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王國的羽翼:翼騎兵的武備與戰史

在東歐國家的軍隊中,騎兵都佔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第二次合邦之後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也同樣如此。不過在第二次合邦之前波蘭與立陶宛兩國由於其地理位置和所面對的敵人的不同,因此在軍隊發展當中實際上也出現了一些較大的差別。更多的參與到歐洲天主教事務中的波蘭,也因此更多的吸收了歐洲西部的軍事發展所帶來的裝備以及作戰思路的革新,這使得波蘭的軍隊相較於其他的東歐國家相比看起來更加像一個歐洲西部的國家。他們的騎兵大多身著歐洲西部樣式的全身板甲,並且使用的武器也大多是歐洲的重型騎槍等裝備。

▲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的翼騎兵形象

與此同時,立陶宛的軍隊發展則走向了不同的方向。立陶宛所面臨的敵人則更多是來自東部的莫斯科大公國還有克里米亞的韃靼人所帶來的危險,在廣袤的東歐平原上,建立一支類似於波蘭的重騎兵部隊顯然並不適合東歐的作戰環境。同時生活在立陶宛地區的大量的韃靼人對於立陶宛騎兵的作戰方式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些因素使得立陶宛的騎兵更加註重機動性,但是防護力量相比波蘭則顯得十分的薄弱,並且他們的作戰方式也更多的類似與韃靼人,而非自己的天主教同胞。

▲與莫斯科大公國軍隊作戰的立陶宛人

▲波蘭的具裝騎兵

伴隨著奧斯曼帝國和莫斯科大公國對於波蘭的威脅日益提升,波蘭和立陶宛再次合邦,之後作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國王斯蒂芬?巴托里,所面對的一個巨大問題,是如何能夠將波蘭和立陶宛現有的重要騎兵部隊合併成一支能夠適應歐洲西部以及東歐戰場上的騎兵部隊。斯蒂芬?巴托里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將來自匈牙利的「驃騎兵」風尚,以及一些來自奧斯曼帝國的騎兵作戰系統帶入了聯邦。過去波蘭以及立陶宛兩方的軍事貴族們被整合為了新的騎兵軍團,並且他們所裝備的鎧甲以及武器不再是來自歐洲中部的全身板甲,而是採用了來自聯邦東部生產的,我們今天常常在影視劇中所見到的龍蝦甲。不過這種龍蝦甲也並非在一開始就得到了普及。與之相反,此時更多的是使用具有西亞風情的板鏈甲樣式的胸甲,因此波蘭—立陶宛的驃騎兵們在很長時間內依然會使用盾牌來彌補在鎧甲上防禦的不足。

▲板鏈甲

在武器方面,為了能夠提高騎兵的機動性,因此過去沉重但是威力強大的西歐式騎槍從波蘭—立陶宛的驃騎兵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長長的空心騎槍,這種騎槍是波蘭人原本慣用的一種武器,它們比西歐的重型騎槍相比長度更長,同時卻有比重型騎槍纖細了很多。這種波蘭空心騎槍帶有配重球來方便騎兵握持,別且這種騎槍的長度在戰鬥中不僅在視覺上給他們的敵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實際上在擅長使用這種騎槍的驃騎兵手中,它們對於步兵方陣以及騎兵們所帶了的破壞力也是不可小覷。不過空心騎槍通過極大的犧牲了使用壽命來換取了機動性的提高,不過在對抗俄國人和韃靼人時,由於他們的騎兵很多都缺乏有效防護,所以這種空心騎槍依然能夠發揮不錯的作用。

波蘭—立陶宛的驃騎兵為了彌補這種「一次性」騎槍所帶的麻煩,斯蒂芬?巴托里還開始在波蘭—立陶宛普及馬刀的使用。馬刀對於波蘭和立陶宛人來說倒並不是一種新奇的東西,在蒙古入侵時,蒙古大軍所使用的馬刀就曾經為波蘭人留下了深深的屈辱,在之後與韃靼人和奧斯曼人、莫斯科人作戰時,敵人大多都是使用馬刀來進行拼殺。雖然不少的波蘭人仍舊習慣於使用長劍來作為自己近戰肉搏時的武器,不過仍然有大量的馬刀通過貿易從西亞傳入了波蘭和立陶宛。斯蒂芬?巴托里時期,更加富有波蘭特色的波蘭馬刀出現,並且流行起來。這種波蘭馬刀的刀刃相對於西亞的馬刀刀身的彎度減緩,較短的刀鐔和以安設為銳角的柄頭,而且刀尖也是頗有特色的雙刃結構。可以說這種新式的馬刀極大的考慮了原本波蘭—立陶宛貴族們使用近戰武器的許多習慣,因此其相較於那些沉重的彎刀,雖然可能會降低馬刀的劈砍能力,但是更加方便使用。此後,波蘭馬刀迅速在整個聯邦中快速傳播,甚至發展成為了波蘭—立陶宛貴族們身份地位的象徵,而且貴族們也熱衷於將一些帶有忠君愛國和宗教方面的短句作為銘文刻在刀刃上。

