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和他的小夥伴們
很久很久以前,大約在清朝的時候,浙江海寧有一個非常厲害的世家。
這家人姓查(讀扎),他們的厲害之處在於家族中人十分善於讀書,參加科舉往往都能得取得不錯的成績。鼎盛的時候號稱「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
但是到了雍正朝的時候,也不知道清政府哪根弦搭錯了,開始大搞文字獄。但凡是作品和反清復明沾點邊的都抓起來殺掉。而且還鼓勵大家互相檢舉,舉報有獎,包庇嚴懲。
既然有獎,那麼就會有爭取獎品的人,開始有人研究旁人寫的文章,希望在文章中找到反清復明的痕迹,即使痕迹十分牽強。而各地衙門為了完成任務爭取評先進,為對牽強的舉報照單全收,結果就是大量的人莫名其妙的被抓了起來。
比如有人練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胡馬不就是說滿人嗎?抓起來,殺!
有人寫詩:「清風不識字,緣何亂翻書」。竟敢說大清不識字,諷刺滿人沒文化,抓起來,殺!
而查家的查嗣庭去江西做考官,他出了一道作文題 「維民所止」,源出《詩經·商傾·玄鳥》。被人舉報維止兩字,正是「雍正」沒有了頭,也殺!
就這樣,查嗣庭就出個題目卻白白丟掉了性命,這也成了查家永遠的痛。
但是還好,查家並沒有被滿門抄斬,家族還是被留存了下來,人被留下就有希望,憑藉出色的考試才能,還是能有人不斷做官。查家依然是海寧當地的望族。
後來又過了很久,久到大清都亡了,查家又出了一個不世出的天才--查良鏞,就這是後來的金庸。
金庸很小的時候就明顯繼承了祖先的讀書才華,據說記憶力非常的好,一般的書看幾遍就記住了,有了這一點,應付起考試來自然是得心應手,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大學霸,到了讀高中的年紀,自然也就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
讀高中的時候,他忽然覺得自己對付考試還是很有心得的,為什麼不把這些心得分享給大家呢。15歲的他聯合兩個同學,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書。書的內容與他後來揚名於世的小說和社評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一本參考書,主要是指導大家怎麼讀書,怎麼考試。書名就叫《獻給投考初中者》。
一名中國最偉大的武俠小說家,平生出的第一本書居然是一本參考書,真是令人意想不到。但是很明顯,我們不難發現金庸從小就有寫書的慾望,也有寫書的能力和毅力。
多說一句:我從小的夢想也是出一本書,但是沒想到今年的書出完了,居然是一本專業工具書。。。人啊,當然要自己奮鬥,但是也要考慮歷史進程。長者此言非虛也。又想想要是金庸早生個幾百年,必然中進士做官去了,寫什麼武俠小說!
轉眼又是許多年,毛爺爺天安門上一聲宣布,新中國成立了!
當時很多的仁人志士到政府求職,希望能為國家出一份力。金庸自然也不例外,要知道他可是出自「一門十進士,兄弟三翰林」的海寧查家,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從小就被刻在了腦子裡。
那麼去哪個部門比較合適呢,金庸先生當時想了一下,覺得自己文筆好,又有外語特長,正好可以到外交部求得一個職位。於是他到了外交部積極求職。
但是幹了沒多久,這個大地主、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孩子明顯感到了不適應,覺得怎麼自己的上級老是不聽自己的指揮,完全不讓自己發揮匡扶社稷的才華,這活沒法幹了,於是憤而辭職。
兩年之後,鎮反運動開始了,金庸的父親作為當地最大的地主被定成了反革命罪,居然給槍斃了。哎,那個年頭,有錢真是天大的罪過。直到改革開放之後,當地政府為金庸的父親平反,才算是洗脫了他父親的冤屈。
當年的局勢又忽然緊張起來,大家一看不妙,集體跑路了,大量的人或偷渡或合法的跑到了香港。其中就包括金庸。
