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白居易的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

(一)

前幾日看了陳凱歌導演新作《妖貓傳》的預告片,畫面好看是真好看,不過最吸引我的是這部劇的主角似乎竟然是白居易白樂天。在我的印象里國產商業大片似乎從來沒有用諸如李杜蘇辛這樣的人物作為主角,可能對於帝王將軍的歷史戲有些審美疲勞了,這一次以大詩人為主角的題材對我來說還是非常期待的。

白居易是我一直很想寫一寫的人物,從文學地位上講他上承李杜之盛,下啟宋詞之興;從時代背景上講,白居易出生於杜甫去世之後兩年,卒於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前三十年,正經歷了大唐王朝由衰落、中興、掙扎,最終一步步走向崩潰的歷史時期。所以說他是一位非常有故事的人。

在建國前期的文學研究中,白居易有一個專門的稱號,叫做「人民的詩人」,因為他有大量的詩作關心底層勞動人民疾苦,關心世間的不公與殘酷。例如《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句詩兩轉三嘆,先說老翁身上衣衫單薄,意味著生活貧苦;但是衣衫單薄還盼著天氣寒冷,因為天氣寒冷自己的炭才能賣到個好價錢。短短的一句信息量非常之大,反映了底層勞動人民進退維谷的困難生活。最後老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辛勤勞動換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被皇宮強行征走,皇家征物常用紗綾抵作錢幣,而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朝廷用賤價強奪民財。白居易詩作不單單是正面描寫勞動人民的貧苦,而是犀利地直指造成苦難的罪魁禍首——當朝的特權階級和不平等的制度,這是其深刻思想性和批判性的體現。

《新豐折臂翁》是白居易的另一首代表作,「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皆雲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反映了戰爭強加給人民的苦難。這裡新豐折臂翁和賣炭翁同樣面臨著「兩難」:一個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個是「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生而為窮人,能選擇的餘地真的不多。此外,還有《重賦》描寫了「羨餘」禍害人民的慘狀:「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村居苦寒》、《納粟》、《夏旱》等詩歌則是詩人在陝西下邽丁母憂、更廣泛地接觸了農民生活後發出的感慨,其中對農民苦難生活的描述,對於了解封建王朝底層人民生活狀況,有著很大的歷史價值。再來看這首《秦中吟·輕肥》: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

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

尊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十六句詩,前十四句都在描寫「內臣」——也就是宦官——這一唐代最腐化的特權階級,看他們又是朱紱,又是紫綬;又是美酒,又是佳肴;又是洞庭橘,又是天池鱗。在一片珠光寶氣浮華掠影中,忽然筆鋒一轉,一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全詩戛然而止。我第一次讀到最後一句的時候汗毛倒豎,脊背發涼。《秦中吟》十首大多為這種形式,《歌舞》寫公卿們日中樂飲、夜半歌舞的享樂生活,結句是「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買花》寫長安城中有錢人競買牡丹,以豪奢相誇耀,最後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這樣的結尾不但具有很強的批判現實主義作用,在文學創作層面,也有很大的價值。「歐亨利式的結尾」不如叫做「白居易式的結尾」,畢竟咱們早了一千多年。

在中國歷史中,白居易也是少數幾個將婦女——尤其是勞動人民中的婦女——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擺在重要位置的封建士大夫。《母別子》表達了對一位遭將軍拋棄、被迫母子別離的妻子的同情和憤慨;《上陽白髮人》塑造了一個後宮幽居四十年,在殘酷的宮闈鬥爭中成為犧牲品的後宮佳麗;《井底引銀瓶》展現了一個性格叛逆的婦女形象;《繚綾》的創作目的是「念女工之勞」;《議婚》更是關切了「貧家女難嫁」的社會現象。在《琵琶行》中,為什麼後來「凄凄不似向前聲」了,一方面是傷感身世,另一方面琵琶女這種「文藝工作者」在當時地位是非常低的,在士大夫眼中就是「賤民」的等級(商人社會地位也很低,所以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婦」),很少會給她們尊重。而白居易這樣的「大人物」,雖然「謫居卧病潯陽城」,那也是正兒八經的官僚階級,「朝廷來的人」,他能夠「為君翻作琵琶行」那確實不是一般的待遇。