▲波蘭馬刀

除了馬刀,戰錘也在波蘭流行開來,華麗但是缺乏實戰作用的槌錘被更多的用於閱兵或者是作為權杖使用,而頗富殺傷力的釘鎚則成為了貴族們喜愛的趁手兵器。釘鎚收到在波蘭—立陶宛流行的程度,以至於達到了這種武器隨時有可能出現在任何出現了爭吵的地方,並且它的巨大威力隨時可能把受害者留下可怕的傷勢。這種可怕的威力以及貴族們愛好使得波蘭——立陶宛的議會、國會、法庭等等所有可能會發生爭吵的地方,都禁止貴族們攜帶這種武器進入。

▲四分之三甲騎兵

之後,波蘭—立陶宛全新的驃騎兵很快就成為了聯邦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一把利劍,由於驃騎兵們逐漸開始佩戴用羽毛裝飾的類似於羽翼的木條,因此驃騎兵們後來也被稱為「翼騎兵」。除了驃騎兵以外,17世紀初波蘭—立陶宛仍然還有許多類似歐洲的一些龍騎兵,不過由於驃騎兵的地位逐漸上升,使得龍騎兵們也開始逐漸加入到驃騎兵的隊伍中,而驃騎兵們本身也會攜帶火槍。因此到了17世紀中葉,佩戴有明亮羽翼的翼騎兵們更多的被稱為「衝擊騎兵」而非原來的驃騎兵。

▲17世紀初期的驃騎兵

與人們在影視作品中所培養的印象不同,波蘭的翼騎兵並不是一開始就佩戴著他們那鮮艷的羽翼。17世紀初的驃騎兵們雖然已經開始佩戴獸皮來作為自己的裝飾,不過他們並沒有像後來的翼騎兵那樣將張揚的羽翼固定在自己的身上,他們的羽毛更多的是固定在自己的盾牌上。有一些財大氣粗的貴族到也會使用羽翼,不過他們的使用方式則是將羽翼固定在自己的馬鞍上而不是固定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在俄國「大動亂」期間,俄國所遇到的波蘭騎兵們並不會是像後來大洪水時期的哥薩克人、瑞典人所遇到的絢麗騎兵。到了17世紀中葉,伴隨著哥薩克人赫梅利尼茨基所領導的烏克蘭哥薩克大起義的爆發,波蘭進入了動蕩的「大洪水時期」。被哥薩克人起義鬧的頭暈目眩應接不暇的時候,莫斯科大公國和瑞典則磨刀霍霍準備趁著此時在波蘭身上分一杯羹。作為波蘭軍事力量的中堅,翼騎兵成為了能否拯救波蘭命運的關鍵,伴隨著這些軍事貴族的發展,此時的翼騎兵裝備比17世紀初期時早已華麗了很多,經過他們鎧甲的製作越加精良,翼騎兵們已經可以扔掉他們使用的盾牌。

▲17世紀中旬的翼騎兵鎧甲

另一個重大的變化則是,波蘭翼騎兵們標誌性的羽翼開始大量出現在這些驕傲的波蘭騎兵們身上。這種羽翼是用兩根黏貼著大量的羽毛的木條製作的,翼騎兵們將這種羽翼固定在自己的身後作為裝飾。不過關於翼騎兵羽翼的使用實際上並不會像電影中那樣無時無刻都佩戴在身上,實際上,翼騎兵們的羽翼更多是在遊行或是閱兵時使用,巨大的羽翼以及上面的羽毛,在騎兵行進中會發出巨大的響聲,這對騎兵來說絕對是一個值得驕傲的事情。在戰場上,翼騎兵的羽翼就沒有那麼值得驕傲了,騎兵全速衝鋒的時候,那巨大的羽翼摩擦空氣帶來的阻力對於騎兵們來說便成了一個巨大的隱患。所以雖然並非絕對,但是大多數翼騎兵們在一場大的戰役中一般是不會佩戴他們花枝招展的羽翼,即使使用也是一些個頭較小,並且固定在馬鞍上的羽翼。

▲大洪水時期的波蘭翼騎兵

雖然波蘭人最終熬過了17世紀災難性的大洪水時代,但是內亂以及外敵入侵對波蘭—立陶宛聯邦帶來的破壞卻是難以癒合,波蘭的國力在這之後一蹶不振,雖然後來翼騎兵們在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中再次亮相,並且在之後的大土耳其戰爭中大展拳腳,讓歐洲人記住了那閃亮羽翼的赫赫威名,但是伴隨著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衰落,翼騎兵也因此逐漸走向了末路,最終在18世紀銷聲匿跡。

▲維也納戰役中的波蘭翼騎兵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憶,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國產大飛機又有好消息:運20再次試飛,發動機是亮點!
烏克蘭的神器中國造:時速110公里,可載3輛國產坦克
如果復仇者聯盟或者正義聯盟全面進攻現實國家(比如米國),人類的國家能否對抗這種人形大小的超級武器?
中國的武器裝備是抗戰的時候與日本的差距大,還是朝鮮戰爭時與美國差距大?
大馬士革鋼上的書法:伊斯蘭世界的武器與盔甲探索

TAG:波兰历史 | 骑兵 | 武器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