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X、小米、夏普誰首創全面屏?全面屏並非黑科技

全面屏手機大戰早已打響,參戰者分為三個派系:三星S8、vivo X20、金立M7、華為Mate10 Pro、榮耀暢玩7X、OPPO R11s同屬於「對稱派」;蘋果iPhone X屬於「劉海派」;小米MIX2屬於「下巴派」。

而且對於全面屏標準的爭奪也十分激烈,有的廠商認為只要18:9的屏幕就叫做全面屏,有的則認為屏佔比90%以上的才是全面屏,而小米甚至稱「全面屏」是獨創「黑科技」。

那麼,全面屏到底是不是「黑科技」?手機企業未來的創新方向到底在哪裡?

正本清源,小米並非「全面屏」首創者

全面屏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整塊前面板全是屏幕。但是受制於技術,沒有廠商能夠實現100%的屏幕覆蓋率。但是屏幕佔比越來越高,是手機進化的趨勢,也是廠商推陳出新的方向。從功能機時代的3.0寸,到智能機時代的3.5、4.0、4.8、5.5、6.0……屏幕越來越大。

2014年8月,日本手機廠商夏普推出搭載無邊框設計的夏普305SH。這款手機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均實現了視覺上的無邊框設計,下方留有「下巴」,用於安放前置攝像頭和感測器。

夏普在屏幕技術上有積累,這才可以推出「窄邊框」的305SH。305SH通過四角具有坡度的玻璃實現光線折射,從而在視覺上讓人感覺無邊框,採用類似屏幕設計的國產品牌是努比亞。

這種設計的壞處顯而易見,增加了手機厚度,而且四周玻璃失去金屬邊框保護,極容易碎裂。

2016年10月,小米發布MIX手機,這款手機從外觀上看與夏普305SH十分類似,也是沒有額頭,只有下巴。同時前置攝像頭放在下巴上。但是MIX手機並未採用305SH的無邊框技術,而是用傳統的金屬邊框包裹。

眾所周知,2016年手機屏幕之爭主要在於「窄邊框」,努比亞等廠商已經提出了「無邊框」概念。小米MIX或是為了製造與眾不同的宣傳說辭,提出了「全面屏」概念。

當時夏普已經出售給富士康集團,雙方正在進行整合。所以富士康中國的相關業務還未正式推進,新組建的手機部門只是簡單的對外發聲,大概意思是「小米MIX使用的是夏普窄邊框手機305SH類似解決方案,並非自己原創」。無奈夏普中國的PR實力太弱,對小米MIX的質疑並沒有引起行業的足夠關注。

綜上所述,「全面屏」確實是新的屏幕解決方案,但是首創者並非小米MIX,而是夏普305SH,小米或許只是通過營銷手段先手搶佔了「全面屏」概念。因為只有具備屏幕生產實力的上游供應鏈廠商才能真正推動產品創新與進步,OEM廠商只是這些方案的使用者。

犧牲用戶體驗搞全面屏是大錯特錯

「全面屏」只是一個通俗用語,如果從技術上講,應該叫做18:9的屏幕。因為當前大多全面屏的派系,無論什麼設計風格,其屏幕都是18:9比例,而16:9的屏幕逐漸被淘汰。

根據CINNO Research的預期,2017年全面屏在智能機市場的滲透率為6%,2018年會飆升至50%,後續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93%。

磐石之心(公眾號panshizhixin18)認為,18:9屏幕會隨著手機廠商集體採用而提升上游供應鏈的供給量,並大幅降低屏幕的成本。而且國產屏幕廠商也已經具備生產該屏幕的實力。一些廠商已經開始計劃推出搭載18:9屏幕的千元機,這無疑會大幅推動這類手機的普及。

18:9屏幕必將成為手機的標配,就像曾經的快充、5.0英寸屏幕、32G內存等。所以現在手機企業挖空心思搶佔「全面屏」概念意義不大,那些為了實現更高屏佔比,而影響用戶體驗的設計更是不可取。

夏普305SH算是全面屏的「始祖」,卻銷量極為慘淡。一是受限於當時的市場認知,二是由於305SH的體驗有諸多缺陷,比如,因上方無聽筒,利用骨傳導通話,導致通話質量差、前置攝像頭在下方影響自拍效果、感測器在下方容易被使用者遮擋、10mm厚度太笨重等等。

