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居里夫人誕辰150周年 | 重溫饒毅《光榮背後的辛酸》

撰文|饒毅

創造世界記錄:一年內為三個諾貝爾獎打下關鍵基礎,迄今無人打破;

她研究生一年級做出以上重要工作;

她家出產的女性物理獎、化學獎次數比全世界其他女性加起來還多一個;

她一家5人去領過諾貝爾獎。

她就是超女研究生,

人稱居里夫人。

這是我第五次寫到居里夫人,一方面是她突出,一方面是關於她的資料,遠多於其他女科學家的資料,所以容易寫。

居里夫人1897年到1898年念研究生一年級。開始做研究前,她生了長女愛琳,愛琳1935年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奠定了自己兩次諾貝爾獎的基礎,發現了釙和鐳的原材料,提出了放射性的概念。

所以說,她研一時,奠定了三個諾貝爾獎:自己兩個(其中一個附帶丈夫),還生了一個得獎的女兒。

要論工作重要性,愛因斯坦一年的工作可以得三個,但是沒有得,所以,世界記錄是居里夫人。

1903年,居里夫人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不久,同年獲諾貝爾物理獎。

全世界女性共獲兩次物理獎,居里家佔一半。

全世界女性獲三次化學獎,居里家佔三分之二(居里夫人,1911年的化學獎,她女兒1935年)。

《居里夫人》的作者、居里夫人的次女伊婺,到2007年102歲高齡時去世,她的美國丈夫代表獲獎組織領過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居里夫人常常是中小學老師和社會用來鼓勵女性的典故。

我也寫過好幾次。不過我希望讓人意識到,居里夫人非常沒有代表性。她的記錄一百多年沒有人能接近。所以,只能當故事。要是做榜樣,會累壞很多人。

居里一家領諾貝爾獎的次數多,他們的工作重要、質量高,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不能說是科學中最有創造性的那種,特別是和他們同時代的偉大物理學家們的工作相比。

細節見以前的文章(可參閱饒毅科學網博客):

1)珍稀品種:傑出女科學家

2)居里夫人只重事業不重家庭嗎?

3)居里一家與法國科學院

4)居里夫人:光榮背後的辛酸

● ● ●

居里夫人:光榮背後的辛酸

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1996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鬥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生平經歷

如果只看簡歷,很容易使人覺得瑪麗亞?居里只是一帆風順的成功科學家。她於1867年11月在波蘭華沙出生,有一兄三姊,父母親都是教師。她15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中學畢業。其後當了幾年家庭教師,於1891年到法團巴黎大學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學教育,1894年畢業,獲得數學和物理兩張證書。1895年,她與任教於巴黎市工業物理和化學學院的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結婚,1897年秋長女伊倫(Irène)出生。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 Lippman)做磁學研究,並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此時,為了博士學位論文作準備,她開始在皮埃爾的實驗室進行新課題,皮埃爾很快加入了妻子的工作。他們的實驗筆記從1897年12月6日開始,到1898年2月17日記錄第一次觀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釙(polonium) 為止。經過幾個月的追蹤和分析,他們在1898年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國科學院宣讀的報告中提出兩個重要發現:一是元素釙、二是放射性(radioactivity)這個概念。釙的純化和另一新元素鐳的分離等現象的發現,對化學研究有很大刺激;而放射性研究,則是物質本質研究的突破性發現。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過論文答辯,獲頒物理科學博士。11月初居里夫婦獲頒英國皇家學會的戴維獎章(Humphrey Davy Medal);11月中旬更獲悉與貝克勒爾(Henri Becquerel)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最高榮譽,以表彰他們對放射性現象的研究。1905年他們的次女伊芙(Eve)出生。1906年皮埃爾去世。1911年居里夫人獲諾貝爾化學獎。表彰她發現釙和鐳。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1935年她的長女伊倫和女婿約里奧?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科學發現,居里夫人在世時就知道了)。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里夫人》,成為風靡全球的一本傳記。

