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極樂凈土之外,還有兜率凈土
西方極樂凈土因為在影視劇、電影、小說里被提及的比較多,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很多修行的人,也都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除了西方極樂凈土之外,還有東方琉璃凈土,這個世界是藥師佛所在的世界,但並不是特別多人熟悉;還有就是娑婆世界了,也稱為五濁惡世,其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世界,現實世界。
大部分人知道的好像就這幾個世界了,而很多修行者是想要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除了那個世界的各方面的環境比較好,適合進一步修鍊之外,還有一個挺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所化的世界,而阿彌陀佛在成佛之前,曾經立下了四十八個大願,其中有幾個是涉及到如果有人想要往生於極樂世界的。
大願的大致內容就是,如果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發了菩提心,修習種種善業功德,真心志誠想要往生於極樂凈土,但是他卻不如其所願,讓所求者所求皆成的話,那他就不成佛了。
然而,他成佛了。
這讓修行者看到了希望和曙光,指明了道路。
另外就是東方琉璃世界了,據說,這個東方琉璃世界的往生標準就比較高了,是有證果的人才能去的,也許是因為這種原因,琉璃凈土一般情況下是比較少人要往生去那裡。
娑婆世界,也就是現實世界,只要我們不是十惡不赦、壞事做盡,那基本上都是在人間不斷輪迴,循環往複,一直脫離不了苦海。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修行者一般都不會想要往生在這個世界,畢竟人往高處走嘛。
如果把我們的這個世界比喻成一個差班、放牛班的話,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和東方琉璃世界就是尖子班、資優班。修行的人都是想要獲得更好教育資源,所以努力修行、學習,然後想要進入尖子班或者是資優班裡面。
這個時候,可能有人會問,除了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啊。
或者說,有沒有一個過渡的地方,好像去往極樂世界和琉璃世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有的。
那就是兜率凈土。
兜率凈土裡面,還有一位我們熟悉的佛,那就是彌勒佛。
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西方極樂世界是修凈土宗的人去的;東方硫璃世界的往生標準很高,有證果的人才能去,不是一般人能去的;四王天和忉利天是修十善業道的人去的;夜摩天是修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人去的;而兜率天內院大部分是修法相唯識宗的人去的,而此天不在六道輪迴中。」
當然,這個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作不得準的。
上面說到的兜率天,其實就是兜率凈土。
佛家認為, 兜率天分為內、外兩院。而且這內外兩院居住的人都是不一樣的,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居住的地方,其實也就是將降生於人世的菩薩的住處。而外院則是凡夫所住的穢土。
根據佛教理論,每當佛陀降生人世之前,都要先在兜天上為諸天講說佛法。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身為「一生補處」菩薩的時候,也曾經在這裡進行修行,之後,才由此處下生到人間。
而這個兜率天中,居住著我們熟悉的彌勒佛,他就在兜率天中說法。
彌勒佛,也稱為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意譯為慈氏,音譯則是梅呾利耶。
雖然我們經常稱其為彌勒佛,但是在大乘佛教經典中,他常常是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
這位彌勒佛雖然是身在兜率天,但是其實他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還是頗有淵源的。
此話怎講?
按照佛家的說法,按照時間來劃分的話,可以分為過去世,現在世和將來世。
彌勒佛就是未來佛。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因為擁有大慈悲心,要來這個五濁惡世來教化人們。
但是,釋迦牟尼佛並不是永遠都是娑婆世界的教主。
難道我們還有下一任教主?這是怎麼回事?
