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的相機就一定好?你需要這麼貴的相機么?
前不久一直在忙一個暗房課程,找了好久的場地,這幾天剛剛把具體課程落實下來,然後上知乎一看才發現,自己好久沒有寫東西了,於是趕緊寫篇文章。
兩個月沒上知乎,看到消息里有很多邀請,大多都是關於器材方面的,話說我不是很擅長答這類問題,不過還是想硬著頭皮來說說這個事兒。(貌似對焦的文章又得跳票了……)
這幾年在課程中經常會被問到「什麼樣的相機適合我?」或者是「我買一個全幅機夠用么?」這類的問題。其實很多的時候討論什麼樣的相機適合自己,這種問題挺難回答的。網上也會有很多品牌的粉絲極力的推薦某品牌相機,抑或是「選擇能買得起的最貴的相機」這種論調。我個人覺得會有一點的武斷,至於怎麼選相機,我來聊聊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吧。一家之言,供各位參考。
首先就是,您買這台相機幹什麼用?
經常出現在各大論壇的一個情況就是,網友A說自己是新手,想買個相機,希望聽聽各位大佬的意見。於是大家紛紛給出各種意見,說這型號畫質好,那型號性價比高云云。但是大多數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網友A為什麼要買這台相機?
如果A君只是為了買個相機拍點自拍和旅遊紀念照,那很多人推薦的5D4、D850之類的就完全不合標準了。而相對來說,更為輕便小巧的A6300之類貌似更為適合一些。所以吧,不考慮用途推薦器材基本都是耍流氓……
其次就是,畫質真的那麼重要麼?
前不久和幾個朋友閑談時候,一個哥們兒說到「國內的攝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我們還沒有鬧明白攝影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就趕上經濟騰飛了,面對著那麼多高檔相機和鏡頭,很難讓人靜下心來考慮怎麼把照片拍好。」我深以為然,網上動輒就是「某型號畫質好」或者是「某型號色彩表現佳」之類的論調。那麼,問題來了:你需要那麼高的畫質么?
如果你拍完照片只是用顯示器來作為照片的觀看載體的話,那麼咱們基本不用考慮畫質這個事兒了。各位不妨右鍵-屬性看一下自己電腦的解析度是多少,比如現在比較主流的4K顯示器,最高解析度大約3840x2160(參考飛利浦某28寸顯示器的數值),而筆者使用的六七年前買的5D2相機(約2100萬像素)拍一張照片的解析度是5616×3744。放在4K顯示器上全屏顯示的話(不考慮長寬比的問題)像素有很大的富裕,這樣來看,對像素損失和影響最大的環節不是在拍攝過程當中,而是在顯示過程當中。這還是使用4k顯示器,如果您使用的是非專業顯示器或者普通筆記本電腦的話,請自行升級顯示設備。
說了那麼多,我想表示的是:如果你不選擇輸出紙質相片,那麼就沒有太大必要來考慮相機對畫質造成的影響……
如果我輸出成紙質相片呢?我們先來引入一個概念,叫做PPI。
Pixels Per Inch是像素的密度單位,就像PPI值越高,畫面的細節就會越豐富,所以數碼相機拍出來的圖片因品牌或生產時間不同可能有所不同,常見的有72PPI,180PPI和300PPI,默認出來就是這麼多(A710拍出的是180PPI)。 DPI(Dots Per Inch)是指輸出分辨,針對於輸出設備而言的,一般的激光印表機的輸出解析度是300DPI-600DPI,印刷的照排機達到1200DPI-2400DPI,常見的沖印一般在150DPI到300DPI之間。
通常我們高精度輸出會選擇300PPI左右的數值。但是,(敲黑板)人眼的極限解析度會隨觀察距離產生變化(照片的反差也會有影響),同時我們在觀察一張照片的時候總是習慣讓照片充滿整個視野。於是,越大幅面的照片,我們的觀察距離就會越遠,於是我們實際所需要的PPI數值就會越低。
還是以筆者的5D2為例,一台2100萬像素的相機按照300PPI標準最大能夠輸出的照片大小為19寸,但是如果考慮觀測距離做一下折算,我們按照150ppi進行輸出,可以得到37寸的照片。我相信大部分的愛好者是不會輸出這麼恐怖的尺寸的(笑)。
綜合來討論的話,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幾個結論:在屏幕上觀察影像時,大晶元高像素的相機完全沒有優勢,只有在大幅面紙質輸出時才有明顯的優勢。
同時,高解析度相機到底有什麼樣的優缺點,這件事兒可能很多影友也沒有認真的考慮過,只想著要用更高端的相機,簡單來梳理一下:(只羅列觀點,具體原因就不再寫了,要不寫起來沒完了……)
- 優勢:能夠記錄更多細節,便於高倍放大和後期調整。
- 缺陷:需要配合光學素質更高的鏡頭,縮小了鏡頭群範圍。
- 缺陷:小光圈下更容易造成光線的衍射。
- 缺陷:同樣晶元大小提高解析度勢必減小像元面積,從而影響降噪能力以及動態範圍。
- 缺陷:大量的信息影響數據傳輸速度和連拍能力。
- 缺陷:成本更高從而提高了價格。
綜上所述:大晶元、高像素相機對於職業攝影師或者對像素要求極高的影友來說絕對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如果您是個業餘愛好者的話,在選擇的時候還是可以考慮一下自己是否需要這麼好的相機的。而且,一般的民用小晶元相機完全能夠用來進行攝影創作。(紙質相片輸出尺寸在20英寸以下)
說了那麼多了,那麼高檔相機到底貴在哪裡呢?