如果只以事業的成就來衡量,人們容易認為居里夫人一生十分幸福。她創了兩個記錄:同一家庭中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最多,以及個人拿了兩個諾貝爾獎。但事業的成功不能簡單地套入「才能、努力和機遇」的公式,否則個人獨特的個性和遭遇就會被淹沒了。讀蘇珊?昆的新書,我們可以看到居里夫人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她面對許多常人會遇到的逆境,從中我們也能看見居里夫人的個性。

家庭生活

居里夫人的一生可以分作三個時期:婚前,婚姻階段,和皮埃爾去世以後。

瑪麗亞幼年過著穩定的家庭生活,但童年並不太幸福。她母親自1871年起就患肺結核,長期在外療養,在她10歲時便去世,她的大姐則因傷寒也在這以前一年去世。她的父親在她6歲時失去學校教職,只好把家變成寄宿學校招收學生,這對她的家庭生活有一定影響。當時波蘭為俄國佔領,規定教師只能用俄文上課。波蘭老師不理禁令,平日仍用波蘭文授課、照教波蘭歷史;當俄國督學來抽查時,才又改成俄語。像瑪麗亞這類優秀學生,常在這種情況下被選派背誦俄文給檢查人員聽。這樣的學校生活,增加了當時學生的精神負擔。

中學畢業後,瑪麗亞面臨女子的抉擇:嫁人還是發展自己的事業。她在當家庭教師時曾與其中一家的長子戀愛了幾年。後來因男方的父親嫌她家裡經濟狀況不好而告吹,這事對她造成一定打擊。

至於皮埃爾,則是她在大學畢業前一年經人介紹認識的。皮埃爾比她大9歲,是一個不善交際的人,但他們的結合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階段,這不光是因為科研合作,更由於他們美滿的家庭生活。他們常常舉家度假。即使在1898年夏天研究工作最吃緊的時候,也有好幾個月離開實驗室。在家,居里夫人管家務:她從結婚起便把家庭賬目記在一個本子上;此外她還為兩個女兒的成長做筆記。而最能反映這段婚姻的幸福的,是皮埃爾去世對居里夫人的打擊。皮埃爾被馬車撞死後,居里夫人有一年天天給他寫發不出去的信!

皮埃爾去世後,長女正值學齡期,居里夫人組織了幾位不滿當時「重文輕理」教育體系的科學家,辦了一所流動家庭學校,由家長輪流教授數、理、化等科目,這樣堅持了兩年。大約1910年左右,居里夫人開始與著名物理學家郎之萬(Paul Langevin)相戀。郎之萬是居里夫婦的朋友,以前是皮埃爾的學生。他當時已婚並有兩個兒子,但婚姻很不愉快,妻子和岳家經常跟他吵鬧,甚至動手廝打。瑪麗亞與郎之萬的愛情發展到她表示願與郎之萬共建新生活。可是,1911年,郎之萬夫人截獲了兩人的信件並將之公開,法國輿論因此大嘩,攻擊瑪麗亞拆散別人的美好家庭;說是女強人欺侮賢妻良母,外國女人破壞法國社會價值(在頌揚居里夫人時,她就不是波蘭人而是法國人了)。整個事件鬧得很厲害,郎之萬甚至為此與人決鬥。最後,郎之萬回到妻子身邊,而瑪麗亞也就終身為居里夫人了。

社會的認可

雖然居里夫婦對科學有重要貢獻,但法國科學界和社會卻並不那麼接受他們。

皮埃爾從小性格孤僻,家庭不屬「上流社會」,上的學校也不是頂尖的,所得教職只是在物理化學學院而不是鄰近的名牌大學索邦。1898和1902年,皮埃爾兩次爭取索邦教職未成;1902年爭取進入法國科學院未果,直到 1905年才遂其願。