白居易在《寄唐生》詩中說他的樂府詩:「我亦君之徒,鬱郁何所為。不能發聲哭,轉作樂府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奇。惟歌生民病,願的天子知。」說他看到了人間疾苦,鬱郁何所為,怎麼辦呢,哭又有什麼用呢,我只好把它們寫下來,目的就是「惟歌生民病,願的天子知」。所以白居易寫的是什麼啊親愛的們,他寫的是唐朝的《生而貧窮》啊。

白居易前期創作了一百七十三首諷諭詩,除《新樂府詩》(50首)和《秦中吟》(10首)這六十篇代表作是反映民間疾苦外,更多地還是像皇帝進言,為朝政獻計獻策,提出解決方法。如諷諭詩第一首《賀雨》即為白居易向皇帝進言降德音,使憲宗出台「降天下繫囚,蠲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掠賣」等一系列利民政策,可謂知行合一,功德無量。

白居易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很大程度上與其出身有關。他小時候因避亂,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十五歲時便寫下「故園望斷欲如何?楚水吳山萬里余。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這樣情真意切的詩作。白居易的父親早年過世,母親更是常年卧病在床,白家的生活常常難以為繼,白居易和弟弟又是要向鄰居乞討周濟。所以說早年的顛沛流離和生活的貧苦,使他和當時受苦受難的人民群眾有了感情的共鳴,將身比身將心比心,用大量的詩作來記載人民的疾苦,替人民發聲。白居易就是這樣一位懷有熱忱之心的赤子,永遠散發著光芒。

(二)

除卻思想性的高度,白居易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劃時代的。白居易是著名詩歌改革運動「新樂府運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主張詩歌要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救濟人病,裨秿時缺」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一口號。同時在文學風格上,要求文辭質樸易懂,更符合勞動人民的語感和敘事方式,語言通俗到「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同時創作也要考慮詞句通順,是否合於聲律、可否入樂。不過新樂府詩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標準,優先保證詩篇的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因此許多新樂府詩多未嘗「播於樂章歌曲」。

新樂府文學風格的開創,對於後世宋詞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也是中國語言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現代漢語與現代漢詩關係研究》一書中這樣描述我們如今白話文的淵源:「周作人看到的是五四白話文運動與明末文學運動同屬一脈;葛兆光看到的是五四白話文運動與宋詩『以文為詩』傳統的血緣關係。如果繼續講探尋的目光往前,再往前,就不斷地可以發現「五四」白話文運動與白居易、元稹的承續關係。」

可以說,白居易是繼李白、杜甫之後的又一座豐碑式人物,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符號,當之無愧的唐代詩歌「第三極」。相比較於李白的仰望星空與杜甫的腳踏實地,白居易更像是他們的中和產物,既有關心人間疾苦這樣沉重的詩作,又有如《長恨歌》這樣的浪漫主義扛鼎之作,也有像「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這樣的清新時刻。如果說李白提供了天馬行空、七分劍氣三分月光的詩界典型和狂放自由的人格形象,杜甫留下的是沉鬱頓挫、憂國憂民和濟世難成的悲壯之歌,白居易則顯示出將一切官樣文章放下,以平凡樸質面貌示人的詩人,一個既有先進性,又有局限性的封建士大夫。白居易可以說是最本最真的詩人,爛漫的赤子之心,豁達的人生態度,濟世情懷和修身情操,以及對文學和理想的執著與認真,這些在他身上高度統一。

