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英陶瓷詞源

上古時稱陶器為瓦,許慎說「瓦,土器已燒之總名」。瓦是一個象形字,如瓦片的捲曲狀。

未燒的瓦器叫壞,音坯。《說文解字》:「一曰瓦未燒」。原來壞人的壞寫作「壞」,本義為建築坍塌,孔子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壞佔用壞後,才出現了「坯」字,指未經燒制的陶瓷。

火燒坯的場所叫「窯」,形聲字,《說文》:「窯,燒瓦灶也。」「窯」是「窯」的簡化,非常成功,從形聲改為會意。最原始的窯就是在土中挖個洞,所以用「穴」,「缶」象徵放在裡面的坯。

大汶口文化的陶窯遺迹

「缶」是陶酒罐,也是會意字,上面的「午」意為杵,下面的「凵」是有口器皿,指用木棍製作陶坯。古人喝多了就敲著酒罐歌唱,《詩經》有「坎其擊缶,宛丘之道」一句。許多器皿是缶傍的,比如罌缽罍罐,《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

「陶」本義為兩座小山,還可以讀作遙,比如山西平遙,舊時寫作平陶,再比如《千字文》中,「推位讓國,有虞陶唐」,這裡的陶就讀作堯。堯帝居住在陶丘,今天的山東荷澤市定陶區,陶姓就發源於此。《史記》說舜帝制陶器:「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河濱就在陶丘,當時為四通八達的要樞。范蠡助越滅吳後,到陶丘經商,成為第一代首富。范蠡主要貿易陶器,後人稱其為「陶朱公」,那麼陶器之本意或為陶丘所產之器。

還有另一種解釋,清段玉裁認為,「匋」與「窯」都是缶傍,是異體字,都表示窯。《說文解字注》:「《緜》詩鄭箋云:復穴皆如陶然。是謂經之陶即窯字之假借也。」後來「匋」加上耳傍,陶成陶瓷之總名,而瓦成了建築用陶的特稱。

「釉」原來寫作「油」,大概古人真的以為釉是某種油脂。後來「釆」替代了「水」,「采」指獸爪,引申出人手採集花木之意,花木顏色繁多,「采」做偏旁時又發展出彩色的意思。所以「釉」的字面意思就是指彩色的、油亮的物質。

西漢黑陶繭式壺台北故宮博物院

瓷從陶演化而來,在漢代成熟,《說文》:「瓷,瓦器也」,形聲字,從瓦,音次。宋代辭書《類篇》:「瓷,陶器至堅者」。瓷字第一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在晉代的潘岳的《笙賦》:「傾縹瓷以酌醽醁」。

古人很少用「瓷」字,多把瓷器稱為陶。比如最早的瓷器專著叫《陶說》,宋代的;清代主管官窯的官員叫「督陶官」而不是「督瓷官」;最著名的督陶官唐英自稱為「陶人」,寫了本《陶人心語》,他記錄瓷器工藝的書籍名為《陶冶圖說》;晚清藍浦寫的瓷器專著叫《景德鎮陶錄》。民國時才瓷和陶的區分才明確起來,比如許之衡在1920年代的瓷器專著,叫《飲流齋說瓷》。

英語中最早的詞是pot,出現在公元12世紀,指用土燒制的容器,現在多指茶壺或者咖啡壺。pot加er, potter,陶匠。我和鬼佬吹牛逼的時候特喜歡說I am a potter。感覺自己頭頂閃爍著工匠精神,以及,魔法光環。魔法你知道的,Harry Potter,harry意思是騷擾,potter是陶匠,那麼哈里波特的中文名應該叫陶騷。還有另一個著名的童話角色,彼得兔,作者也姓陶,Beatrix Potter。

古希臘彩陶

Potter做的東西就是pottery,陶器的總稱。瓷器最早是阿伯人傳到歐洲的,並且告訴歐洲人這東西是用大貝殼和雞蛋殼的混合物雕刻而成,還要在地下埋藏一百年,歐洲人深信不疑。《馬可波羅遊記》:「在那個省有一個城市叫景Tinju,生產世界上最美麗的杯子。這些杯子都是瓷的,除了那個城市之外,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生產這種杯子」。

馬可波羅說瓷器用的是義大利語porcellana,寶貝的意思。不是寶貝兒,是寶貝,許多古文明都有用貝殼做貨幣的階段,包括中國和古代義大利,用的都是這種東西。《馬可波羅遊記》在歐洲流傳甚廣,porcellana也就成了瓷器之名。文藝復興時期,porcellana傳入英語和法語,都寫作 porcelain。

梅第奇瓷1575_1587

馬可波羅並沒有到過中國,但他的遊記里明確寫了瓷器以土製成。貝殼制瓷的流言破滅了,歐洲人開始嘗試燒制瓷器。最早的一批1575年出現在佛羅倫薩,模仿中國青花瓷,因為受著名的梅第奇家族贊助,故稱Medici porcelain,梅第奇瓷。這種瓷器徒有其表,光澤度、透明度、白度都不如中國瓷器,最嚴重的問題是軟,容易磨損。為了區別堅硬的中國瓷,歐洲人稱自己做的瓷器為soft-paste porcelain,軟質瓷。中國瓷叫hard-paste porcelain,硬質瓷。直到1710年,德國的梅森瓷廠才生產出歐洲的第一批硬質瓷。