當時過去的還有不少後來的名人,比如後來寫出《衛斯理》的倪匡,這哥們幾乎是一路討飯+爬火車+游泳到了香港。又比如後來寫出 上海灘、滄海一聲笑、男兒當自強的黃霑。
到了香港後,金庸一看,自己的家產都充公了,得想辦法自力更生了。
當然,這種書香門第出來又有才華的人不至於淪落到碼頭扛大力(他也扛不動),人家很快就找到了一份記者的工作,並且在業餘時間還開始寫劇本。
很多書迷都說感謝金老先生的作家之路並沒有被外交生涯耽誤,要我說按金老先生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被外交生涯耽誤,就算他不辭職,被開除也是遲早的事情。
眼看金庸當了記者、寫寫劇本過得好好的,這時候命運的轉折點到來了。為了進一步提升報紙銷量,金庸所在的《新晚報》不知是誰提出的主意,提出可以在報紙上寫小說連載,以刺激人們購買。
題外話:提出這個辦法的香港記者明顯很熟悉西方那一套,之前我的另一篇文章也提到過,大仲馬也是先寫劇本出名後,報紙為了提升銷量,邀請他在報紙上連載小說,後來報紙果然銷量大增。
這個任務被落在了金庸和梁羽生身上。兩人各自寫出了《龍虎鬥京華》和《書劍恩仇錄》。金庸這個名字也是在這篇小說第一次出現,這個筆名是由查良鏞的鏞拆成金庸兩字而來的。
當然這個筆名後來又有各種說法,不過鏞拆成金庸兩字的說法是金庸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金庸散文》提到的,所以其他的說法可以散開了。
兩人的武俠小說都來自一定的歷史背景,梁羽生的來自當年義和團的故事,而金庸的而來自家鄉的傳說。這也是中國武俠小說的特點,很喜歡結合真實的歷史背景進行書寫,使得書中人們真實的生活環境、習俗非常的接近。這讓小說的真實感大大加強,特別是小孩子,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大家一度以為書中描述的就是歷史,是真的。從小到處挖秘籍,自己練功,夢想當大俠。
小說一連載,就引起了轟動,報紙一下就賣火了。
話說大家看金庸的小說經常會發生這個現象,本來只是隨便翻翻,但是翻了幾頁之後就再也放不下了,直接放棄了其他的事情,得先把小說看完。這和在報紙上連載的背景是分不開的,原理和說書的類似,得到了關鍵時候留個懸念或者一個扣子,剛看的過癮的時候發現居然沒了!自然迫切的想知道那後來怎麼樣了。但是抱歉後來本期沒有了,你可以等明天的報紙。
由於這樣的原因,導致章節之間一環扣一環,不可斷絕。大家也就看得一章接一章,買全了每一期的報紙。
後來甚至在一本小說連載完了之後,大家都還嚷嚷著覺得不過癮,要看接下來的故事。於是金庸乾脆就接著上一本書留下的線索接著寫,射鵰寫完了,那就寫神鵰,神鵰寫完了,留下的一刀一劍就能展開倚天屠龍記的故事。
連載了幾本書後,金庸名氣實在太大,就乾脆自立門戶,創辦了《明報》並在上面連載小說,為了吸引讀者,寫的第一部就是射鵰續集《神鵰俠侶》。有了這個殺手鐧,結果自然是報紙銷量大漲,明報一躍成為了香港最有名的報紙之一。後來包括張小嫻、亦舒都是在明報上發表文章而出名的。
而且寫著寫著,金庸開始有意無意的將自己對世界的看法融入了書中。
比如《笑傲江湖》,金庸開始寫這書的時候是1967年,當時大陸是個什麼狀況大家都知道。於是金庸書中的很多人都為了權力而不擇手段,紛紛墮落。反倒襯托得毫無權利慾,洒脫不羈的令狐沖讓人敬佩和羨慕。毫無疑問,書中的人物命運就是金庸對於權力這個東西的看法。
另一個比較有名的事情就是金庸書中的表哥們,比如《天龍八部》里的慕容復、《連城訣》里的汪嘯風、《倚天屠龍記》里的衛璧。小說里的表哥全都是偽君子+大反派。
有好事者經過考證,發現金庸也有一個很有名的表哥—以儒雅著稱的徐志摩。
開始我覺得這應該是一種穿鑿附會的說法,因為張無忌也是殷離的表哥。直到我知道了徐志摩還有一個很有名的筆名--雲中鶴,而這個雲中鶴在《天龍八部》中則是四大惡人之一,還是最好色的一個。
依據角色個性+雲中鶴這一證據,金庸比較討厭表哥的可能性比較大。
這些東西都是金庸的書迷研究的時候發現的。