就是因為白居易真的太「可愛」了,宋代文人對於白居易的追捧都超過了李、杜。當時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慕白」,大致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膜那什麼一樣。首先正如上文所述,白居易的語言風格和文學創作,對於宋詩宋詞的影響深遠,白居易也有許多傳世的詞篇,比如那首著名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詞牌憶江南遍以此命名。其次,白居易太會生活了,他的一生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物質精神雙豐收的典範。蘇軾就經常拿白居易自比「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看白居易的詩作和文章,可以看到他關於花草、酒、庭院設計,都有非常獨到的研究。尤其是庭院設計這一塊,白居易洛陽的履道坊宅園是古代庭院代表性建築,在日本都有著非常廣遠的影響。再次,當然是一些「粉紅知己」的加成因素,蘇軾雖然自比樂天,但是還要承認「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意思是我的生活態度雖然跟老白很像,但是沒有「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這樣的兩位絕色佳人啊。不過老蘇很快就不自卑了,因為他找到了一生伴侶王朝雲,最後還不忘嘲諷一下他這位偶像:「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白居易心愛的樊素在晚年離他而去,而樊素以唱楊枝著名,所以老蘇就洋洋得意地對老白隔空喊話:看我們家朝雲「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雲雨仙」。

宋朝文人「慕白」的方式有建設、憑弔白居易遺迹,學習白居易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學習白居易庭院建築美學,模仿白居易的語言風格,踐行白居易的文學理念。講真,像白居易這樣,可愛,真性情,文采又好,多才多藝,又有生活情趣,對朋友重情重義,還有才色雙絕的紅粉佳人,怎麼能讓人不粉他呢,怎麼能不「慕白」呢。

(三)

看《妖貓傳》的預告片,白居易在電影中因該是捲入了驚天的政治漩渦,估計是皇帝離奇死亡的大案子,正是青年才俊的小白肩負起了探究事情真相的重任。

白居易這種人設在歷史上也是有跡可循的。白居易為官早年,真的就遇上個類似的大新聞,雖然不是皇帝被害,但是其駭人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元和十年六月拂曉,大唐宰相武元衡出門上朝,剛出靖安坊東門,便被躲在暗處的刺客射滅燈籠,殺散隨從,不幸遇刺身亡,刺客還從容地割下了武元衡的首級。朝廷二把手御史中丞裴度同樣遭到襲擊,頭上、後背、腿上被砍了三刀,身負重傷。危急時刻裴度的車夫王義抱著凶賊大聲呼喊,凶賊一刀砍斷了王義的手,但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奄奄一息的裴度摔進了路旁的水溝,刺客以為裴度已死,又擔心車夫的呼喊會很快招來人,遂揚長而去。

政府的一把手和二把手同時遇刺,一死一重傷,這在真箇歷史上是絕無僅有、聳人聽聞的。武元衡是著名的「鐵血宰相」,以對藩鎮的強硬態度而聞名,裴度是武元衡的副手,堅定地支持他的削藩策略。種種跡象都將幕後的兇手指向了藩鎮,但是,朝廷百官卻表現出一種唯唯諾諾的曖昧態度。安史之亂後,藩鎮勢大,本來就沒有人願意得罪,再加上殺人都殺到門口上了,更沒有人敢出頭了。一些查案的官員都收到了刺客的恐嚇信,一時間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大多數官員都做起了當縮頭烏龜的念頭。這時候有兩個人站了出來,一個是兵部侍郎許孟容,一個就是太子左贊善大夫白居易。然而白居易的仗義執言隨機遭到了親藩鎮勢力的猛烈打壓,當朝權貴們認為白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但是當時就是沒有人敢說話啊);同時一些不滿白居易諷喻詩、嫉妒他才華的人,紛紛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不過話又說回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因此有了千古不朽的《琵琶行》。

說起查案,白居易除了一腔赤誠和對真相的執著外,他的認真、嚴謹的態度是出了名的。李白有幾百餘首詩存世,杜甫一千多首,然而白居易流傳於世的詩作達三千餘首之多,為啥,因為白居易把自己一生所有的詩歌都整理了一遍;他不光整理了一遍,還抄了三份。我們知道,唐詩絕大多數都散佚了,據學者統計現如今流傳於世的唐詩,大約只相當於當時唐詩總量的5%。刨卻一些水平不高的充數之作,也是一個非常令人痛心的數據。尤其是像李白這樣的,隨手寫隨手丟。白居易這樣認真既可愛,也是我們後人的福祉。