可能很多影友考慮的都是硬體素質,比如感測器尺寸、像素數之類。但是會忽略一些另外的細節。
比如,高端相機的操控能力強。
通常入門級相機會提供大量的所謂「情景模式」,就是相機曝光碟上那些「夜景模式」、「運動模式」、「人像模式」之類。而高端相機上是不存在的,因為入門級相機針對的用戶群有很多是剛剛入門的愛好者甚至還沒入門的小白。所以更加人性化的模式和更簡便的設置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首先先要讓他們能夠得到一張清晰且曝光準確的照片。而高端機針對的用戶群體則更多的是有比較好攝影基礎的愛好者和職業攝影師,對於他們來說,更為便捷的操控性更加重要,所以高端相機上會設置大量的快捷按鍵,同時菜單里會有更多的自定義功能。這些設置都大大提高了攝影者對相機的操控體驗。(例如佳能的1DX II相機中有28項自定義功能設置,而作為入門級的1300D僅有11項。更過分的是尼康,D810提供65項自定義功能設置,入門級D3300提供了……0項。)
再比如,高端機可選擇的附件群更多。
筆者在佳能官網上隨手搜了一下,高端單反相機5DS可以使用的附件有50種(相機帶、相機包、防雨罩之類沒有計算在內)、入門級單反1200D有46種、而微型可換鏡頭相機EOS M3支持的附件有32種。很多高端相機會擁有自己獨特的擴展附件(這種情況在現在相對少見一些,在膠片時代會更常見)這些附件的研發成本也是消費者們買單的,你幾萬塊錢的機身價格裡面包含了很多附件的研發成本。
說了那麼多,估計很多朋友變得更迷茫了:到底選什麼樣的相機?我們來簡單歸納一下吧。
- 高像素、高畫質並沒有看起來那麼重要。
- 考慮相機用途、重量、成本等因素。
- 理性客觀的評估自己的拍攝水平,考慮自己對相機操控性的要求。
- 考慮自己的拍攝題材,簡單羅列出自己需要使用的附件種類。
根據這些問題,我們基本就可以得知什麼樣的相機比較適合自己了。大致整理如下:
- 入門級相機:初學攝影或者以靜態攝影為主的業餘愛好者。(如佳能M3)
- 中檔相機:中高級影友,或者簡單的商業攝影。(如佳能80D)
- 高檔相機:中等工作量的商業攝影。(如佳能6D II)
- 專業級相機:經常在惡劣環境下拍攝或者需要各種特殊附件的專業攝影師。(如佳能1DX II)
- 另外,需要大尺寸輸出時,優先考慮高像素的全幅或者更大幅面的相機。
啰啰嗦嗦的寫了那麼多,可能很多內容和主流想法並不相同,但是確實是個人認為的比較理性的選擇相機的思路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樣的問題或者疑惑,也歡迎留言或者私信進行討論哈。
最後想感謝一下自己無比崇敬的老前輩錢元凱先生。跟錢先生短暫的同事生涯確實極大的幫助我建立起了更為理性的器材觀念,這篇文章也參考了不少錢先生的觀點和數據。也感謝自己的老東家,給了我那麼多能跟錢先生交流的機會。
合影一張,順手給自己打個碼。(笑)
推薦閱讀:
※美女和大熊一起拍照第二波,這次有視頻
※高級人像攝影后期秘笈:第二卷
※為什麼拍照老模糊?原因在這裡
※短途乘客31-35
※《追浪》紀錄片明達威主體部分拍攝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