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波士頓》:思維可以有兩種對立,情感卻只有一種
觀看《恐襲波士頓》的時候,感覺影片的節奏感以及敘事口吻都有和記憶重疊的地方。果然,搜查資料發現它是根據2013年真實事件改編的。這起爆炸案發生以後,震驚了世界,我朝也曾報道過。恐怖份子選擇在無辜的密集的人群中投放炸彈,這是最為可恨的。鏡頭曾幾次划過機器輔助肢體的運動員,他們曾經那麼陽光的走出來,和大家一起參與活動,幾個炸彈就能讓人瞬間產生恐怖。丟失孩子的中年人在呼喊,腿被炸飛的,在這些事件中一波又一波的需要截肢聲音傳來,彷彿醫院快成了零售場。所以,這個時候,這些情緒對於理解當時恐怖事件造成的傷害非常有助力。
電影的主調不是記錄這個過程,也不是弘揚FBI的職業高度,更不是討論恐怖分子有多恐怖,它更注重於爆炸案給人們心理帶來的影響。除了讓觀眾感受到哪種激烈的心情,電影也滿滿治癒的風格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記憶最深的是警長湯米和中東恐怖分子。
警長湯米一出場有點喪,被上級降職觀察,下屬也竊竊私語,面對家庭暴力這種小case 略顯不耐煩,反正人生似乎沒什麼樂趣。似乎為了添點堵,BOSS又指定他去給馬拉松維持秩序,基本從警長級別降到了警員級別。但是他的妻子似乎不這麼看,給他熨平了警服,甚至誇他有點制服誘惑。不同時中國版的夫妻模式,美國風格的夫妻STYLE更傾向於平等、尊重,沒有捆綁式的情感壓力。馬拉松案暴發之後,警長真的很惱。他可以容忍什麼明升暗降,上司耍的剝權小把戲,但是他不能容忍犯罪分子這樣的猖狂。因為,他深深的能體會到一個人對家庭的重要,因此他誓要揪出犯罪分子。影片從這個片開始切,速度節奏都全面打開了,有了美國片的節奏。
除了警長以外,中國人和恐怖分子的人物也超級飽滿。它是把中國人的木訥,小算盤,以及在關鍵時刻爆發的勇氣拍的淋漓盡致,這個電影中的亞裔少年孟丹算是美國片中的正面形象,也是非常難得的。從嚇得發抖生怕說錯話,到逃跑時大罵「去你媽」,完全刻畫了一個歐式中國人的特點,有共鳴感。而片中另外一個重要角色,是焦哈爾的哥哥。他特別矛盾,一方面想維護好家庭關係,另一方面又想做一個聖戰分子。其實他的妻子很愛他,他的弟弟很聽他的話,但兩個人完全是出處愛的立場,而非正義感和責任感。最後的審訊中,他的妻子勇氣可嘉,她說:「夫妻是跳一支雙人舞,從靈魂和肉體上,我希望上了天堂他還可以吻我。」我感動於這種情感的忠誠,但同時對他們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忠誠又想掐死他們。
總體來說,《恐襲波士頓》無論從劇情還是演員都是值得一看的電影。因為題材的真實性,因此它的內容也是獨一無二的。包括一些警方的工作,警長站在爆炸案原地從腦海搜索各個店臨控器可以找到嫌犯的圖像,而究竟應不應該公開嫌犯的資料,這些矛盾點非常技術流。而飾演FBI理想德的形象也是再沒有更FBI的精英感了,但是從問題解決到實施,你會感覺這不僅僅是形象工程。一個老練的FBI特工會更有全局性,而非一開始鋪墊的搶功積極分子。
在內容上,《恐襲波士頓》從當年的爆炸案擴充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情感和訊息,看完它以後,陷入了某種思考。為什麼每個人都有情感,卻為了並不正確的立場而殘忍那麼多人。為什麼每個人都怕死,但是在死的價值上,卻有著不一樣的衡量體系。電影從拋磚引玉的角度,真真切切的還原了兩種彼此對立的思維和人與人間不變情感。
推薦閱讀:
※留學波士頓應該帶怎樣厚度的衣服?
※hello朋友們 本人是準備去留學的學生想問一下行李的託運問題 我準備想帶兩個大箱一個小箱 會超重嗎?
※如今的波士頓凱爾特人隊距離完成重建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中國哪個城市最相似於美國波士頓?
TAG:波士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