白居易不光是簡簡單單的整理,他把還自己的詩分為諷諭、感傷、閑適、雜律四類,還為自己注詩,自己給自己注詩這種事,整個文學歷史上都是非常少見的。他本來的創作理念就是詩要通俗易懂、言之有物,可能是生怕文化水平低的人看不懂吧。可以說是非常貼心了,這要放到當今社會絕對是個大暖男。

對於《妖貓傳》的另一個期待,來自於李白。李白過世十年後,白居易才出生,然而電影中李白和白居易的劇照似乎都是青年狀態,我開始很好奇陳凱歌導演是怎樣處理這個時間跨度的。

看電影的介紹,講的是一個跨越三十年時間線的故事,裡面摻雜了奇幻的元素。白居易毫無疑問是李白的粉絲,《長恨歌》瑰麗奇幻的想像力和靈動飄逸的筆鋒,頗有些「詩仙遺風」。白居易路過李白墓時曾賦詩一首:「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很期待電影裡面李白和白居易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其實說到他們兩個人,我總覺得他們倆之間有一種怪怪的聯繫,或者說一種莫名的cp感。後來我終於想明白這個聯繫點在哪裡了——楊貴妃。我們看《長恨歌》,再看看李白楊貴妃的《清平調詞三首》,看看裡面楊貴妃的形象,是不是給你一種特別相似的感覺?換句話說,白居易創作《長恨歌》之前,用現在時髦的話說肯定對楊貴妃進行了人物小傳和人物畫像,而這個人物畫像絕對是參考了李白的那三首。如果大家讀詩讀得多的話,仔細體悟體悟,這二人創作的楊貴妃形象真的是一種感覺一個調調。

而且在電影裡面,白居易似乎與楊玉環發生了一段「不能說的秘密」,之後才有了《長恨歌》。其實在歷史上挺有意思的一點是,白居易寫《長恨歌》時並未結婚。封建時代男女結婚都早,十八歲之後都算晚婚。更何況白居易的名氣不是一般的大,小時就有「神童」之名,十一歲寫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二十九歲考中進士;寫下《長恨歌》之後更是名聲大噪,青樓的女子都把這作為一個招牌:「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然而他還堅持單身,是因為心裡一直有一個放不下的人:初戀湘靈。

白居易十一歲時為躲避戰亂舉家搬到了徐州符離,在這裡認識了他青梅竹馬的玩伴湘靈,白居易所作的《鄰女》寫的就是她,在他為前程奔波不得不背井離鄉的途中,又寫下了《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三首詩,可見他們感情之深。白居易考上進士之後曾想迎娶湘靈,但被母親以門不當戶不對的理由拒絕。封建社會父母之命大於天,白居易只能以不結婚作為消極抵抗。直到37歲時他才在母親以死相逼下,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結了婚。但婚後還頻繁的寫詩懷念湘靈。這一首《長恨歌》的「恨」字,多半也融進了他的感情經歷,才會把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寫得這樣直擊人心。

話說回電影,其實他跟楊玉環的感情並不能吸引我,我最關注的是我們樂天同學的官配元稹到底出不出現。電影裡面的男二是一個來自倭國的僧人空海,空海因為對大唐盛世的仰慕和渴望求得「無上密」,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當時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長安。不料入唐後,在皇宮目睹了天子之死,於是和白居易一起,抽絲剝繭,聯手勘破這件案情幕後的真相。看這個友誼的小船劃的,真的忘了大明湖畔的元微之嗎?

白居易和元稹這一對,真的可以說滿足了當代腐女的一切幻想。你們看他們之間的詩作:「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里游」「憐君獨卧無言語,唯我知君此夜心」「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閑人不夢君」——真的是沒羞沒臊,令人面紅耳赤。

不過說真的,白居易的這種性格真的適合交朋友,李白有些「傲」,杜甫有些「怨」,白居易真的是對朋友剖心剖肺披肝瀝膽。同朝名士元稹、韓愈、劉禹錫、張愔、王質夫、陳鴻……全是他的摯友,就算像韓愈這樣跟他有理論分歧的人,最後也成為了一生知己。

(四)

