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看懂世界名畫(11)—明暗光影派掌門人·卡拉瓦喬

卡拉瓦喬是復興三傑(16世紀)與巴洛克(17世紀)之間的過度人物,但他也有自成一派的技法流傳後世。

1.強烈明暗對比

他的很多代表作都是這種風格,一束強烈的燈光聚焦到主角身上,而其他要素則引入深沉的黑暗中。

The Calling of Saint Matthew ,聖馬太蒙召,1600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砍下荷洛芬尼斯頭顱的朱蒂,1602

2.真實化

他畫的水果上有腐爛,霉點和蟲蛀:

他畫的聖母升天,就像一個普通中年大媽,毫不「Holy」。

他的作品反映出「真實性」,而在他之前的復興三傑時期,畫作風格大多都是要美化,神聖化的,經過了100年,大家已經厭倦了這種方式了。他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藝術風格。


「真實感」還能指另外一層含義,就是五官和情緒的逼真感。

例如這幅《美杜莎》,現存烏菲茲。

頭顱被砍所噴出的血以及猙獰的面孔,卡拉瓦喬就像一個專拍恐怖片的大師一樣,逼真才能如此奪人眼球。我在現場看到此畫時,真的是整個房間一眼就能被此畫所吸引。

The Sacrifice of Isaac,《以撒的犧牲》,現存烏菲茲。

這一幅同樣,整張畫最吸引眼球的無疑是小男孩的表情,因為他馬上要被自己的父親割斷脖子了。那種恐懼感,就如同現在恐怖片給主人公來一幀看到恐怖東西的特寫。

如果一幅畫要描述的是跟死亡有關的題材,但是人物的表情都平淡無奇,說實話是不及格的。但是在卡拉瓦喬之前的畫家,都是「偉光正」,「古典」為主,強調美觀,神聖,所以即便是耶穌被釘這種題材,耶穌的臉也是非常平靜,這不符合一般人面對死亡時的真實表情。

以「真實」聞名的卡拉瓦喬自然不會把死人畫得和前人一樣死板了。


推薦閱讀:

鐵蹄下的秩序——小威爾士的大歷史(二)
難民問題的前世今生,以及如何看待今天的難民問題
【No.18】深陷分裂的歐盟島國——塞普勒斯
塞維利亞 | 「這裡才是真正的西班牙!」
歐洲中世紀畫作中透露的冰火大結局

TAG:艺术 | 绘画 | 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