存,環境因你而改變。你變他變,他變你亦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至無窮。
提問中所列舉的是一句有名的話,他僅截取了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瞬間斷面,但是卻從一個特定的角度,促人深思。如果我們從事物具有普遍聯繫相互影響去想事情,增加點綜合思維,就有了全景,就有了高度,就懂得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就懂得了動態的把握事物,為詩為文,看事看人,經商創業,就會少些僵化,動點靈動,若干的智慧,也在其中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你正在凝視你的夢境,同時你又是別人夢境中的一部分。其實,這就是「你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你」?這一問題的變種,在你的問題中,潛意識你其實疑惑的是:究竟是你眼中的橋上人、還是橋上人眼中的窗邊你,才是無關緊要的路人甲。
這是一首很有意境的詩,你在看風景的同時,你也成為了別人的一道風景。
其實就是用來哄菇涼的,說菇涼像她看的風景一樣美,菇涼樂滋滋的就可以抱回家了。
受邀題。。。哲學。。。為嘛什麼都往哲學上扯呢。這首詩,如果是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寫的,那麼他闡述的是一個事實,如果是從橋上人的角度來寫的,那麼他展現的是橋上人的心理活動。如果單純從哲學上談,我覺得其實和 空即是色,色即使空 ,是同源的東西,關鍵是你的屁股坐在哪裡,你的頭腦就會指向哪裡。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是也。
我覺得這個和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人是兩種我(「I」和「me」)的結合體。「我們站在窗前看的風景」相當於我們從外界獲取的經驗,「站在橋上的人卻在看著你」是一個反饋的互動過程。每一個「本我」都在和社會實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老師,孩子,家長,或者別的社會角色。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一個個「自我」。但從一個人來看,他就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是自我和本我不斷博弈之後形成的混合體。就相當於這詩一樣「你站在窗前看風景,站在橋上的人卻在看著你」。你,風景,站在橋上的人都是不同狀態下的自己。
首先來看兩個例子。
第一、站在人群中,嘗試把自己的思想遊離出去。記得非常經典的一幕就是黑客帝國中的尼奧站在一個紅綠燈路口,看著對面的人潮湧向自己。我相信在拍攝這個鏡頭的時候,或者尼奧的感受應該是精神已經脫離了自己的軀體的。因為他知道,矩陣世界裡面的人的思想和身體其實是分離的。第二、當你把別人作為風景拍攝的時候,你同時也是一道風景。
喜歡攝影,經常會拍攝一些感人的場面,比如拍攝一個攝影師聚精會神的專註。我們為這種專註所觸動的時候,也觸動了周圍的人。在我自己的思想裡面,看到的風景只是專註的攝影師以及他周圍的環境所構成的畫面。而我所觸動的人,能看到我和我的環境所構成的畫面。我的觀點是:關注到我的人不一定知道觸動我的是什麼,而只是看到表象,正如我不一定了解攝影師為何而專註一樣,我看到的也是表象。
叔本華說得好:記錄在紙上的思想,不過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跡而已,我們也許能看到他所走過的路徑;如果我們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些什麼,則必須用我們的眼睛。
這個問題帶給我的最大的收穫正如這句話所說。真處於那種情境之下的人,大腦沒什麼空間去思考什麼哲學思想。這種詩歌是要給人美的感受而不是為了促使人進入講道理的狀態。
人的眼神或餘光很可愛,當我看著MM時,我發覺她們也注視著我,搞得我直接迴避了眼神,
原來人們對被關注是很敏感的
不知為什麼,我會聯想到宇宙蛇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09/11/20091125837422.gif
記得原文好像是」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不過沒有關係。
- 它首先是一種迴文的構成詩句的手法。而迴文有獨特的美感。即可能只是文字遊戲,本身並沒有什麼思想可言。
- 南方的園林有一種建築方法,講究一步一景,步移景隨。作者可能受它的影響。
- 天人合一。」你「必須是和周圍風景是和諧的,才能成為風景的一部分,或者是提升一同構築新的風景。
- 換位思考。人往往陷入自我為中間的思維局限中,而自己並不會察覺到。
- 全局思考。人有時會忽視自己的存在對自己所在系統整體的影響。
- 超感體驗。當同時應用自我思考和換位思考時,人同時擁有了兩種視角,超越了自然人的能力。感覺很新奇和刺激。
-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
- 你現在沒有的,是別人已經有的;你現在有的,是別人還沒有的。
- 慾望無止境,很多時候我們煩惱,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多差,而是因為別人比我們好的太多。
點與面的關係,人包含在風景里,構成風景的一部分,看你也是看風景
你不滿意現在的工作,想跳槽,剛好,有人想拉你入伙。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站在你的角度,你是主角,別人都是你的配角,是你的風景...站在別人的角度,你是別人的配角.別人眼中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