發現這些事情的前提是金庸的書迷數量很多,才會有那麼多人沒事幹去統計書中的表哥是什麼情況。也是由於人數太多,要評選頭號書迷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但是我看了資料之後,覺得有一個人很有競爭力。這個人就是前文提到的一路討飯+爬火車+游泳到了香港的倪匡。
為什麼是他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他研究金庸的著作,他共出版了5本研究金庸的書,書名分別是
《我看金庸小說》
《再看金庸小說》
《三看金庸小說》
《四看金庸小說》
《五看金庸小說》
書名是隨意了一點。。。可是人家能寫啊,一寫就是5本。當然啦,這點其他人也能做到,雖說暫時前無古人,但很有可能後有來者。但他的另一個經歷就必然無人能比了--他幫金庸帶過筆!而且找他來代筆還是金庸欽定的。
這可是一項無上的殊榮,原因來自有一次金庸要去歐洲玩(這是個什麼理由。。。),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有互聯網,文章一發就bui的一聲過來了,電話或者電報方式又太麻煩,還有估計金庸也不想寫了,想專心旅遊。
於是金庸提出代筆方案,並在一個飯局上向倪匡提出了找他代筆的事情,後來據倪匡回憶說,那是他一輩子最正經的時刻,他很認真的答應了。然後金庸有提出希望由董先生(不是後來那個董先生)幫他潤色文章,要知道當時倪匡也是很有名的大作家了,但是倪匡毫不猶豫的也答應了下來。就這樣,倪匡代寫了6萬字,直到金庸旅遊回來。
倪匡寫完後是有些忐忑的,為此他還專門去看了報紙的銷量,得知那段時間報紙的銷量不降反升,從而頗為得意。
怎麼樣,研究金庸寫了5本書+代寫6萬字,評選頭號粉絲夠不夠格?
書迷看書,一本本的看,難得的是金庸居然還能一本本的寫。在他封筆前,共寫了14部長篇小說。
作為一個現在也在試圖堅持寫作的人(也就是我),深深的感到這是非常難得的。人人都有傾訴欲,不少人也希望能給讀者描述一個自己構建的世界和一些自己相信的道理,這很正常。但是一個人腦海里相通的東西就那麼多,寫著寫著就寫完了,覺得已經無話可說,或者是對寫作這事情本身產生了倦怠,就不想寫了。
例如《明朝那些事》,大家左等右等,就是等不來作者的第二部書。
因為寫書耗內力!
而金庸則像練了乾坤大挪移+九陽神功的張無忌(他曾經表示覺得自己性格最像張無忌),內力深厚,如滔滔江水,去而往複,從未斷絕。
這14本書後來被金庸自己總結成兩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新序》。當然在這之後,他又寫了本中篇《越女劍》,嚴格算起來,金庸共寫了15本書。
不過我查了一下,金庸是3月10日出生的雙魚座,並沒有非得把所有書寫進對聯的強迫症,也就不會在意這些無關緊要的細節。
而且金庸的水平並不需要通過各種細節來得以體現,因為一個記憶力如此強悍而且從小出生在書香門第的人。從小看過的書+見過的事情會不經意間在作品中體現出來。
例如黃蓉第一次見郭靖的時候,郭靖請她吃飯,她點菜就點了四乾果、四鮮果、兩咸酸、四蜜餞,小二開始還嘲笑她,但是聽她說完就不笑了,因為這是不經意間就透出了從小生活在富裕家庭才有的講究。
要是換成小四來寫,估計就是點了一支價值34萬9999的路易斯威登肘子,一瓶價值100萬的法國波爾多紅葡萄酒,並且還要裝在從非洲坦尚尼亞王室拍賣時買來的價值5個億的高腳杯中。
又如果是網路小說,那麼估計就是點了一盤中央領導特供老母雞+全縣首富過節才能只到的八寶鴨。
除了這些表面的區別,重要的是熔鑄在小說主線中對人生對哲學的思考了。文章寫到最後,決定文章好壞的並不是寫作技法本身,正所謂功夫在詩外,作者的胸懷、思考、閱歷才是決定文章最終層次的東西。
今生有幸成為金庸的書迷,那麼好看的數居然一下有14本,真是幸福~
好啦,金庸聊完了~~
大家晚安
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h4cj250,第一時間查看更新或者看看我的其他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