對於白居易的爭議也很多,主要集中在他晚年略顯消極的生活態度和一些個人感情問題上。正如我上文中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們不能超脫於一個人所處的時代環境去要求一個人。就算白居易再怎麼悲天憫人、在怎麼尊重婦女、在怎麼同情底層勞動人民,他依然只是一個封建時代的士大夫。你非要用一些現代道德觀去評判他的所作所為,那是強人所難。

白居易確實做了一些在我們現代人眼光看來不地道的事,我們也沒必要為尊者諱。但是對他的評價有一點我是並不認同的,就是人們普遍指責他晚年的狀態,已經不再是那個敢於上書言事、為人民鼓與呼的白居易了。

在我看來,其實是有失公允的,白居易晚年可以說是委順自適,但也依然壯氣未銷。陳寅恪先生的研究指出,白居易的政治態度是由長慶二年請求外放之際真正轉入消極的,而牛李黨爭正是促成這種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白居易在地方依然做出了非常耀眼的政績,依然造福了一方百姓。比如任杭州期間,他見杭州一帶的農田經常受到旱災威脅,官吏們卻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議,發動民工加高湖堤,修築堤壩水閘,增加了湖水容量,解決了錢塘、鹽官之間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以後去西湖旅遊,看見了風光秀麗的斷橋和白堤時,不要忘記了這是白居易留個我們的另一個財富。

封建時代的固有矛盾,不是一兩個白居易或武元衡就能改變的,白居易年輕時的詩作、奏章,已經能「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執政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當他發現一切無濟於事,人終究無法和客觀規律做對抗時,選擇更腳踏實地的造福百姓,力所能及的改變國家,有什麼不好呢。他在杭州可以「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在洛陽可以「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講道理,在封建時代,像白居易這樣的好官,真的就夠了。

我們在考察白居易晚年政治態度略顯消極的問題時,還要考慮到年齡和身體健康的因素。白居易晚年經常留下類似「豈獨年相迫,兼為病所侵。春來痰氣動,老去嗽聲深」這樣的詩句。他暮年蘇州任上又失手從馬上墜下,腰傷久治不愈,眼病也是難以醫治。他是白居易,不是鋼鐵戰士,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赤誠之人,這個時候感慨一下人生,有什麼不能寬容的呢。

白居易晚年還要直面眾多親友紛紛離世的狀況,他活了七十五歲,在封建時代算是非常長壽了。有的時候壽命長,也未必不是一種殘酷。他的摯友元稹先他去世,他寫的墓志銘;摯友劉禹錫先他去世,他寫的墓志銘;他的幾個弟弟妹妹也都先他去世……對一位老人來說,恐怕沒有什麼比這些更殘酷的了。因此白居易晚年詩作多為《自悲》《自嘲》《自嘆》《自感》《自悔》《自題》等類似的題目,我覺得以此來指責白晚年「消極」,恐怕有些不近人情了吧。

白居易的一腔熱血,到晚年也並未消退,他依然是那個不忘初心的赤子。長慶二年,眼見國家討伐藩鎮王庭湊久而無功,白居易甘「冒儒生論兵之嫌,詣延英殿進狀」,獻《行營狀》,慷慨陳詞,其忠貞不畏之心,可見一斑。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白居易一生都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並不是因為黨派分野,而是堅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道德——為國為民。

白居易過世後,唐宣宗李忱賦悼詩一首: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詩已至此,恐怕再多的話語也是多餘,這就是我們可愛的詩人偉大的一生。

微信公眾號(knowledgewealth),歡迎關注。

新書已出版:《生而貧窮》正式出版,感謝大家支持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如果古龍、魯迅、郭敬明,都來翻譯白居易的唐詩
大家對於《妖貓傳》和歷史上白樂天的《長恨歌》之間關係怎麼看,對歷史上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持什麼態度?
李白、白居易、蘇東坡、陸遊這樣的詩人的口水詩能入圍現在國內詩歌比賽的優秀獎嗎?
我們現在認為李杜是詩歌的高峰,為什麼唐朝認為王維水平更高,日本認為白居易更棒?
元稹和白居易後期是否交惡?

TAG:唐诗 | 白居易 |