所以夏普在其最新發布的S2上放棄了骨傳導通話、過厚的玻璃邊角、下方前置攝像頭等,但是屏幕上方的攝像頭和直角切割的屏幕卻十分彆扭。而小米MIX2則仍然堅持了夏普305SH的設計,被網友吐槽 「逆天自拍技術」。

蘋果iPhone X為了保證更高屏佔比,取消指紋識別,採用人臉識別,在屏幕上方挖出一塊「劉海」來放前置攝像頭和感測器。這導致視覺上逼死強迫症,應用適配困難,玩遊戲看視頻時視覺受影響,同時人臉識別速度慢,有風險。

據說iPhone X發布第二天,渠道上64G版的報價就跌破官方8388的零售價,京東上用券價已經跌至8277元。在京東和蘇寧易購,iPhone X第三方賣家售價也已經跌破8388元,而且不用搶購。假如iPhone X採取「對稱派」的設計,別過多的考慮所謂的屏佔比,保留一塊完整的18:9屏幕,可能會比現在賣得出色。

相比真正技術創新,搞全面屏噱頭更簡單

手機企業蜂擁「全面屏」,難道除了這個概念之外,已經再無可創新之處了么?

磐石之心(公眾號panshizhixin18)認為,「全面屏」很快會因上游供應鏈企業的努力而實現普及,不是任何手機廠商獨創的「黑科技」,更無法成為任何企業的獨特品牌定位。

有人可能會提到OPPO就曾藉助 「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搶佔了大量市場,為何其他手機企業不能通過搶佔「全面屏」而成功呢?

從「定位理論」去解釋這個問題就非常簡單。一個品牌如果想要開創嶄新的品類,就要收縮和聚焦現有戰略,將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一個點,狠狠打。OPPO在「快充」上投放的廣告金額估計有數十億元,持續了1年多。

此外,企業所聚焦的這個新品類必須擁有獨創的技術或門檻,讓對手跟進的速度慢一些。目前沒有手機企業圍繞全面屏去做大規模的廣告轟炸。而且全面屏技術掌握在上游屏幕供應鏈企業手中,不再手機廠商手中。

2017年已經有至少8款18:9屏幕的手機集中上市,涵蓋了小米、榮耀、華為、vivo、OPPO、努比亞、三星、蘋果幾乎所有品牌。而在這些品牌中,三星、蘋果、華為的號召力遠超過小米等,因此全面屏無法作為手機企業開闢新品類的方向。

那麼,智能手機接下來的比拼在哪裡?

我認為,手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嚴重的瓶頸期,用戶換機的需求已經大幅降低,即使是iPhone X都很難打動消費者。所以接下來比拼的將是核心技術上的重大創新。現在一些手機廠商放棄用戶體驗而去搞全面屏,這並非是技術創新,而是捨本逐末的噱頭營銷。

至今,很多手機的攝像頭仍然停留在F/1.7的光圈大小,為何不能做到F/1.6,甚至更大?手機拍照與微單、單反的水平還有差距,是否還能繼續進步?

Android手機使用久了仍然會卡頓,為何不在解決手機卡頓上繼續創新,做出軟硬結合的解決方案?

手機AI晶元技術正在成為下一波手機創新的制高點,目前只有蘋果A11和華為麒麟970兩款,其他手機企業為何不在這種尖端技術研發上做創新?

手機是否做到更低的返修率?一些手機品牌在全面屏營銷上下足了功夫,卻在自家論壇上被吐槽其全面屏手機屏幕發黃、邊框掉漆……

當手機廠商將更多的精力花在營銷噱頭上的時候,就會怠慢甚至忽視真正能解決用戶痛點的創新。因為製造營銷噱頭相比真正的技術創新、品質提升真的容易太多。

下一階段,真正能實現技術創新的手機品牌將跳出同質化競爭的紅海,並開闢一個嶄新的手機品類,利用技術建立競爭圍牆,減緩對手跟進的步伐,從而獲得創新者應得的紅利。(完)

推薦閱讀:

拋棄不了的前置攝像頭,是全面屏的而最大阻礙
金立連發8款全面屏手機,是否有能力挑戰華為、小米和OV?
蘋果、小米推動 OLED 屏大爆發,柔性屏何時才能迎來「霸屏時代」?
如何評價zealer爆出的mix3設計圖?
如何看待鎚子科技堅果pro2「almost全面屏」廣告宣傳?

TAG:全面屏手机 | iPhoneX | 小米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