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一句話逼父親自殺:給家人臉色看,是殘暴的冷漠

人其實挺奇怪,總是會和親人吵架,卻對著陌生人說了許多心裡話。

這種「偏心」存在於無形當中——

公車上遇到陌生的老人,會主動站起來讓座;路過乞討者,會施以援手;越是遇到不熟的人,就越是克制有禮。

但對自己的親人,卻好像習慣了,對他們漠不關心,甚至貶低、冷戰,朝夕相處,又彼此傷害。

家,不僅是孕育愛與溫暖的溫床,有時也是傳遞傷害的通道。

一句話逼死父親

2010年,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在研究農村老人自殺現象時,了解到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在外打工的兒子請了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親。兩三天過去,兒子發現父親沒有要死的跡象,就問父親:「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是把做喪事的時間都算進來的。」

老人隨即自殺。

四川一位八旬老太,和兒子產生口角,兒子破口大罵「怎麼不去死了哦」,老人一時想不通跳入河中,幸而最終被緊急趕來的警察救下。

一句話就逼死自己的親人,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

只是許多人都忽略了:越親近的人,越渴望得到溫柔對待,因為在乎,對你的每句話都在意。

《論語·為政》里,子夏曾問孔子,何為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難」

楊瀾問:「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周國平回答:「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能夠不給家人臉色看,是最不容易的。日常脫口而出的氣話,不知已給彼此帶來多少次傷害。

但再親密的家人,也不意味著有義務承擔你無止境的情緒發泄。

作家史鐵生雙腿癱瘓後,愛對母親發脾氣。

母親死後,他幡然醒悟:「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看過一個新聞的採訪視頻,女兒因家中無力為她買房買車,對父母惡語相向,稱他們噁心,是垃圾賤人,「我明明是個很好的學生,就是被她給毀了」。

陳女士女兒發給她的簡訊

母親在受訪時說,希望女兒過得好,我和老公無所謂,要罵就罵吧。

但在採訪過程中,她一直背對著鏡頭,不敢露出自己的表情。

有人曾在微博上發問:為什麼人生活一不如意,就喜歡怪父母呢?

因為最親的人是最好傷害的人,付出最多的人往往最容易被遺忘。

百科對「親人」一詞的解釋,是至親至愛的人,不曾想起卻永遠不能忘記的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的人,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人 。

可惜的是,很多人對待親人的態度,真的配不上這詞意的美好。

孩子不是情緒宣洩的對象

童年時父母的冷嘲熱諷,很容易成為孩子的心理陰影。

《藍色生死戀》大火的時候,比起被所有人心疼的恩熙,我更想給刻薄又討厭的芯愛一個擁抱。

嬰兒時期的抱錯本是一次意外,但意外帶給芯愛人生的影響卻不可逆轉。

因為出生在一個生活艱難的家庭——爸爸患白血病去世,媽媽獨自一人經營者小餐館,生活的重擔讓母親性情變得異常暴躁,永遠大聲呵斥,永遠都在發火。孩子得了全校第一也不會高興表揚,只會兇狠地謾罵「怎麼又不幫家裡幹活」。

被打罵著長大,內心自卑又缺愛的芯愛,在知道自己被抱錯以後,一個回頭也沒有,毫不留情地離開了原本的家庭。

不是貧窮讓她迫不及待地離開,是沒有溫情的家庭,才讓人決絕地轉身。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父母,上班辛苦、賺錢艱難,遭受了來自生活的不順,自己心裡藏著憤怒,孩子一點「小小」的錯誤,也能成為他們大發雷霆的導火索。

論壇有網友發帖,說同事們上班時交流打孩子的經驗,有人洋洋自得,稱前段時間工作上項目進展不順,晚上又發現兒子作業寫得一團糟,便狠狠地把兒子修理了一頓。

這樣的打孩子,不是愛,是以愛之名的個人發泄。

看見過不少類似的新聞:

「父親當街暴打兒子,按著腦袋往牆上撞」

「父親暴打孩子還讓其下跪磕頭」

在中國大部分家庭看來,打罵自己的孩子,天經地義。

到底是教訓還是出氣,家長或許自己心裡最清楚,扇一個耳光容易,而修復一個孩子的心靈,是巨大的工程。

豆瓣之前的「Anti-Parents,父母皆禍害」小組,名字聽起來很反社會,但組裡的很多成員,只是發帖講述被父母暴打和傷害的故事,來互相尋得心理安慰。

無數心理研究證明,孩子比大人想的敏感且早熟,成長在父母言語和身體暴力中的孩子,難免自卑和易怒。

本該是最溫馨的避風港,卻滋生著難以想像的冷漠。

知乎有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會覺得用父母的錢有負罪感?而且長大需要一分不落還回去?」

張愛玲在小團圓就寫過自己這樣的心態,她從小和母親疏遠,後來母親出資讓她留學,但也沒少埋怨她。在老師自掏腰包給她八百塊獎學金時,她馬上就拿給了母親,而第二天,八百塊錢就被母親打牌輸了。

還的是錢,也是情分。沒有得過多少關懷,所以長大後,也想把這一丁點情分撇得一乾二淨。

人們都記得養兒方知父母恩,但它的前半句,是生兒方知父母愛。

若是沒有對孩子交付過愛意,也別輕而易舉就說,還真是養了個白眼狼。

口不擇言惹出禍事

話出口可以成章,也能成災。

去年一月,武漢江漢區發生了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搶劫案。

一男子當街搶劫他人手機,得逞後拔腿就跑,路人見狀前追後堵,最後男子被圍住。

被抓後男子坦誠,搶劫只是因為妻子沒收了他的手機,還罵他「窩囊廢」。

「只是想報復老婆,讓她知道我的厲害。」

2015年7月12日,對小張來說是災難的一天。

十多年前,她和丈夫在老家認識,年輕又衝動,沒有充分了解就結了婚。

婚後才發現兩人不合,丈夫不僅懶散還酗酒。但每次她下決心離婚,都被丈夫的求情、發誓說服。

那天,倆人又因瑣事吵了起來,情急之中,小張說了句「過不下去就離婚」。聽到這句話的丈夫,端起一盆開水往她頭上潑去,之後還順手摔碎啤酒瓶,撿起碎片往她身上用力划去。

她被送往醫院時,雙上肢、頭頸部皆被燙傷,眉骨處4公分長的劃傷深可見骨,手上、臉上數不清的深深淺淺的傷口。

醫生說:「不算後期用藥和整容的費用,僅住院費保守估計就起碼要花二三十萬元。」

她努力維繫十幾年的家,還是散了。

夫妻吵架時,憤怒之下常會口不擇言:「要不是為了孩子,我早跟你離婚了」、「娶你真是瞎了眼」,這些直戳要害的話張口就來,殺傷力巨大。

11月12日,瀋陽富山花園發生一起悲劇。

凌晨五點,一對夫妻吵架後雙雙從五樓跳下,一死一傷。

跳樓的夫妻不到三十歲,聽鄰居說,從去年開始就常聽見她家傳出打罵聲,半夜、凌晨時間都是如此。

沒想到吵了一年,竟發生跳樓的慘劇。

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回憶妻子說「一般她話不多,因為她說出口有時會傷人。兩夫妻,要無聲勝有聲。」

少說一句,可能悲劇就不會發生。

專打「七寸」的家人

心理學中庫利對「自我」的定義是:「對每個人來說,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個人通過社會交往了解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了解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語言。最了解自己的家人,知道七寸在哪兒,知道哪句話最有力,一打一個準。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來自親人的這種暴力,不會在身體上留下明顯傷痕,卻摧毀尊重、信任、親密感,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比起外傷,這種傷害更為嚴重可怕,如軟刀子割肉,一點一點邁向死亡。

語言如果帶上重量,一句「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廢物」、「蠢得像豬一樣」,擊打在人身上,很疼。

情緒傳遞里,愛澆灌愛,憤怒的種子長出仇恨的花。

很喜歡許巍的那句歌詞「生命短暫,相逢是緣,讓我們做彼此生命中的禮物。不管是一天、一個月、一年,還是一輩子。」

推薦閱讀:

你真的會生孩子,可你真的會養嗎?
中國式父母最失敗的在哪?
有沒有人像我一樣沒有童年,沒有青春?
父母小時候為了你的安全,說過一些謊言,哪些是你信以為真的?
被父母懷疑早戀怎麼辦?

TAG:原生家庭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