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擒斬孟達的那些事(司馬懿軍事系列一)

  • 司馬懿滅孟達之戰,其實很複雜,有一段前戲。這前戲就是孟達與吳蜀勾結,三方博弈。

孟達投降曹魏後,曹丕非常寵愛孟達,把房陵、上庸、西城3郡合為新城郡,以孟達為太守(注1)。但曹丕和朝堂盟友都掛了以後,孟達感覺失去安全感(注2)。所以按照《費詩傳》,諸葛亮接到降人李鴻帶來的消息後,始與孟達勾搭,雙方數次溝通,不料司馬懿突然討滅孟達,而諸葛亮也認為孟達無誠心,所以【故不救助也】(注3)。

(注1)三國志劉封傳:魏文帝善達之姿才容觀,以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以達領新城太守。

(注2)魏略: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及文帝崩,時桓、尚皆卒,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諸葛亮聞之,陰欲誘達,數書招之,達與相報答。

(注3)三國志費詩傳:建興三年(225年),隨諸葛亮南行,歸至漢陽縣,降人李鴻來詣亮,亮見鴻......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往年南征,歲末乃還......依依東望,故遣有書。達得亮書,數相交通,辭欲叛魏。魏遣司馬宣王征之,即斬滅達。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

單看《費詩傳》里,孟達背叛的前後過程就這麼簡單,其實不然,了解事情過程不能只看一個傳記。孟達不單與諸葛亮勾搭,還與蜀漢另一位大人物李嚴勾搭。此時李嚴駐江州(重慶),派護軍陳到,就是那位著名的網文神將駐守永安(白帝城),這片地域由李嚴統屬(注4)。

而孟達也沒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孟達還與東吳勾搭。拿《晉書宣帝紀》里曹魏將領的話來說,就是孟達【與二賊交構】,這【二賊】就是吳蜀。但《宣帝紀》里,有一件更令人震驚的事情,就是諸葛亮派郭模詐降曹魏,泄露孟達背叛的情報,來促成孟達背叛(注5)。

(注4)三國志李嚴傳:四年(226年),轉為前將軍。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亮亦與達書曰: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其見貴重如此。

(注5)晉書宣帝紀: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泄其謀。達聞其謀漏泄,將舉兵......諸將言達與二賊交構,宜觀望而後動。

  • 莫非諸葛亮先泄露情報,後不救孟達,是故意要害死孟達嗎?
  • 非也。

《晉書宣帝紀》明確記載蜀漢派援兵去救孟達,東吳也派了援兵,兩路援兵分別向西城附近的安橋、木蘭寨進軍(注6),這並非孤證,早於《晉書》的《水經注》,也記載東吳【遣軍救孟達於】木蘭寨(注7),而魏將申儀【絕蜀道,使救不到】(注8),導致蜀漢援兵沒救成。

而從時間來看,司馬懿在228年1月討滅孟達,而幾乎同時,諸葛亮就開始了第一次北伐(注8)。顯然,諸葛亮泄露情報,促使孟達背叛的目的,是為了強迫孟達在其北伐的時間節點上背叛,來配合諸葛亮的軍事行動,但沒想到孟達這麼快就被司馬懿討滅。

  • 《費詩傳》美化傳主,壓根沒提諸葛亮正在北伐,所謂諸葛亮【故不救助】,其實是援兵派了沒救成。

諸葛亮相距孟達約500里,其開始北伐和司馬懿滅孟達同時發生在1月,孟達從舉事到敗滅就24天,這麼短時間,孟達不可能用微信求救,所以諸葛亮想救也難,何況蜀軍主力已在北伐的蜀道上,不可能半道而還,諸葛亮能派出援軍已是力所能及,被申儀絕蜀道,也只能作罷。

  • 下圖看出,諸葛亮第1次北伐和司馬懿討伐孟達,同時在228年1月。司馬懿在這時間段突然進攻,諸葛亮就尷尬了,主力無法半路返回,只能派部分士兵去援救,申儀絕蜀道,只能作罷。而司馬懿先寫信拖延孟達舉事後就秘密出發,在半道得知孟達舉事,則倍道8天抵達城下。

