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的同學們請進 | 我們一起做點事

(今天和護膚品無關)

2007年8月8日,北京奧運整一年之前。我來到了德國。

我在德國待了十年了。

十年間,學習工作生活戰鬥。

德國人,既是我的戰友也是對手,既是我的甲方也是乙方,既是我的老闆也是手下。

既有關鍵時刻幫過我的,也有關鍵時刻踩過我的。既有千杯少的,也有半句多的。

一切都再正常不過 —— 個體差異恐怕總是大過所謂的民族共性。待久了,越發覺得很難講「德國人都如何如何」,德國人也有不喝啤酒不看足球的,也有不嚴謹不守時的。

不過,有一點相對普遍:

在德國這十年,我深感德國(和世界)對中國不甚了解,以及由不了解造成誤解。

我想改變這個現狀。

2007年8月27日,我剛到德國沒幾天,明鏡周刊發布封面故事「黃色間諜」,指責中國在德國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的商業間諜活動,盜竊技術和know-how。而且文章使勁暗示,留德的中國學生、學者、公司僱員,都(很)有可能是間諜。

我剛又重讀了一遍這篇報道:缺少調查,缺少數據,滿篇的情緒和煽動。

明鏡周刊在德國的普遍程度,做個類比的話,大概有點像南方周末。

當然,一方面,我們做為大國不能玻璃心。另一方面,明鏡周刊的標題黨和挑釁的語言風格一直也在德國受爭議 —— 雜誌要銷量嘛,可以理解。

我們可以大度,勸自己不要生氣,但是,這篇文章確實造成了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 畢竟明鏡周刊的銷量和影響力巨大,畢竟德國有一大群人把明鏡周刊奉若神明。

我沒有大數據,只能說說我的個例:在那之後,我不止一次被德國人問到,半開玩笑半認真的「你不是來我們國家偷技術的吧?」

這種問題能說出口,EQ得低到一定程度才行。所以,在心裡嘀咕,沒說出口的人,大概更多。

不止在商業和政治層面,在文化層面,我也希望中國能更被了解。

就拿春節來說,我常常要向德國人解釋春節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每年時間不一樣。

我是很樂意解釋啦。不過偶爾想,要是西方人對春節的了解,和我們對聖誕的了解程度一樣,該多好。德國家家戶戶都有中國製造的產品,這個願望不算過分吧。

此外,過去做諮詢的這幾年,有時替歐洲公司診斷中國業務,也常感歐洲總部的人,對中國的商業現狀、工作文化,兩眼一抹黑。

當然偶爾有中國通,但更常見的是:向他們介紹微信,以及微信的深度滲透,得到「原來如此」的驚嘆 —— 這種程度的了解,還要指揮中國員工衝鋒陷陣。

在外企工作的同學,是否嫌總部的人不懂中國國情?他們可能不是故意惹你生氣,是真不懂。

這些不了解和誤解,怨誰呢?

肯定怨不得德國學校的教育 —— 咱的學校也沒怎麼教過德國歷史和文化,因為不是非了解不可嘛。

怨德國媒體有意無意的偏見?

也許。

但各國互相的報導,從來都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不僅德國電視只報導北京霧霾,不報導高鐵通車,我國的電視也只報導德國難民危機,不報導德國經濟強勁失業率節節下降。

過分的偏見,比如明鏡這篇報道,我們可以抗議,但是沒法要求它下次「改正」-—— 媒體報憂不報喜,多少算是個難以避免的特質。

還是,怨我們自己不發聲?或發聲不夠?

恐怕我們自己負有相當責任。

中國文化衍生出來的價值觀,我感覺,不甚鼓勵針尖對麥芒的辯論,而是提倡超然、出世。

即使被人誤解了,也要大度。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話沒毛病,在很多場景是正確的。但是在某些場景就未必了。

都欺負到你頭上了,還「不慍」么?

所謂「慍」,並不是要滿地打滾、找人玩命。

而是要說,要解釋,要辯論 —— 要發聲。

所謂發聲,也不是非得上街遊行、到處貼標語這樣激進。

而是可以「非入侵式」的發聲:

我不會一天到晚拽著你,和你講中國如何如何。你煩我也累。

但是,你如果有關於中國的誤解,我不會靜靜微笑聽著,我會向你解釋,和你辯論 —— 不為爭個我對你錯,也不為改變你的觀點,只為讓你聽到我的聲音。

倘若你有興趣了解中國,那更好,我很樂意花時間和你講。

發聲,是最重要的。

你可以不同意我,但你要聽到我的聲音。

有這樣的說法:等我們的國力更強大了,自然就好了。

我不敢這麼樂觀。

確實,沒有了中國客戶,可能不少德國公司不出一年就得關門。不論中國人發聲與否,不論德國人對中國誤解與否,德國都必須和中國做生意。

毫無疑問。

但是,人家在賺我們錢的同時,不一定真心尊重我們。

沒錯,尊重值幾個錢?有錢賺不就得了?