至於居里夫人,則終身未能進入法國科學院。1910年她被提名進入科學院,瞬間成了全法國的爭論中心:女性可不可以有自己的事業?大報小報、各派人士各有觀點;科學院的表決成為大眾注視的焦點。最終,她以28票對30票敗給另一科學家。從此她未再參選。直至五十多年後,她的一個女學生才成為法國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

居里夫人早年任教女子師範學校,一直到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獎後都沒有自己的實驗室。皮埃爾死後,索邦將他的實驗室(他自己是在得獎後才為索邦所接納的)交給居里夫人,卻沒有把皮埃爾原有的教席頭銜給她。

居里夫人兩次獲諾貝爾獎的過程也都十分曲折。1903年的獎,她沒有被正式提名。當時的提名信是說皮埃爾?居里和貝克勒爾合作無間,所以應該一起獲獎。事實上,皮埃爾一直討厭貝克勒爾,他們從來沒有合作過,貝克勒爾本人是單獨工作的。一位瑞典數學家把提名信的內容告知皮埃爾。他因此給瑞典科學院寫信,要求與居里夫人共同提名,但這並不能算作正式提名信。結果瑞典科學院只有用1902年一位法國醫學科學院病理學家已稍為過期的提名頂替,居里夫人才因此成為三位得獎者之—。但是,瑞典科學院只請皮埃爾作學術報告,而沒請居里夫人。

居里夫婦在1903年得獎後。社會輿論始終把居里夫人放在從屬地位,說她是丈夫的好助手,「他動腦」、「她動手」。其實二人之中,皮埃爾較喜歡動手,而居里夫人在理論性的學科思考上則較突出。在發現放射性元素的過程中,他們合作無間,各有貢獻。但是,輿論界執意把居里夫人描繪成配角。有一家報紙在皮埃爾當選院士後,發表了一篇居里夫人「訪問記」,稱她為丈夫的成功而高興,而且宣稱女子的唯一心愿就是幫助丈夫工作。這個報導第二天就被居里夫人否認,她投信報社表示從未與該報任何人談過話,也從未對任何人表達過所報導的意思。

居里夫人第二次得獎時正好遇上郎之萬事件,法國報刊對他們的關係議論紛紛,但沒有任何人能出示直接證據。1911年11月7日,路透社報導該年化學獎授予居里夫人。11月23日,郎之萬夫人通過其兄在報上發表居里夫人給郎之萬的情書。信件公開後,瑞典科學院著名物理化學家Svante A. Arrhenius竟然寫信給居里夫人,要她給瑞典科學院發信表示不願領獎。居里夫人為此受很大傷害,但她拒絕了強加於她的「辭呈」,並回復阿氏:科學和個人生活沒有關係,我將依我的信念行事。1911年12月11日和12日,居里夫人到斯得哥爾摩領第二次諾貝爾獎,並作第一次諾貝爾報告。

從蘇珊?昆的這本新書可以看到,一位卓越的科學家同樣會遇到常人的煩惱,而且這些煩惱在公眾人物身上往往被放大。近年新出歷史人物的傳記加強了分析性,老式的「英雄」、「魔鬼」臉譜被一一修改。其實,一個有血有肉、能被大眾理解的人,有著超乎尋常的功業或劣跡,不是更容易引起思考嗎?

接觸過各種「英雄史」的人,常常發現在現實中找不到書中人物,一種反應是迷惘,另一種反應是失望。也許,歷史人物並沒有象有些「歷史」書所載的那樣生活過!

原文刊登於《二十一世紀》1996年8月號,總第36期,106-109頁。

製版編輯: 許逸|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如何在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
為什麼國人對於錢學森大加讚揚,對楊振寧印象不好?
這兩天看新聞總是有一個詞出現在我的眼前,那就是「戲子當道」,如今為什麼戲子飽受詬病?
明星去世往往比科學家去世更受世人矚目,哪怕後者貢獻大於前者,為什麼?
霍金是否被民間過譽?

TAG: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