(注6)晉書宣帝紀: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

(注7)水經注卷二十七:漢水又東逕木蘭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數里,左岸壘石數十行,重壘數十里,中謂是處為木蘭寨,云:吳朝遣軍救孟達於此矣。

(注8)魏略曰:申儀兄名耽,字義舉......太和中,儀與孟達不和,數上言達有貳心於蜀,及達反,儀絕蜀道,使救不到。達死後,儀詣宛見司馬宣王,宣王勸使來朝。

(注9)三國志明帝紀:二年(228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斬達,傳其首。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縣為上庸郡,錫縣為錫郡。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

說完前戲,回到司馬懿的這場戰事,反而簡單了。網文里津津樂道的司馬懿奇襲孟達「8天行軍1200里」,也就是每天行軍每天150里(約60公里),實際上是受到孟達言語【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的誤導(注10)。

注意,孟達說的是【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這8天是從孟達【舉事】後開始算起的。而先前司馬懿擔心孟達馬上背叛,寫封信給孟達來拖時間。在孟達【猶與不決】時,司馬懿就【潛軍進討】了(注11),所以司馬懿在孟達【舉事】前就已經出發,行軍1200里時間,不止8天。

(注10)晉書宣帝紀: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注11)晉書宣帝紀:帝恐達速發,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達得書大喜,猶與不決。帝乃潛軍進討。

在孟達【舉事】還【未定】時,司馬懿就已秘密進討,途中得知孟達舉事,司馬懿才【倍道兼行】,8天抵達其城下(注12),吳蜀2國援軍正在趕來,司馬懿分別派部將阻攔。司馬懿都督荊、豫2州的軍事,兵力大致是孟達4倍,但軍糧不滿月;孟達人雖少,但軍糧有1年(注13)。

但【倍道兼行】導致【勁者先,疲者後】(注14),故司馬懿部分兵力還拉在後面,這種局面下,司馬懿先破壞護城河外的木柵,做大軍壓境之勢(注15),然後策反孟達部下和孟達外甥鄧賢,鄧賢等人主動開門接應,俘獲萬餘人,攻克時間僅16天,孟達首級則在洛陽焚燒(注16)。

再說蜀漢援救孟達,孟達離諸葛亮漢中約190公里(500里),離李嚴江州(重慶)約420公里(1050里)。後來司馬懿隨曹真伐蜀,從西城往江州方向行動,居然要【斫山開道】(注17),說明路況很糟糕。因此從反應速度、距離和路況來看,只有諸葛亮才能緊急派出援軍。

  • 李嚴的江州距離西城孟達超過400公里,離得太遠,而且都是山,交通也困難。

(注12)孫子兵法軍爭篇: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注13)晉書宣帝紀:帝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注14)晉書宣帝紀:太和元年(227年)六月,天子詔帝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帝曰: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

(注15)晉書宣帝紀: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注16)魏略曰:宣王誘達將李輔及達甥鄧賢,賢等開門納軍。達被圍旬有六日而敗,焚其首於洛陽四達之衢。

(注17)晉書宣帝紀:四年,遷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溯沔而上,至於朐忍,拔其新豐縣。

吳蜀皆來援救孟達,說明當初孟達在魏吳蜀三方博弈中,蜀漢並非孟達唯一的選擇,於是諸葛亮故意泄露孟達背叛的情報,來迫使孟達做出站隊選擇,使其能在北伐的時間節點上背叛,達到牽制曹魏的作用。未曾想司馬懿從定計到討滅孟達只花了一個多月,就此挫敗諸葛亮牽制之謀。

而司馬懿能夠在短時間裡,就調動和集中優勢兵力,強行軍直抵城下,又16天,就迫使城內李輔、鄧賢等人反水開城。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善用兵者】能【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可見司馬懿的確是【善用兵者】。


推薦閱讀: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曹丕
《三國逐鹿志》第一回:討黃巾三軍內訌 譖曹操二賊奪權
如何看待「史書作者有主觀立場傾向,所以寫出的史料不可信」的觀點?
漢室宗親

TAG:司马懿 | 诸葛亮 | 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