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修飾的蘋果來了,消費者會買單嗎?
?左圖為普通蘋果,右圖為基因修飾後的蘋果
編譯 | 郝春暉
責編 | 葉水送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1995年,加拿大奧卡諾根特色水果公司的創立者之一尼爾·卡特(Neal Carter)接管他家的果園後,就開始尋思如何佔領美國的快餐市場。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一項研究給了他靈感: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敲除編碼使蘋果細胞氧化變色的酶的基因,他就可生產不含防腐劑、暴露在空氣中也不會氧化變色的快餐蘋果片了。
如今,這種特別的蘋果片首次在美國中西部出售。
北極蘋果是首批以迎合消費者需求而非農業生產需求為目的的基因修飾作物之一。
2003年,奧卡諾根公司種植了第一批試驗蘋果。此後,實驗室製造的食品隊伍不斷壯大,其中包括由重組酵母生產的大豆蛋白製作的無肉漢堡;用幹細胞生產的魚排以及利用CRISPR修飾基因組生產的蘑菇。
目前,這些食品大多尚未上市。很多開發這些新型食物的生物技術公司都格外關注北極蘋果的發售,希望能由此了解消費者對新型食物的態度。
「北極蘋果的銷售實際上是在為其他類似產品鋪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植物病理學家楊義農(音譯)說道。他也希望他培育的CRISPR蘑菇有一天能成為商品作物。
卡特說,要讓消費者為基因修飾食品買單,首先要解決他們對這些產品的不信任。奧卡諾根公司在北極蘋果的生產地(紐約和華盛頓)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僅約20%的群眾對基因修飾產品有所戒備,但在被告知這是基因修飾蘋果時,很多人的態度都有所轉變。
無鰭食品公司正在開發利用魚乾細胞生產魚排的技術,其創立者之一邁克·塞爾登認為,為消費者提供產品相關的信息,有助於說服他們接受這些產品。他說:「我們不能再犯過去基因修飾產業的錯誤。如果僅僅把食物擺上貨物架而沒有宣講,我們必然會遭到強烈的抵制。」
塞爾登的魚排和北極蘋果同樣都是為迎合消費者需求而生,它免去了人們對過度捕撈、動物屠殺和環境污染的擔憂。但有人指出奧卡諾根公司並沒有為消費者提供足夠的信息,該公司沒有在蘋果的包裝上標識「基因修飾作物」。
除了消費者的態度,開發者要擔憂的還有複雜的聯邦機構監管程序以及未卜的前途。
北極蘋果歷經5年的監管評估後才得以上市,但另一公司生產的抗氧化土豆則只用了2年就通過審核,CRISPR蘑菇更是命途多舛。2016年,美國農業部表示,將不會評估這一基因敲除產品,幾乎抹殺了這一蘑菇的商業前景。
但隨後,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請求重新審查這一產品,為該產品帶來了一線生機。
對投資者來說,相比監管方面,消費者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更大。開發這些食品的公司往往會在長期計劃中預留幾年時間,作為監管程序的緩衝時間。從事風險投資分析的詹姆斯·哈德曼說:「公眾輿論更難控制,因為群眾有時是很不理智的。」
不過,卡特仍對他的蘋果產品保持樂觀態度:「我沒收到指控我們是撒旦的郵件,人們問的是:哪裡可以買到這種蘋果?」
參考資料
Genetically modified apple reaches US stores, but will consumers bite?
https://www.nature.com/news/genetically-modified-apple-reaches-us-stores-but-will-consumers-bite-1.22969
製版編輯 | 常春藤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人類進化的未來方向在哪裡?
※獨家專訪張鋒CRISPR團隊核心成員叢樂:我們完全可以不用這麼冒險
※袁隆平的「水稻親本去鎘技術」是如何實現的?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
※如何看待「人體含大量外來基因 進化論被再次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