佛家認為釋迦牟尼佛並不是永遠都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還有繼任者,這一位繼任者,未來將會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在娑婆世界降生,然後修道,最終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這就是未來佛,也就是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一般稱之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之所以有人說兜率天內院大部分是修法相唯識宗的人去的,是因為彌勒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
而且這位彌勒佛還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東晉著名的僧人釋道安,以及我們熟悉的唐僧——玄奘的推崇,而且也曾有很多一代高僧,是以往生兜率內院為臨終之大願。
除了這些著名的高僧之外,還有我們熟悉的著名詩人——白居易,他也是彌勒信徒。
他就曾經組織了「一時上升會」,組織這個會的目的,就是希望參加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夠往生兜率凈土。
他也曾在《畫彌勒上生幀記》中寫道:「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
他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說吾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這裡面提到的「慈氏」就是彌勒佛。
根據季羨林先生的考證,「彌勒」這個詞其實是從吐火羅文音譯過來的簡稱。彌勒的梵文其實是常見婆羅門姓氏,具體的意思就是慈愛。
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學的時候,看了梵文的原本,因此譯為梅呾利耶。
不過,在玄奘之前,後漢以及三國時期的早期譯經家,見到的佛經不是梵文原本,而是由西域輾轉得到的,上面是吐火羅文,所以譯為彌勒。
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也曾解釋道:「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
關於彌勒這個名稱,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阿逸多是他的姓,彌勒是他的名。而之所以成為慈氏,則是因為他修得慈心三昧。
據傳,彌勒佛是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和現在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屬於同時代人。
後來,他隨釋迦牟尼出家,成為了佛弟子,並且在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就先行入滅了,成為了一生補處菩薩,生於兜率天內院。
根據佛家的說法,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彌勒佛將會從兜率天宮下生到人間,接續釋迦牟尼佛的佛位。到了那個時候,娑婆世界閻浮提有翅頭末城,那裡的王名叫儴佉的,彌勒將會托生在這個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之後,出家、修行、成道、說法,他的經歷將會和釋迦牟尼佛之前的經歷差不多。
最後,會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也就是成佛,然後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初過去的彌勒,因為修得慈心三昧,所以也被稱為慈氏,除非他成佛了,不然在此之前他仍然是這個名稱。
因此,雖然他現在名義上成為「彌勒佛」,但是實際上仍然是菩薩。
所謂的「慈心三昧」,也稱為「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慈心觀」。
這個「慈心三昧」是大乘菩薩修慈悲行的根本,慈三昧到底是哪三昧?
其實就是住於慈心、離嗔恚怨憎之念、遍念令眾生受樂之三昧。是一種憐念眾生、關懷眾生的心理境界。
我們很多時候看到的彌勒佛形象,都是大肚子、笑哈哈的形象。
其實彌勒佛本來不是這個形象的,在中國大乘佛教中,彌勒佛的形象共有三個。
第一個形象,是出現在十六國時期,為交腳彌勒菩薩形象。是根據《彌勒上生經》所述,他本來和我們一樣,也是凡夫俗子,後來受到了佛的預記,順利上生兜率天,並且成為了登十地成等正覺的菩薩,負責演說佛法,解救眾生。
第二個形象,則是出現在北魏時期,這個時候已經演變為禪定式或倚坐式的佛裝形象。這個形象也是根據《彌勒下生經》的描述,他將從兜率天下到人間,並且接替釋迦牟尼佛,對娑婆世界進行繼續教化,同時由菩薩變成未來佛。
最後一個形象則是從五代開始出現,五代後梁時期,在江浙地區開始出現以契此和尚(也就是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而成的笑容滿面的大肚僧人形象。
在民間傳說中,這個契此和尚(布袋和尚)其實就是彌勒應化的。
關於彌勒應化的有趣事迹有很多。
據說彌勒應化於現在的浙江奉化縣,自稱「契此」,意思就是「上能契合諸佛之理,下能契合眾生之機」。外號「長汀子」。而之所以被世人稱為「布袋和尚」,是因為他的身體肥碩,並且袒胸露腹,出語無定。左手上經常拿著錫杖荷布袋,右手上拿著一串羅漢珠。就這一身的裝備,游化四方,得來的東西都藏在布袋裡面,因此有此名。