但是我不滿足。

我不僅要你的生意,我還要你的尊重。

於是,今年5月,來德十年之後,我開始在居住的社區教中文及中國文化課

我的「學生」們,從10歲到70歲。

場地是社區的活動中心提供的 —— 當初我揣著第一期課件,說明意圖,他們痛快的答應了。課的廣告也是他們幫做的。

為了傳播廣泛,把門檻降低,我的課幾乎免費 —— 每次課一個小時,8次課為一個周期,總共收50歐元,其中還有10歐元是場地費。當初我想搞成免費的,活動中心的管理員強烈反對:「不要錢的東西也不值錢」。

每次課40分鐘講中文,20分鐘講文化。

課件純自製。

中文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部分。

我講的中文,不以會默寫、能考試為目的,而是以有趣、有啟發性為目的。

比如,一個漢字,它甲骨文怎麼象形,如何演化成今天的樣子。

比如,「仙」字是人+山,為什麼住在山裡的人稱為仙,中國古代是怎樣的隱逸文化。

文化的20分鐘,我既講歷史,也講文化(比如書法),但更多講的是當下的中國

拿高考為例,德國人印象中,亞洲的孩子們學習壓力巨大。沒錯,是事實。但是背後的動因他們不知道,只覺得「亞洲人有些急功近利」。

於是,我向我的學生們解釋,在中國上大學的比例多低(相比之下,德國的比例有多高),「好工作」和「差工作」的工資水平相差多大、社會地位相差多大,於是又會繼續影響下一代(在德國,這個差別多麼小),再加上中國傳統價值觀確實有些功利的論調,等等。

他們聽完,會覺得:原來急功近利的背後還有原因,所以,是不是該多造大學?是不是該縮小收入差距?那下次課我們就來討論高校擴招的利與弊嘛。

於是,討論變成了有益和有意義的,而不是一味的情感宣洩。

第一個周期已經結束,第二個周期正在進行中。明年我打算擴展到第二個場地,而且將內容擴展到中國文化專題,比如歷史,茶,瓷器。

我要發聲,我要講述。

「非入侵式」的。

只要有人願意聽,我就願意講。

我不會把黑說成白,不會美化、迴避問題。

只是希望世界也能了解中國的視角 —— 世上之事,大多不像1+1=2那樣,有唯一正確答案,而是取決於立場和視角。不同的視角,會有完全不同的結論。倘若不了解對方的視角,很容易得出「對方是傻x或瘋子」的結論。倘若了解了一切,便也寬恕了一切。

面對面講課這種方法很笨。

有更聰明的辦法么?有。比如拍個電影給世界看,比如買家德國報社。

但我拍不了電影,也買不起報社。

只能面對面講課 —— 用最笨的,卻也是唯一力所能及的辦法,來讓世界聽到中國人的聲音。

所以,我想在這裡號召:

歡迎在德國、在海外的同學們,也在身邊講述中國文化,中國人,中國視角。

不論是在學校,公司,還是社區。

如果你也打算採取講課的方式 —— 這裡可以免費隨意下載我們(我和一位有情懷的藝術大牛)自製的課件:

fulu-culture.org

這裡放個課件截圖,諸君可以感受一下風格,老好看了:

註:網站是我搭的,新手上路,敬請拍磚。

fulu是我們自己的logo,用於和中國文化相關的事:

也歡迎諸君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製課件,並上傳,讓更多人看到。

你也可以不採取講課的方式,而是比如YouTube視頻 —— 很多中文的短視頻長視頻內容很好,只要加個英語或德語的字幕或配音,就能起到介紹中國的作用。

發聲就好,方式怎樣都行。

做這件事,錢是沒的賺的。

圖的是情懷:除非中國強大了受人尊敬了,否則自己的事業再順利,也好像缺一點點什麼。

最後想說,並不是我思想前衛,而是時機已到 —— 我只是順水推舟而已:

「我們不是時代的挑戰者

我們是時代的產物」


本文系瓜美將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德國有哪些著名的電影導演?
難民政策、恐怖襲擊與右翼民粹:一地雞毛的2016
德國製造為何能聞名世界?盤點德國鋼盔歷代的型號和變種
在德國打HPV疫苗流程及報銷

TAG:德国 | 德国留学 | 德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