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H1#1 里坊制的幽靈

這篇文章屬於半跨界胡噴,前後矛盾之處甚多,歡迎舉報刪除。

北京的特色之一便是「大院「,一座正統大院的圍牆乾淨而美觀,肯定不會有破牆開洞,朝向街道的亂糟糟商業鋪面;一座正統大院也不可以為了商業利益而私搭亂建,冷庫工廠和公寓混合在一起;一座正統大院可以包辦居民的生老病死衣食起居,不用給擁堵的城市交通添麻煩。巧合的是,正統大院大概是把藍圖繪到底的那位心目中最理想的居住環境了。

「大院」和封閉小區一樣,是一種軍事防衛設施,究其源流,我們可以看到曹魏至唐的里坊體系,這一制度在宋元解體,又在明清以「四合院」的形式迴流。建築格局上的里坊制與社會治理上的保甲連坐是一體兩面,在有形空間和無形空間上相互配合,基本實現了「網格化管理」。

無須多言,我們從衛星地圖、路網和地址命名方式上就能看出當代北京的「圍合」和里坊制遺產,地址上的知春里和知春路是兩回事,玉泉西里和玉泉西路更是兩回事。無論是園、居、屯還是苑、院、庄,都是四堵圍牆,自成天地。

英美體系下的城市地塊切割和編碼體系,是以近乎等距離(10英尺)一個門牌號碼來為街道固定地址的,這一點上,上海市區的命名體系比較接近,即城市整體有明確的「宗地」編碼,格式化成了可量化的土地權屬基層單位,一大塊土地可以通過宗地編碼來無限分割,最小交易單位(一個門牌號段)卻又有接近標準的面積大小,隨著道路延伸,城市土地的價值也便於確認。

而中國其他沒有「殖民地歷史」的城市,其土地資源配置結構並非主要以市場交易方式而形成,因此可以說城市土地也沒有經過詳盡的拆分和「格式化」,這一點上,大興丰台自發形成的工業大院和行政劃撥而成的機關大院並無本質區別,他們的圍牆存在的本身,便是向土地市場說「NO」:這是城下町的領地莊園,而非彼此平權可以流通買賣的商品。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長安城,似乎成了盛世氣象的念想:然而比較一下城市道路的密度,我們就可以知道,里坊制遺存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到底如何了。

城市建築在平面上最簡便的坐標體系是橫縱街道的交叉和門牌號的輔助定位,在里坊制格局下,這種定位基本無法實現,因為里坊規制的深層原因不是為了交流和交易而生,而是為了劃分權力的地盤,就像為了將流水凍結,便要劃分冰格。既然要亮出天際線,恢復里坊保甲,那麼流動人口自然會被疏導出去。

至於北京古城內的四合院為什麼會灰禿禿地千院一面,北京大街小巷的色彩極為單調而缺乏變化,其原因正是來源於細緻入微的規定和管制。至於其詳細解讀,可以通過點擊原文進行延伸閱讀,這裡就不多扯了。

城市是自上而下建構出來的,還是自下而上生長出來的,其活力與便利度會大為不同,這是其公共服務的對象和使命取向所決定的,既然組織決定了疏解非首都職能,那麼非首都職能從業人員的我們,或許真的該「團成一團圓潤滴離開」了,免得還要打地鋪。

推薦閱讀:

北京及周邊的哪些高爾夫球場值得推薦?
北京,北京
罵街|啤酒節後記
北京哪有那種看起來就很好吃的漢堡?
請相信我靳小雷大夫,不能做的整形手術一定不要做,不著急做的千萬別著急

TAG:北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