布袋和尚雖然是看起來瘋瘋癲癲,但是卻有一門好技藝,那就是預示凶吉禍福,而且屢試不爽,非常靈驗。看人們對他的評價就知道了:「示人吉凶,必應期無忒。」
他還能預知晴雨,比天氣預報還要准,而且身上沾了雪也不見他身上有濕了的痕迹,更是讓人覺得他神密莫測了。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門廣受老百姓歡迎的法術,那就是能呼風喚雨。以前天氣對於老百姓來說,可是太重要了,這關係到能不能豐收,會不會餓肚子。
於是,每當陰雨綿綿,一直下個不停的時候,就會去求他,只見他也不需要布陣之類的,拿著木屐,走到一座大橋上,然後倒立,這樣一套動作下來,雨還真的是馬上就停,而且烏雲散開,太陽也出來了。
到了旱季,赤地千里,莊稼都要渴死了,人們就又去求他,下點雨吧。然後他就會穿上草鞋,一路狂奔,也沒有什麼特定的方向和步法,但是天氣突然就會變得烏雲密布,很快就大雨傾盆。
在浙江寧波天童寺齋堂門口,就有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僧,命侍者移座座位移。」
這幅對聯,其實也是記載了一個關於布袋和尚的有趣民間傳說。據說,這個布袋和尚當年游化到了天童寺,到了用膳的時候,他很快就坐上了方丈所坐的的席位,彷彿他本來就應該坐這裡一樣。
寺廟裡面的糾察見此,連忙上前勸說,讓他離席,但是無論怎麼說,他都不肯讓座,糾察說得火氣都上來了,直接伸手去扯他的耳朵,想把他扯離這個座位。
但是沒想到,他這一扯,就把布袋和尚的耳朵拉了一丈多長,而且就只有耳朵拉長了,身體是絲毫不動啊。
其他人也看見了,簡直就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就在這時,當時候天童寺的方主持來了,他見布袋和尚坐了自己的位置,非但沒有不悅,甚至還表示讓位給布袋和尚,而自己則是去了布袋和尚所坐座位的對面坐下了。
打那天以後,每天午供的時候,布袋和尚都會毫不客氣地坐在中央的主位上面,而天童寺住持也都不計較,直接就把自己的位置移了下來,就這樣每天和布袋和尚相對而坐,一起用餐。
還有一次,布袋和尚去到了福建化緣,走到了一位姓陳的居士屋前停了下來,並且在人家的家門上寫了一首順口溜:「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也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色彩。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清潔皎潔。雖然是—身,化身千百億。」
這句順口溜很多人都看了,但是卻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直到後梁貞明三年三月三日,布袋和尚去到了奉化岳林寺東廊,然後在一塊磐石上端坐,隨後入滅。入滅前說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因為他行為奇特,法力高深,再加上圓寂的時候,又念了這個偈子,因此老百姓就幾乎認定他就是彌勒轉世了。
而由於布袋和尚在世的時候,經常是笑口常開,十分有親切感,人們也就覺得彌勒佛就是笑口常開的了。
後來很多彌勒佛的形象,都是參照了布袋和尚的形象的。
所以在寺院中所供奉的彌勒像,基本上都是這種笑口常開,肚皮偌大的布袋和尚像。
話說回兜率天,為什麼說我們還可以選擇發願往生於兜率天呢?
首先,就是距離問題,據說彌勒菩薩所居住的兜率內院,是在欲界欲界六天的第四層天。那個地方距離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並不遠,至少沒有極樂世界和琉璃世界那麼遙遠。
其次,往生到極樂凈土和琉璃凈土的話,要經過十分艱苦的修行才能有機會往生。
舉個栗子,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必須念佛,念到什麼程度?一心不亂。
要做到這個程度,需要很大的念佛定力,一般人很容易分神,難以成功。
另外,身為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想要往生極樂、琉璃世界,就必須斷欲,因為極樂世界和琉璃世界的人們都是蓮華化生的。
而兜率凈土就沒有那麼嚴格,不需要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另外,這個凈土是不必斷欲就可往生的,兜率凈土是相對來說近易普及的世界了。
難道就沒有要求嗎?
有。
《彌勒上生經》里,佛曾經說過:「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
除了聞已歡喜恭敬禮拜之外,我們還要至誠懇切地皈依三寶,同時需要清凈持戒,經常布施,最後就是發願往生了。
《彌勒上生經宗要》中曾說云:「六天之中是其第四天,下三沉欲情重,上二浮逸心多,此第四天欲輕逸少,非沉非浮,莫盪於塵,故名知足。」
因此,這個世界真的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不過既然是凈土,那肯定也是需要堅持修行、持戒的,並不是說想去就去,總之,好好修行才是正道。
首發於微博:超自然檔案館
精彩推薦:《我的鄰居是降頭師》
堂堂酒魔居然怕酒? - 泰不可思議的文章
酒鬼是什麼鬼 - 泰不可思議的文章 - 知乎
推薦閱讀:
※想要對藏傳佛教進行初步認識和了解,應該看哪些書?
※我們看到的佛教的功利性,是其本相還是是佛為普度眾生所做的適應性調整?
※菩薩有沒貪嗔痴?
※龍樹菩薩與大乘佛教的發展作用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