在中國沒有硬質瓷和軟質瓷之說,在歐洲人看來,只有景德鎮產的白瓷才算硬質瓷。中國哥窯汝窯建窯一類的瓷器,他們都視為陶器或者炻器。其實這種看法也有些道理,景德鎮在宋末元初時瓷石枯竭,引入高嶺土做輔料,就是二元配方。高嶺土不能單獨成瓷,要和瓷石混合使用,必須高溫燒制,提升了瓷器的白度和硬度,質量優於單以瓷石制坯的一元配方。

大英博物館中的龍泉青瓷

中國的青花瓷在明代登陸歐洲,龍泉窯系的青瓷應該更早傳入。歐洲人稱青瓷為celadon,雪拉同。國內常見的說法是,一個叫Honore 的法國人,寫了部叫LAstree的小說,後來被改成歌劇,一度萬人空巷,主角Celadon是一個牧羊人,身著淺綠色長袍。歐洲人第一次見到龍泉青瓷,覺得顏色很像celadon的長袍,故而命名。問題是歌劇是1768年首演的,當時已經是清代了,而龍泉瓷曾經大量出口,最晚在元代就到歐洲了,時間對不上。

還有另外兩種解釋,一是說celadon出自梵語,綠色石頭的意思。中國瓷器好像從未賣到印度,用梵語命名青瓷,而且傳到了歐洲,風牛馬不相及。第三種說法,celadon是 Saladin 的誤寫。Saladin就是薩拉丁,阿拉伯戰神,《天國王朝》里痛扁精靈王子的就是這哥們。薩拉丁曾送給敘利亞蘇丹40件龍泉青瓷,敘利亞人不知為何物,便以Saladin之名稱呼。那是1171年的事,當時正好是南宋,時間對上了。而且宋元時銷往歐洲的瓷器多由阿拉伯商隊運輸,celadon一詞便隨之傳入歐洲,我覺得這種解釋最可信。

骨瓷罐,斯波德瓷廠,1802年

骨瓷是英國人在在十八世紀末發明的,因為原料中含有40%左右的牛骨粉,故名bone

china,或者fine bone china。古代歐洲人稱中國為sino、sina、sin等等,來自波斯語,秦的意思。葡萄牙人最早將sina寫成china。按《韋伯詞典》記載,china在1555年傳入英語。China起初只用於稱呼中國,到1579年才出現瓷器之意,1634年出現了chinaware一詞,也是指瓷器,大概用於避免歧義。

Earthenware是十五世紀出現的辭彙,陶器之意。pottery雖然也是陶,有時還可以指瓷, earthenware則是嚴格的陶器,特指燒成溫度在1100以下的、胎質疏鬆並且吸水的物質。磚瓦、花盆等等,都算earthenware。茶具咖啡具一類的日用陶瓷不能叫earthenware,而叫tableware。

Terracotta是拉丁語的陶器,terra是火燒,cotta是泥土。這個構詞法很像古漢語的埏埴(shān zhí),埏是揉,埴是土,陶器之意,《老子》,「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terracotta十六世紀出現在英語里,有兩種意思,一是指陶質的雕像,比如中國的兵馬俑(terracotta warrior and horse簡稱terracotta army)。二指紅陶,最原始的陶器,燒制時坯中的鐵元素被充分氧化,外觀呈鐵鏽色。

Stoneware,炻器。晚明到初清,中國戰亂頻頻,許多窯口停工,一些歐洲商人便把瓷器訂單甩給日本。日本一時沒有那麼大的產能,便降低標準,生產出一種介於瓷和陶之間的東西應付歐洲人。日本稱之為炻器,炻是日本漢字,1683年,英國人翻譯成stoneware。

炻器的主要工藝特點是,燒成溫度低於瓷,高於陶。一些中國古代名窯的瓷器,比如汝窯建窯宜興紫砂,嚴格說都是炻器。炻器雖然不如瓷器漂亮,但便宜,現在大部分餐具瓷磚衛浴什麼的,都是炻器。做一個簡單區分,瓷,不吸水,半透明;炻器,不吸水,不透明,陶器,吸水,不透明。

最晚出現的詞最大,大到讓人覺得虛無。漢語有個大詞叫「硅酸鹽」,Ceramics突破了硅酸的限制,硼酸磷酸什麼的都算,指所有非金屬的、無機的、固體人造物。詞源為希臘語陶器keramikos,1850年首次出現在英語中。ceramics囊括了上文中的所有單詞,除了我們日用的瓶瓶罐罐,工業上的隔熱瓦、瓷刀、瓷軸承、水泥、玻璃等等,都算ceramics。

——————————

抄我文章者,雖遠必豬


推薦閱讀:

古人是如何玩火的
如何正確地稱呼一隻花瓶(下)
景德鎮的自古以來(二)
你是救兵請來的猴子嗎

TAG:陶瓷 | 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