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互聯網行業總結:內容平台正在走向社交化

註:本文是我前不久寫的《產品觀察 | 當張一鳴變成馬化騰,內容平台是怎麼看上社交這門生意的?》的精華提煉部分。

2016年,依靠內容吸引用戶駐足是平台型公司進入「下半場」後的通行做法,但到了2017年的結尾,所有平台都發力做內容,其帶來的結果就是內容帶來的紅利迅速被吃乾淨。

一大堆電商平台在彷徨,內容勉強做了一些,但是怎麼把內容轉化成交易依舊是個難題;搜索、瀏覽器、wifi 連接、下載器等傳統的工具平台在焦慮,它們的內容往往是被動型瀏覽,用戶很難粘在平台上;做內容分發的平台在鬱悶,幾大門戶效益逐年停滯不前已經不是新聞,今日頭條吃肉,其餘平台盛湯;而過去兩年風光無限的新內容平台——直播產業也在失落,原先還百家爭艷,如今二八分化愈加向頭部靠攏。

在內容分發格局漸穩、各家內容千篇一律的新形勢下,平台方單純從內容層上下功夫,已經不是一個付出回報比較高的方案了;這邊內容遇冷,那邊社交卻頻出新意。2017年,陌陌變了,YY 改了,QQ 試了,映客嘗了,從實時視頻社交到音樂短視頻,從狼人殺到抓娃娃,從蘋果的 ARKit 和 Face ID 再到騰訊的微信小程序……

而巧合的是,這些社交變化,要不然是直接發生在內容平台及它們的子產品上,要不然是給內容平台帶去新的場景和玩法,在內容生態的基礎上讓人們交流、溝通、參與、玩樂,越來越成為一種可能。

具體來看,內容平台在今年出現了如下這樣一些變化:

  • 評論、社區、問答、類微博信息流模塊漸起,內容平台內部社交體系暗流涌動,從微博的評論到最右的彈幕,從頭條問答到頭條微頭條,都是真實寫照。
  • 內容平台轉做新時代的社交媒體,頭條、知乎以及新生代的即刻都在向微博學習,而短視頻時代的社交媒體如快手以及火山、抖音更是大行其道;傳統的社交媒體也在回歸自己的社交屬性,師承源於 Snapchat 但壯大於 Instagram 的 Story 模式被廣為借鑒模仿,國內如微博已經開始大規模推廣自己的「微博故事」。
  • 徘徊在內容和社交兩端,直播平台的天平倒向了社交:各個直播平台密集地在主播個人主頁增加了短視頻入口,通過加強觀眾和主播的聯繫來保住自然沉澱;而那些原本就是藉助自己社交沉澱來做直播的平台,如陌陌、YY也在直播之外探求回歸社交的可能性。
  • 技術、玩法、組織方式,視頻作為新一代的社交載體漸趨成熟:技術上,一系列軟硬體開發的突破正在悄然改變生態,Face ID 橫空出世,AR、VR則迎來階段性回暖;視頻交互的玩法也越來越多樣,結合了酷炫濾鏡、特效的 15 秒音樂短視頻全面爆發,基於面部表情的玩法如「Facedance Challenge 」也短暫風靡;通過視頻連接陌生人的組織方式進入成熟期,把實時和非同步、一對一和多人群聊兩兩組合,往往就能衍生出多種視頻交友形態。
  • 在今年,內容平台做社交也找到了爆點:狼人殺,陪玩或者更接近本質的線上陪聊,線上抓娃娃,成為今年內容平台社交化轉向的變現利器。
  • 從引入通訊錄到基於興趣、年齡、身份分層,向前一步是騰訊:以頭條為代表的內容平台正在大規模開啟通訊錄同步功能,而這一行業更大的突破,可能會發生在已經圈佔00後、二次元、遊戲愛好者、大學生等特定群體的內容平台上,比如圈層年輕人群體搞笑段子社區最右、主打股票的雪球、主打二次元的第一彈以及主打遊戲的 Taptap——他們在新形態社交的探索上有著牢靠的用戶基礎可以仰仗,如果說騰訊是大而全,那這些平台就是小而美。

綜合來看,無論是已經集合到內容平台的現有案例,還是個別產品的社交創新,我認為,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大的內容產品的走向社交化會是大勢所趨,一大批社交場景會遷移、移植到內容平台上,實現從內容與人到人與人關係的演化。

事實上,新的社交形態也需要內容的牽引才有可能發展壯大,大的內容平台掌握了信息流動的管道,這是以往意圖抗衡騰訊的社交產品最不具備的一種資源。從這個角度講,內容平台的社交化可能並不適用於創業公司,更多是中大型平台從 0 到 1 之後的開枝散葉。

過去我們過於關注創業公司能否彎道超越,而忽略了中大型公司內部創新,尤其是在內容領域,與其奢談生死未卜的內容創業,不如把目光聚焦在內容創業者所依附的平台如何革新上,這個行業上一次的巨變是直播和短視頻的興起,這一次,內容平台的社交化會帶來持久的共振么?


註:我是36氪 @閆浩,更多內容可以關注同名知乎ID,現在都日更七八條知乎「想法」了


推薦閱讀:

我的2017年度十佳華語片(附若干遺珠)
快手2017:你可以拒絕,但很難忽視
年度書單:科技青年藏書指南
你會用什麼樣的一句話總結自己的 2015 年?

TAG:互联网 | 2017年盘点 | 年度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