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泛文藝青年

我的文藝青年朋友熊森林對文藝青年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定義。

文藝青年:

分為兩種:創作青年與泛文藝青年。前者指進行某一文學或藝術門類創作,且具有一定才華與積累,產生有價值輸出的青年。後者指,沉浸於文藝情境,但不產出內容的青年。

考慮到坊間的文藝青年中創作青年數量稀少,不具有代表性;並且絕大多數創作青年早就油膩不堪,因此本文重點討論的是泛文藝青年的自我修養。

對於泛文藝青年來說,提升自我文藝修養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於如何避免油膩感。

坊間有太多充滿油膩感的泛文藝青年,油膩而不自知,卻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氣質清新格局脫俗,在這裡很有必要點破誤區,並且提供一些解決之道。

第一,避免閱讀油膩類書籍。

油膩類書籍不太方便定義,但我報出幾個作者和書名,大家基本上就明白,怎樣的書籍會被認為是油膩類書籍。

油膩類書籍的代表作者如下:

大冰、劉同、張嘉佳……

油膩類書籍的代表作如下:

《誰的青春不迷茫》、《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油膩類書籍字裡行間的油膩感,真是比書頁的油墨味還要濃重,坊間將這一類書定義為心靈雞湯,但或許用「心靈雞油」來比喻更為合適。

一句話就能講完的小故事包裹在鵝肝般肥厚的句子里,搞得整本書都腦滿腸肥得很,這種書越讀,心靈就越油膩。

第二,不要觀看油膩類電影。

國產的青春片是油膩類電影的重災區,也包括將油膩類書籍里的故事翻拍而成的電影。

代表性的例子有《左耳》、《致青春》、《 致青春2》、《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擺渡人》等等。

油頭粉面的演員們五官油膩,妝容油膩,服裝油膩,演技更是油膩。

滿腔的油膩幾乎就要漫出屏幕,狗血的劇情也包含著極高的膽固醇。

第三,杜絕拿自己看不懂的書或者電影裝逼。

有不少泛文藝青年開口閉口博爾赫斯、川端康成,又或者伯格曼、費里尼,好像自己特別有逼格。

但你真的問他們寫過什麼拍過什麼,他們又含含糊糊說不上來。

這種以高端創作者的作品為自己的文藝氣息添磚加瓦卻懶得去看甚至看不懂的行為,是為塗脂抹粉故作媚態,讓人一眼就看出言行之舉之間的脂粉氣,油膩得讓人抱歉。

曾有一人在豆瓣杜撰了一部名為「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的電影詞條,接著一群泛文藝青年表示自己看過這部根本就不存在的電影,這件事一度成為江湖美談——

也算是將這類油膩做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了。

第四,不要無端地創設文藝情境。

這一類油膩行為,最具代表性的恐怕是郭敬明筆下的「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儼然成為不少泛文藝青年最具代表性的動作之一。

如果實在執著於這類文藝行為,建議搭配「2000萬柔光雙攝」,和李易峰迷人的聲線「這一刻,更清晰」。

第五,剋制通過外部物理環境來炫耀自己文藝修養的行為。

炫耀文藝修養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

對於創作青年來說,自然可以通過作品來炫耀,但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周期。

而對於泛文藝青年來說,試圖將內化的文藝修養通過朋友圈之類的平台呈現,就成了一件艱難的任務。

更糟的是,倘若自己根本沒什麼文藝修養,那麼炫耀文藝修養就更成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這一切艱難險阻仍舊無法阻擋泛文藝青年炫耀自己文藝修養的努力。

他們會通過各種外部物理環境來炫耀自己的文藝修養,譬如文藝穿著、單反、蘋果筆記本等等具有文藝氣質的產品。

並不是這麼做就一定油膩。

但是謹記:

拿著單反的人文藝與否,取決於他拿這部單反能拍出怎樣的照片。

用蘋果筆記本的人文藝與否,取決於他用美麗的蘋果電腦創作出怎樣的作品。

倘若一個穿著碎花長裙的女子,一邊讀著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一邊用蘋果筆記本做著「傾國傾城的長相,三宮六院的胸懷,株連九族的家世……」這樣的摘抄,並且讓朋友用單反拍下來上傳朋友圈……

那真是一件油膩到極致的事情了。

第六,謹防文藝青年旅行三大俗。

有一類泛文藝青年往往會用「一場所走就走的旅行」來搪塞自己的破費和冒失。

或者用「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來美化自己的高原反應。

一句「我有故事你有酒嗎」,已然成為泛文藝青年在旅途中交友異性的開場白。

以上是為泛文藝青年旅行三大俗,極具惡俗的油膩感。

第七,警惕文藝概念的商品。

如今不少商家為了吸引泛文藝顧客,想出了很多泛文藝的點子。

比如給尋常事物冠以文藝的概念,就能輕輕鬆鬆賣出溢價。

舉幾個例子感受一下:

用愛發酵的麵糰、來自星星的芝士、每天限量500份、真真正正的工匠精神……

於是5塊錢的東西改個名字換個包裝就能賣50塊錢。

這叫做文藝稅,一種很油膩的稅種。

有的時候,也被稱為智商稅。

第八,不要以文藝之名不健康地結識異性。

有部分心術不正的泛文藝青年熱衷於參加文藝活動,但是他們對文藝活動本身不感興趣,只是想不健康地結識參與文藝活動的異性泛文藝青年。

這類青年常見於各種文藝沙龍和音樂節。

敬告諸位:此類行為有損文藝青年的名節,讓人作嘔。

希望性格單純的泛文藝青年在遭遇這類行為的時候,提高警惕,潔身自好,及時報警。

第九,不要鄙視普通青年。

泛文藝青年有一個毛病,他們往往對普通青年抱有鄙夷。

然而泛文藝青年屬於沉浸於文藝情境但不產出內容的青年,因此他們有的時候是文藝青年,有的時候不是文藝青年。

比如,當某青年讀著劉同的書並用蘋果筆記本做摘抄順便拍照發朋友圈的時候,他屬於一名文藝青年(當然是一名油膩的文藝青年);而當他在打「王者榮耀」的時候,他就成了一名普通青年。

由於泛文藝青年不具有一定才華與積累,也沒有產生價值輸出的能力,所以只有當他們沉浸於文藝情境中的時候,他們才是文藝青年。

而當他們沒有沉浸於文藝情境中,他們就不是文藝青年而成了普通青年——

以上,是為薛定諤的文藝青年。

因此,當一個泛文藝青年鄙視普通青年的時候,他們可能正在鄙視下一個瞬間的自己——

下一個瞬間,他就有可能變身,從文藝青年變身成為普通青年。

以及,那個被鄙視的普通青年,也有可能隨時嚷嚷出「博爾赫斯」的名字,搖身一變成為文藝青年。

這種鄙視因為目標的不確定性,難以掌控,滑不溜手,容易翻車。

也可以說是非常油膩了。

第十,不要貿然轉型成為創作青年。

開頭就說,創作青年是一群相當油膩的文藝青年。

身為一名老派的創作青年,我想我有資格談一下這個問題,而我也絲毫不隱瞞我身上濃烈辛辣的油膩氣質。

一方面,創作青年希望自己輸出的價值能得到廣大泛文藝青年的認可。

另一方面,創作青年希望自己輸出的價值不要得到廣大泛文藝青年的認可。

這種矛盾的心態可以概括為一組矛盾:

大眾和小眾之間的矛盾。

逼格和流行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創作青年想通過小眾來標榜自己的逼格,逼格是創作青年定義另一個創作青年才華的計量工具。

另一方面,創作青年又往往希望大眾認可自己的價值從而獲得財富,財富是世俗社會定義一個人成功的計量工具。

拋開外在評價,創作青年也憧憬著自己既能實現文藝抱負,又能過上美滋滋的優渥生活。

然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更何況,不是你想得到熊掌,就能夠得到熊掌。

太多創作青年既難以實現自身的文藝抱負,又過著可憐巴巴的生活。

衝突和挫敗廣泛存在於創作青年敏感的內心,使得他們的言行充滿著油膩的自戀感,就譬如underground rapper對idol rapper的鄙夷:

如果不是受眾品位低劣,你們這樣的也配叫rapper?

必須承認,有一類創作青年勤懇創作,不在乎名利之見,只在乎文藝本身,他們值得所有創作青年、泛文藝青年和普通青年的尊重。

這樣的創作青年不僅不油膩,相反,如清水出芙蓉,是創作青年中的一股清流,我祝福他們有朝一日能夠一併獲得文藝抱負和世俗名利。

然而兼而得之的這條路是如此艱難,能成功闖關者,萬中無一。

以及,無論一名創作青年是有意還是無意地完成文藝抱負和世俗名利雙重豐收的任務,這時候又會有一群泛文藝青年衝出來說:

你變大眾了,你變Low了,我不喜歡你了。

對於好不容易功成名就的創作青年來說,這也太讓人為難了。

創作青年的精神世界固然豐厚,但是也需要物質滋養,這種時候,也只能哀告一聲寶寶委屈。

如果你想成為那個創作青年,就要準備好接受這種充盈著自我衝突和挫敗的油膩感。

當然,如果你內心的表達欲和創作欲是如此的洶湧澎湃,或許你可以不考慮這樣的油膩感。

因此,擺在你眼前的是是一組取捨和矛盾,一個艱難的自我權衡。

創作是一個油膩的坑。

可以入坑,但請務必謹慎對待。

希望這篇文章能引起廣大泛文藝青年的重視。

以及,無論油膩與否,我衷心地祝福各位泛文藝青年能在文藝的道路上收穫幸福和快樂。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YOGAFEVER|仙女墊免費送|新年大禮
給你一份「悉尼」最全「出行指南」
衣服收納,從洗衣服開始做起
人的第二自我是如何形成的?(懶惰小人&勤奮小人)
我們到底能不能證明,我們生存的世界甚至我們自己的身體,是真實的而不是處在一個盛大的幻覺或者夢裡?

TAG:生活 | 学习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