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生料」,沒那麼簡單

朱泥屆這幾年不太平。在經過2014年起「大紅袍」的流行趨勢後,今年下半年漸漸的出現了「生料」這個概念。其實生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泥料,古代就有,它與「大紅袍」及其他一干泥料,區別只是在泥料加工工藝。

生料,顧名思義,它不熟。但生或熟,如何界定?

有人說,生料就是沒有陳腐的泥料;而熟料陳腐過。但實際上朱泥的生熟,並不取決於陳腐的時間;而且恰恰相反,生料往往是陳腐時間較長的朱泥礦料,而熟料一般開採出來經過熟化處理就可以馬上取用。

為了捋順其中的道道,咱們就不得不提到所謂的熟化:

由於原礦朱泥縮比太大(20%-30%),難以製作,制壺匠唉聲嘆氣,不敢選用朱泥制壺。聰明的泥料廠老闆們絞盡腦汁,嘗試了各種手段,最後研究出一種相對來說比較良心的辦法:直接對朱泥礦石進行低溫煅燒

把礦石放在低溫窯中,燒到100度~200度左右。這樣一來,大約能夠去掉10%左右的縮比。這樣一燒,縮比就同紫泥差不多了,再經過機器粉碎、碾磨(由於已經燒結,無法人力粉碎,只能用機器),篩選後製成更容易上手的泥條賣給制壺匠,銷量UP,美滋滋。

由於真空機的廣泛應用,這種處理流程在2000年以後,佔有了近百分九十的朱泥交易市場。到去年更是達到頂峰,大家用的都是「大紅袍」。「袍」是熟料的代表,而且是高溫熟料,泥料拿出來就是紅色的(200度以上的煅燒,會使朱泥礦石由黃變紅)。經燒結,再被機器用破壞性的壓力粉碎開來,反覆燒制,這種操作會不同程度破壞原有內部氣孔結構,「大紅袍」尤甚。

而生料,就是沒有經過低溫煅燒的原礦泥料。

朱泥生料潘壺

生料絮狀紋理示例

生料和熟料區別,最明顯的就是收縮紋是一致的、連續的。上圖左下側暗部連續的類似平行的收縮紋。這種收縮紋,只會產生一次,就是在泥料首次燒結時。而熟料由於首次燒結後,結構會被再加工破壞,就不再產生這種絮狀連續。

相比熟料,生料的缺點很明顯:粘性差、縮比大。帶來的影響就是製作難度大、成品率低。

優點也很明顯:自然的收縮紋理、首次燒結帶來更好的「油性」,以及更重要的:具備天然的內部雙層氣孔結構。

生料,代表了傳統工藝的一次小勝利。

——————

歡迎留言探討,如果覺得寫的不錯,不妨點個贊。

推薦閱讀:

壺說石瓢
紫砂壺是不是全手工製作,兩招就可以辨別!
紫砂的所謂內幕(六)紫砂壺的價值組成
紫砂壺溫度燒制溫度過高,會發生什麼變化?
茶與壺的對應關係

TAG:紫砂壶 | | 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