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十一成為購物節,消費主義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新的宗教
題記:節日,自古以來都與宗教、文化或者重大歷史事件相關。而每年的11月11日,本來是網路上光棍漢們用來自嘲的一個日子,伴隨著電子商務的崛起,特別是阿里巴巴等企業的崛起,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購物剁手的日子。無數消費者坐在電腦前,或者抱著手機,等待12點的鐘聲一到,立即進入他們新的神殿。
你相信什麼,你就是什麼。-----《美國眾神》
前兩天,我路過一個地下通道的時候,裡面的小販正在聊天。這個地下通道經常會被小販佔領,有些人賣手機配件,有些人賣襪子內褲,有些人賣水果。
其中幾個人都在聊自己新買的房子,臉上洋溢著喜悅的表情。
「我上個月買的,現在每平米漲了兩百元」
「我們小區自帶幼兒園的,還是學區房」
只有一個賣冷串串的小夥子默不作聲,靜靜打望著來往的人群,等待著自己的生意。顯得跟這群人格格不入。
我停下來買了幾串,問到:「你一個月賺多少錢」
「4000多」
「買房了沒?」
「沒有,準備攢點錢回老家買」
「他們賺多少?」
「跟我差不多吧,不過他們都是城裡人了」
「那你跟他們不一樣」
「有房的和沒房的當然不一樣」
我心裡想到:現在租房的和買房的都已經分階級了,住洋房的都看不起住高層的了,有房和沒房現在對大多人人來講,完全就是兩個世界。
我經常看到月薪三四千的人拿著最新的蘋果手機。上次在地鐵上看到一個身上的T恤都破了幾個洞,領口都已經泛起毛邊的人,拿著一個蘋果7PLUS在玩遊戲。我也見過那些收入一般的人買著昂貴的奢侈品,儘管她們的收入不是秘密,即便拿著最新款的PRADA,身邊的朋友也知道她月薪不過5000多。
任何人都有支配自己收入的權利,這點我無意去批判。但很多人認為自己買了什麼,或者用了什麼東西之後,就覺得已經成為了另外一種人,那無疑是一種妄想。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消費都不是出於需要,甚至不是處於慾望,而是對某一種生活方式拙劣的模仿。
精神病中有一種癥狀,叫物理影響妄想。患者認為自己思想、情感或者是行為,都被外界的物理因素所影響。
70年代,病人最喜歡說:「醫生,我感覺自己被無線電波控制了」
90年代,病人最喜歡說:「醫生,我感覺自己被電視機控制了」
2000年之後,病人最喜歡說:「醫生,我感覺自己被電腦控制了」
而現在,病人最喜歡說:「醫生,我感覺自己被手機控制了」
其實我想說:「TMD,其實我們都被手機控制了」
科技的進步,讓宗教的空間越來越小。資本主義誕生之後,已經進行了三次工業革命,科技不僅改造了我們的生活,更開始改變我們思想。但資本主義最大的問題就是生產過剩,只有不斷刺激人們消費的慾望,才能夠帶來經濟的增長。對於發達國家甚至是中國來講,消費已經成為了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天貓又創造了歷史。而在雙十一前,很多都發現自己的信用額度被提高到了,大部分人都從2000元提高到了10000元。很多人都感激的叫了聲馬雲爸爸。如果按照支付寶的用戶來算,總的信用額度可能提升了近萬億。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用到這個額度,但恐怕最牛的銀行業不敢這麼讓人用錢吧。
消費和借貸相互滋養。我們通過消費,來顯示自己的階層,來尋找社交的歸屬感,我們通過借貸,讓自己的慾望不斷變大。消費主義,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新宗教,每次蘋果新手機發布後,專賣店門口的排隊人群,和去耶路撒冷朝聖的人群沒什麼兩樣。
如果說消費是人們信仰的上帝,那麼借貸便是背後撒旦。我們每一次的經濟危機背後,必然有借貸的影子,也就是槓桿的疊加。知道有一天,借貸的利息讓消費越來越少,這個循環被打破,所有的一切,都化為了泡影。
作者為獨立投資人&心理諮詢師,關注經濟投資及個人成長,歡迎關注我微信公眾號:jingji-xinli
回復「經濟學思維」,幫你樹立自己的思維模式。
推薦閱讀:
※3年工作經驗的化工男,如何在西部城市立足並發展?
※當一個廢柴是一種什麼體驗?
※放棄現在安穩的工作,從零開始,去南美髮展,好不好?
※拿什麼拯救你,脆弱的中產階級
※那些讓我相見恨晚的生活習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